<address id="brzxx"><nobr id="brzxx"><progress id="brzxx"></progress></nobr></address>

    <address id="brzxx"></address>

    <address id="brzxx"></address>

    <noframes id="brzxx"><form id="brzxx"></form>

    搜索
    信網手機版移動繼續看新聞

    中國政府維護股價穩定 有效縮小收入差距

    2015-10-04 11:47:27
    來源:光明日報
    責任編輯:光影

    黃澤清/光明日報

    【編者按】

    光明日報10月4日刊發署名文章指出,我國的實踐表明,政府對資本市場的及時有效干預十分必要。文章分析,工人在兩大趨勢的作用下參與金融機制之中,因而收入分配的形式不僅僅是剩余價值的分割,還有對工人家庭金融性收入的再分配。

    文章強調,理論分析和資本主義國家的實踐都表明,金融發展并不會自發地縮小收入差距,只有在政府干預市場時,才會采取補助措施縮小收入差距。我國的實踐也表明,政府對資本市場的及時有效干預十分必要。我國是社會主義國家,政府并不需要等到西方金融危機波及至國內時才干預市場,應利用制度優勢主動及時地采取措施。近期國內股價波動強烈,在潛在危機爆發之前,我國政府主動采取了如大股東增持、董監高增持、股權激勵等措施維護股價穩定,也在一定程度上有效地縮小了收入差距。

    以下為全文:

    金融發展了,人們之間的收入差距會如何變?事實上,金融發展是一個歷史過程,決定了收入分配的歷史性,因為收入需要按照積累的資本或對資本的索取權進行分配。金融發展最初是商品貨幣化,這可以追溯到貨幣的產生。貨幣資本化則是將貨幣轉化為資本,資本家將勞動力創造出的一部分剩余價值作為用于購買新的生產資料的貨幣資本投入生產,其目的不是為了獲得使用價值,而是為了購買新的生產資料再生產出新的價值。

    在生產性領域主導非生產性領域的時期,兩大領域相互分享剩余價值。這樣,隨著金融發展,資本家階級內部的收入差距是在縮小的。由于工人創造出來的剩余價值被職能資本家與金融資本家之間的聯合所掠奪,而其本身又因門檻效應等原因無法參與收入分配,因此工人與資本家之間的收入差距是在擴大的。

    當進入資本虛擬化階段后,資本家為了緩解資本主義基本矛盾,將私有的生產資料與社會中的資本有機結合起來以獲取更多的剩余價值。于是股份公司隨之誕生,資本家通過發行股票向社會籌資,持股人通過分紅獲得一部分利潤,緩解了矛盾,促進了實體經濟的增長。隨著資本虛擬化進程的加速,金融市場繁榮的同時實體經濟卻日漸凋敝,導致非生產性領域對生產性領域進行支配:生產性投資者必須通過向銀行貸款,向公眾發行股票、債券借款等方式籌集資金才能真正展開實體投資。其原因在于,金融領域資本有機構成低于生產領域、虛擬資本周轉速度較快以及人們對實體經濟的預期收益下降,導致金融領域平均利潤率高于生產性領域,具有逐利性的資本自然會選擇前者。

    資本虛擬化的雙重性使得這一時期金融發展對收入分配的影響方式發生了改變。首先,非生產性領域逐漸支配生產性領域,生產領域所需的最優收入分配得不到滿足,通過非正規途徑得到更多金融資本的職能資本家會獲得更多的利潤,故資本家之間的收入差距拉大。其次,金融領域內部收入差距也會拉大,因為一些有實力的金融資本家向他人發放高利貸來獲取巨額利潤,嚴重打亂了原先的收入分配格局。再次,金融領域在再分配的基礎上再進行分配,對生產性領域的控制使得金融資本家獲得比職能資本家更多的利潤,導致收入分配差距拉大。最后,因為工人無法通過購買股票獲得企業的部分利潤,資本家卻可以通過配股、分紅等方式獲得,資本家與工人之間的收入差距也在擴大。

    隨著資本虛擬化的推進,大批投資者會逐漸縮小生產性投資,擴大金融投資。實體經濟會減少對銀行的依賴,并轉向金融市場,由此帶來銀行業務金融化的趨勢,進而加速資本虛擬化進程。同時,工人在上述兩大趨勢的作用下參與金融機制之中,因而收入分配的形式不僅僅是剩余價值的分割,還有對工人家庭金融性收入的再分配。企業需要發放紅利以吸引和維持股東,紅利是從利潤中得來的,但利潤卻只是企業因金融投資增多而產生的,這種情況下的紅利分配無疑是對股東資金的再分配,股東得到了紅利后又會對企業增加信心,助長股價預期,增加持股,使得這一機制得以循環往復。隨著銀行金融掠奪的加劇,工人階級無法償還貸款時便會引發金融危機,工人階級和小型企業陷入破產境地,而大型企業憑借強大的信息資源,迅速撤離金融領域,減少虧損。這種再分配會導致投資于不同企業的居民收入差距拉大。

    因此,政府對金融市場的干預是有必要的。一是可以防止金融脆弱性的積聚而爆發金融危機,二是可以防止居民對金融部門失去信心,出現所謂的“擠兌”現象,三是可以通過轉移支持來縮小收入差距。

    理論分析和資本主義國家的實踐都表明,金融發展并不會自發地縮小收入差距,只有在政府干預市場時,才會采取補助措施縮小收入差距。英國作為早期資本主義國家的典型,其貨幣資本化在發展經濟的同時拉大了收入差距,為后來貧富懸殊埋下了禍根。當世界中心轉向美國之后,華爾街的金融資本家以增加資本流動性為由不斷創造各種金融產品,導致資本虛擬化過度,擴大了收入差距,一直到危機爆發,政府才干預市場,采取各種政策縮小收入差距,包括對窮人教育、醫療、衛生方面的補助。

    我國的實踐也表明,政府對資本市場的及時有效干預十分必要。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爆發后,我國政府立即出臺包括提高居民收入、調節收入分配在內的十大措施,一次性向7000多萬社會保障對象發放生活補貼,并不斷提高基本養老金水平,縮小了收入差距,基尼系數由2009年的0.49縮小到2014年的0.47。事實上,我國是社會主義國家,政府并不需要等到西方金融危機波及至國內時才干預市場,應利用制度優勢主動及時地采取措施。近期國內股價波動強烈,在潛在危機爆發之前,我國政府主動采取了如大股東增持、董監高增持、股權激勵等措施維護股價穩定,也在一定程度上有效地縮小了收入差距。(原文標題為《金融發展對收入分配的影響》,作者為中國人民大學經濟學院黃澤清)

    精彩美圖 更多 >>

    分享

    青島話題 更多 >>

    深度報道 更多 >>

    大家愛看

    信網手機版

    信網小程序

    青島網上辟謠平臺

    AI調解員

    Copyright © 2015 信網. All Rights Reserved 魯ICP備14028146號
    亚洲欧美精品一区二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