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霽霖院士生前照片
我國著名海水魚類學家、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黃海水產研究所研究員、國家鲆鰈類產業技術體系首席科學家、魚類工業化養殖體系奠基人、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大菱鲆之父雷霽霖先生,于2015年12月16日晚8時許,因病在青島逝世,享年80歲。
說起大菱鲆很多人可能會不知道,但提到多寶魚,很多人不僅知道而且吃過。這種引進國內已20年并從青島游向全國的外來魚種已經成了平常市民的盤中餐,不光名字好聽,而且營養豐富,已成為團聚宴席上的一道“必上菜”。但是,你知道嗎?多寶魚正是由雷霽霖院士引進中國的,而且“多寶魚”這個被賣家和消費者解讀為“多寶多福、平平安安”的名字也是由他親自起的!
雷霽霖院士一生為中國水產行業做出了突出貢獻,雷院士的逝世,是我國海水魚類與工業化養殖領域的重大損失!
生平往事
雷霽霖2005年當選院士,半島記者曾第一時間連線采訪
雷霽霖院士生前照片
2005年12月13日,中國工程院2005年院士增選結果揭曉,50名工程科技領域的佼佼者從526名候選人中脫穎而出,成為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黃海水產研究所的雷霽霖研究員名列其中。半島記者曾第一時間連線采訪了雷霽霖院士。
記者:首先代表家鄉媒體向您表示祝賀。
雷霽霖:謝謝。我是下午剛從網上看到消息的。青島是我的第二故鄉,謝謝你們的支持。
記者:您知道這個消息后的第一感覺是什么?
雷霽霖:很高興,但責任重于榮譽,工作還有很多,路還有很長。
記者:當選院士之后,您的工作方向會有改變嗎?
雷霽霖:不會的。我會繼續和我的同行一起,把大菱鲆這個產業發展壯大,解決產業化問題。此外還將做好繼大菱鲆之后其他魚類的引進和馴化工作。
記者:您能具體透露一下嗎?
雷霽霖:我現在有一個新口號,叫構建我國海水養殖大產業結構。意思是說,不能把產業化養殖局限到一條魚上,要引進兩種十種甚至更多的魚,把每條魚都變成一個大產業。
生平成就
你知道嗎?多寶魚是由雷霽霖院士引進中國的
從外國引進的多寶魚已被市民所熟知。
說起大菱鲆很多人可能會不知道,但提到多寶魚,很多人不僅知道而且吃過。這種引進國內已20年并從青島游向全國的外來魚種已經成了平常市民的盤中餐,不光名字好聽,而且營養豐富,已成為團聚宴席上的一道“必上菜”。但是你知道嗎?多寶魚在1992年是由中國水產科學院黃海水產研究所雷霽霖院士引進中國的。2012年,半島記者曾就多寶魚對雷霽霖院士進行過采訪。
多寶魚的學名叫大菱鲆,原產于英國,1992年由中國水產科學院黃海水產研究所雷霽霖院士引進中國。這位77歲的老院士對多寶魚的歷史了然于胸:“1992年8月28日,我們從英國引進了200尾大菱鲆魚苗。當時大菱鲆養育技術是英國的保密技術,我們需要自己研究如何培育,直到1999年才培育成功。”
雷霽霖說,中國的多寶魚產業已經做到了世界第一,“國內的產量已經超過了原產國,而青島是多寶魚在中國的故鄉,這是值得咱們青島人驕傲的。”據悉,2011年,多寶魚養殖產量達到6.3萬噸,產值近50億元,全國的養殖企業達到3800余家。
多寶魚被賣家和消費者解讀為“多寶多福、平平安安”。這個名字的出現和雷霽霖密切相關。他說:“在推向消費市場的時候,有魚商問大菱鲆的英文名字叫什么,我說叫‘turbot’,音譯就是多寶特。”他忽然想到將“多寶特”的“特”字去掉,改稱之為“多寶魚”。令人難以置信的是,“多寶魚”這個名字在不到一年的時間里迅速傳播開來,“現在人們喜歡多寶魚,其中一個原因就是它好聽的名字”。
雷霽霖院士生前照片
“多寶魚也有過很受傷的經歷。”雷霽霖介紹,2006年時因為多寶魚被檢測出殘留,那段時間8元一斤都沒有人買,“那時候魚商干脆就不賣這種魚了,一直持續了能有半年到一年的時間,之后多寶魚才慢慢恢復了銷售。”
對于那一次的藥物殘留事件,雷霽霖認為“對大菱鲆來說那是一場災難,同樣也是產業發展的一個新的轉機”。雷霽霖表示,在那之后養殖多寶魚的業戶警醒了,養殖質量和產量也不斷上升,消費市場也從幾年前的廣州、上海等一線城市擴展到了全國,現在甚至在新疆、西藏等內地城鄉也有大量的消費人群,多寶魚的價格也是逐漸趨于穩定。
多寶魚這條舶來的魚已經成了中國海水魚類的養殖的一個標桿,雷霽霖認為大海將真正變成我們的“藍色糧倉”。
成長故事
海大求學,他是著名生物學家童第周先生的學生
1954年,雷霽霖———這個出生于福建寧化縣的畬族少年開始了自己的追夢旅程。在山東大學(中國海洋大學前身)經歷四年的艱苦奮斗,學習生物系動物專業,后又一直投身在中國水產科學院黃海水產研究所從事魚類養殖研究,這一干就是56年。
在學校的四年中,雷霽霖遇到的第一個困難就是想念故鄉。由于家庭貧困,再加上所有念頭都放在學習上,大學四年中他只在畢業之際才回過一次老家,平時只能每月給家里寫一封信。盡管如此,雷霽霖的大學生活依然是幸福的:授課老師都是知名教授,如胚胎學專門化(專門化,即現在大學的專業)的童第周、方宗熙,還有教了他四年無脊椎胚胎學的李嘉泳教授,這些名家面對面地給同學們上課。海大過硬的教學質量和濃厚的學習氛圍給雷霽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著名生物學家童第周先生,當時在海大任教,主要從事魚類細胞核移植和轉基因研究。雷霽霖選擇動物胚胎學專業很大一個原因便是仰慕童第周教授。
生平簡介
雷霽霖,1935年5月24日出生于福建省寧化縣。畬族。1958年畢業于山東大學。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黃海水產研究所研究員。是我國著名的海水魚類養殖學家,工廠化育苗與養殖產業化的主要奠基人和學科帶頭人,國家鲆鰈類產業技術體系首席科學家。是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的生物學家。2005年當選中國工程院院士。
上世紀60年代,他率先突破了梭魚人工繁殖技術,探索了多種海水魚類育苗工藝;
上世紀70年代首創海水魚類工廠化育苗系列技術;
上世紀80年代率先完成工廠化育苗體系構建,北方網箱養殖和放流增殖獲開創性成果;
上世紀90年代,真鯛工廠化育苗技術達國際先進水平,社會經濟效益顯著,受到國內外專家的高度評價。
他于1992年首先從英國引進冷溫型良種大菱鲆,突破了育苗關鍵技術達國際先進水平;創建符合國情的"溫室大棚+深井海水"工廠化養殖模式,掀起了中國海水養殖業的第四次產業浪潮,近5年累計創產值逾70億元,產生了巨大的經濟和社會效益,為此大菱鲆的引進被譽為我國當代最成功的海水魚類引種范例。
雷霽霖院士于上世紀70年代率先提出工業化養魚的設想,上世紀80年代開始實踐海水工廠化養魚,2000年以來其魚類工業化養殖體系逐步得到完善成熟并推動實踐,得到了業界的極大認可,被認為是水產養殖未來的發展方向。
大家愛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