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天記得去搶啊,沒搶到損失好幾百元啊。”前不久,市民魯女士人在國外旅游,還不忘通過網絡指揮老伴去“秒”一款5%收益的銀行理財產品。
隨著央行連續降息降準,如今年化收益率為5%以上的銀行理財產品已經成為稀缺資源。普益標準監測數據顯示,上周銀行理財產品的平均預期收益率為4.10%,較上期減少0.1個百分點。
高收益產品上市就被“秒”光
“上月聽說預期收益5%的要搶也就算了,現在預期收益4.8%的理財產品也要半夜搶了,還是算算能多拿多少利息再說吧。”近日,市民王女士收到平安銀行理財經理的一條微信,通知她一款期限為91天的理財產品將于第二天凌晨零點開搶,該款理財產品的認購起點為5萬元,額度是2.5億元。“聽理財經理說,之前一個利率有5%的理財產品半分鐘就‘秒’光了,我要不要半夜起來搶呢?”王女士對此感到很糾結。
隨著央行連續降息降準,如今年化收益率為5%以上的銀行理財產品已經成為稀缺資源。普益標準監測數據顯示,上周92家銀行共發行了924款理財產品,發行銀行數比上期增加10家,產品發行量減少113款。
保本浮動和保證收益型理財產品共238款,市場占比為25.76%;非保本型理財產品共686款,市場占比為74.24%。其中,預期最高收益率在6.00%及以上的理財產品共3款,市場占比為0.32%,環比上升0.07個百分點。
記者走訪市場了解到,包括平安銀行、興業銀行、招商銀行等在內的多家銀行,目前期限為90天的理財產品收益大多還在4.1%-4.6%,相較春節期間推出的理財產品收益率有小幅下滑。興業銀行熱銷的理財產品中,5萬元起一年期預期年化收益率有4.55%,100萬元起一年期才有5.3%;招商銀行的理財產品中77天4.25%,84天4.3%;平安銀行的雙周和周成長理財產品預期年化收益率只有4%左右,1-3個月期的理財產品利率在4.1%-4.6%之間。
中信銀行紹興路支行理財師蔡倩表示,銀行理財產品收益有持續下行的趨勢,建議投資者應提早下單,購買中長期的高收益理財產品鎖定收益。
儲蓄分段付息業務受關注
“我婆婆有儲蓄情結,前幾天我幫她去銀行存錢,發現銀行的儲蓄方式多樣化,而且很靈活。”周女士說,一般的存款不僅收益會上浮,而且銀行還推出了定期存款分段付息儲蓄業務。記者了解到,這種儲蓄模式的特點是打破了過去定期存款提前支取、利息按活期利息處理的模式,可以讓儲戶盡量減少利息損失。
比如一家銀行推出的“期期贏”產品,儲戶既可像活期存款一樣隨時支取,又可享受定期存款收益,不用再擔心定期提前支取利息全部變活期,還是純存款產品,納入存款保險保障范圍,既安全可靠又能保證不錯過其他投資時機。如果儲戶儲滿一年需要支付的話,利息在1年定期基準利率基礎上還會上浮40%,儲蓄滿兩年、三年或者四年,客戶提前支取都會在基準利率基礎上上浮40%。不過需要注意的是,儲戶儲滿5年只在基準利率的基礎上上浮30%,所以儲戶可在即將滿5年的前一天支取,這樣比較劃算。
記者注意到,很多商業銀行也推出了類似分段付息的儲蓄業務,目的均是鼓勵儲戶進行定期存款業務。從市場反應看,這種“分段計息”的“變通”方案很受儲戶歡迎。 (記者 景虹)
[相關鏈接]
收益縮水 百姓如何打理手中的錢
來自銀率網最新數據顯示,2月份人民幣理財產品平均預期收益率4.14%,較上月下降0.08個百分點,延續下跌趨勢。銀行理財收益跌破4%,股票基金收益“告負”,存款利息跑輸通脹……面對下滑的理財收益,普通投資者該如何打理手中的錢?
“在目前的低利率環境下,銀行理財投資回報率不太可能出現大幅回升。不過,一季度是銀行傳統的旺季營銷時間,存款、理財、客戶的新增和留存依然是考核重點,據此預計3月底之前銀行理財產品收益率大概率地維持小幅波動的平穩走勢,投資者可重點關注這一時期一些股份制銀行和大型城市商業銀行發行的產品,收益相對較高。”閆自杰說。
在基金類型中債券型基金是不錯的選擇。數據顯示,近一年來債券型基金平均累計收益率達到7.81%,上月凈值小幅上漲0.21%,表現優于銀行理財和寶寶類基金。
但上海證券基金分析師王博生認為,基金賺錢效應仍在,短期機會或更多地處于結構性行情中,投資者可以根據自己的風險偏好選擇相應的基金,同時根據市場行情相應調整。
同樣隨著全球宏觀經濟增速放緩、美元加息緩行、金融市場動蕩,資本紛紛涌入黃金避險,黃金再次成為市場寵兒。眼下,紐約商品交易所黃金期貨價格徘徊在1260美元/盎司附近,今年以來累計漲幅已接近20%,是目前表現比較好的大類資產。實物黃金市場也再次“煥發生機”。
專家建議,黃金作為避險資產具有一定的保值功能,可適當配置。不過,對于金價的后續走勢市場仍存較大分歧。國際機構瑞銀集團近期“唱空”黃金,認為金價高企局面不可持續,宜盡早獲利了結。
面對當前理財市場缺少短期獲利產品,專家建議,不能過于關注短期理財,要做長遠打算。
閆自杰建議,作為相對穩健的資產配置渠道,銀行理財等固定收益產品依然是較好的選擇,并且理財產品期限越長收益也越好。
“最高年化利率達16.2%”“國資背景、保本保息”……在一些城市的街頭和社區,類似的宣傳屢見不鮮。
“幾乎沒有一款理財產品可以同時做到超高收益、超低風險,還能靈活存取,如果遇到類似宣傳,消費者就得仔細甄別。”北京匯佳律師事務所律師邱寶昌提醒,要加強信息的公開透明度,確保消費者充分知情。
市場人士認為,在傳統渠道理財收益下降的情況下,互聯網理財、貴金屬投資、P2P網貸等新型理財產品的平均預期相對較高很有吸引力,近年來,這類社會融資機構迅速增加,滋生了不少風險和問題。公開資料顯示,2015年我國金融犯罪案件頻發,P2P、融資擔保等領域非法集資犯罪呈井噴式爆發,比上一年增加48.8%。
專家提醒,投資理財要根據自己的風險承受能力來選擇產品,警惕高收益的誘惑,強調風險匹配。投資理財不可盲目跟風,一定要了解投資平臺及產品等相關信息,相信“天上不會掉餡餅”,把握投資機會,守住自己的“錢包”。 新華
[編輯:亞麥]大家愛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