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軌電車示范線舒適平穩,還能實現一路綠燈。
近一周來,客流量雖有所回落,但日均乘客仍保持在3000人次以上。
發車前“丁零零”的警示聲成了沿線最熟悉的聲音之一。從3月5日正式載客試運營以來,城陽現代有軌電車示范線一直人氣火爆,目前已經超過5萬人次趕來乘坐體驗。3月23日,記者實地探訪獲悉,有軌電車的開通不僅為城陽區市民提供了便捷的出行方式,也逐漸帶火了城陽區東部區域的商業、居住等。據了解,作為省內首條現代有軌電車線路,該示范線在車輛技術以及通訊控制方面,都采用了國內領先的技術。
客流量大
近一周日均載客3000人次
3月23日上午8時,家住城陽區前旺疃社區的張大爺來到小區門前的車站,準備乘坐有軌電車前往城區西部的批發市場逛逛。從3月5日城陽現代有軌電車示范線正式載客試運營以來,乘電車出行成為老人的生活樂趣之一。“我70多歲了,無論是坐公交車還是坐電車都是免費,但以前出去只能坐公交車,有時候根本擠不上車。”張大爺說,現在有軌電車的始發站就在他家附近,每次上車都有座位,乘坐起來還很舒適。
其實,自城陽有軌電車開通試運營19天來,像張大爺這樣的乘客還有很多。“剛開通的一周,體驗客流明顯較多,連青島市區和周邊的即墨、膠州也有乘客趕來體驗。”青島公交集團軌道巴士公司經理任錕先介紹,近一周來,盡管體驗嘗鮮的客流量有所回落,但日均乘客仍保持在3000人次以上。周末的時候乘客數量更多,能達到5000人次。對于剛剛開通的線路來說,這樣的客流量已經相當火爆。
目前,沿線的市民已經習慣了橙色的有軌電車從身旁徐徐駛過,發車前“丁零零”的警示聲也成了沿線最熟悉的聲音之一。據了解,有軌電車線路目前共投入了6輛車,車體顏色和LOGO 都是面向社會征集,最終車體顏色定為橙色。運行時間為早晨6時30分至晚上8時,兩車之間相隔15分鐘,車輛的運行速度約為每小時21至23公里,大約半小時就可以跑完全程。從目前的情況來看,前旺疃、城陽批發市場兩個站點客流量最大,薈城路、農業大學和正陽路等經停站點的乘客也比較集中。
方便實用
車輛雙側都能開門上客
城陽區地處青島市交通咽喉,擁有流亭國際機場、青島汽車北站等客流集散中心,膠濟鐵路、青榮城際鐵路、環膠洲灣高速、濟青高速、青銀高速以及在建的青連鐵路貫穿其中,是青島陸路通達國內外的必經之路。而現代有軌電車示范線作為一條貫通東西的交通主動脈,連接東部創意產業園區、中部生活商住區、西部外來客流集散區,沿線輻射2座大型商場、1處百億級批發市場、4所學校及20余個居民小區,與骨干公交互為依存和補充,共同承擔起城區多元化公共交通服務,為市民打造更加快捷、舒適的出行環境。
據悉,有軌電車示范線全長約9公里,沿途設置前旺疃、田旺路、水庫公園、薈城路、青威路、國城路、春城路、長城路、農業大學、明陽路、正陽路、城陽批發市場等12個??空军c。目前上路運營的有軌電車車輛,由中車四方股份有限公司設計制造,車長36米、寬2.65米,總載客量超過380人,最高運營速度可達70公里/小時。采用雙向車頭、雙側開門的形式,車頭富有流線型。
乘坐過有軌電車的市民都知道,車內環境舒適,空調全年開放,行駛起來平穩。“從運營速度、運力、能耗、環保等方面來看,都要優于現有公交系統。”城陽區交通局有關人士介紹,有軌電車的使用壽命通常為30年,是常規公交大巴的4~5倍,每乘客單位里程的運營費用比公共汽車要低50%左右。
技術領先
駛近路口信號燈自動變綠
記者采訪獲悉,在車來車往的城區中,有軌電車示范線能夠舒適平穩,甚至還能實現一路綠燈暢通無阻,是因為背后采取了很多國內領先的技術。
據中車四方股份有限公司有關人士介紹,現在上路的有軌電車屬于第三代現代有軌電車技術,目前捷克、美國等十余個國家都在使用該項技術的車輛。依據“青島造”的自身優勢和研發能力,車輛首次在國內采用永磁電機驅動,具有高效安全、低噪環保、運營維護費用低的特點。另外,在全國范圍內,還首次采用鉸接轉向架技術,具有轉彎靈活、曲線通過能力強的特點,運行及轉彎時幾乎沒有任何噪音。
而在最初的軌道設計和鋪裝過程中,技術優勢也相當明顯。據介紹,城陽現代有軌電車示范線項目,采用梳子型道岔解決車輛場場地狹小問題,可節約場地25% ,大大提高了車場調車效率。在鋪軌階段,首次試驗使用預制板道床系統,比傳統施工方式縮短了30% 的工期。
同時,有軌電車還采用相對優先的通行系統,路口信號燈與有軌電車車載信息設備進行銜接,待有軌電車駛近時,信號燈將自動轉換為綠色通行信號,優先通行,提高運行效率,更保證有軌電車的運行安全。
現代有軌電車示范線,以“打造悅動的生態長廊”為基本理念,對8米寬的軌道面實施全綠化覆蓋,將呆板生硬的鐵道線,變成賞心悅目的綠色長廊。同時,完全采用電力牽引,零尾氣排放,人均能耗僅相當于公交車的四分之一,小轎車的十分之一,與在建的步行道和已建成的公共自行車網絡共同構成不同速度等級的“三位一體”的低碳交通體系。
文/圖 記者 馬正拓[編輯:光影]
大家愛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