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鐵3號線南段各車站逐步揭開了面紗,以綠色為主調的地面建筑和諧地掩映在周邊環境中,而車站室內裝修和公共藝術品設計都在無言地訴說獨特的青島地域文化和城市歷史……車站裝飾、地面建筑、公共藝術品不僅是青島地鐵的名片,也是城市文化的組成部分和重要載體,為此我市專門成立了地鐵藝術設計專家委員會,集聚全國最優秀的設計團隊,對青島地鐵全網線路進行藝術設計規劃和文化主題定位。近日,記者專訪了專家委員會主任委員、清華大學美術學院教授杜大愷。
專家組指導地鐵藝術設計
2013年8月1日,我市成立了地鐵藝術設計專家委員會,邀請了著名畫家、清華大學美術學院教授杜大愷,山東省文聯主席、山東工藝美術學院院長潘魯生等10多名國內公共藝術設計領域大師以及多位專業人士和青島文史專家組成,結合青島獨特的地域環境特點和文化特色,對車站站內空間進行藝術設計,以“一線一主題,一站一故事”為目標,提出各條地鐵線的藝術創意主題和方向規劃,提升青島地鐵乃至整個青島的城市文化水平。
成立專家委員會在國內首創
作為在青島長大的人,今年74歲的杜大愷懷著為家鄉出一份力的情懷,成為了青島地鐵藝術設計智囊團的一員,自2013年開始介入了青島地鐵的設計工作,北京飛青島成了家常便飯。
“地鐵的誕生已有150多年的歷史了,地鐵藝術的介入也大概經歷了幾個時期。”杜大愷說,從國內地鐵的發展來看,目前處于地鐵運載的功能性和文化藝術等附加功能兼顧的時期,北京上海等地鐵建成較早,文化藝術已有相當多的介入,而青島地鐵從現實狀況出發,確立了運載是最主要功能、適當增加藝術設計的基本原則。
杜大愷告訴記者,青島地鐵成立了專門的藝術設計專家委員會在國內來說算是創舉,目前國內還沒有城市如此做。專家委員會將按照市委市政府 “一線一主題,一站一故事”的指導原則對青島地鐵進行設計,堅持運載功能為主體的原則,不排斥其他功能的介入。
3號線設計歷經27次調整
“青島地鐵遠期規劃了18條線路,在藝術設計中始終要遵循全網概念、一線一系統的原則,所有影響視覺感統的方面都進行整體化設計,同步呈現,地上地下一體化,改變以往地鐵裝修、公共藝術品等視覺系統不同步的問題。”杜大愷表示,來自各個領域的委員會成員們,全面梳理青島地鐵沿線歷史文化民族社會經濟等脈絡,完成了200余萬字梳理內容,然后對視覺系統進行半年時間的分析整理,也完成了200萬字的研究成果,以“山、海、城、島、灣”交融匯集的自然環境特點和近現代繁榮發展的人文背景,確定了青島地鐵全網公共藝術設計的主題和文化定位,對每條線的文化藝術設計指出了方向,提出了技術規范和實施計劃,以此作為青島地鐵車站裝修、藝術設計工作的指導理念。
“地鐵3號線的藝術設計,經過專家們的一次次研究討論,先后做了27次調整,后面的其他線路在設計時,我們將盡量做到最好。”杜大愷說,目前2號線設計還在緊張進行中,前后已做了5次調整,還在不斷完善中,作為第一條由專家委員會正式介入把脈的地鐵線,將給青島市民打造出最好的現代化地鐵。
[編輯:云彩]大家愛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