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日,交警部門對泉城路和黑虎泉西路交通標志線重新噴畫,最外側車道設置為公交車道。 記者王鋒 攝
22日,濟南第10個“城市無車日”。走過9個年頭后,公眾參與“無車日”活動的熱情似乎正在悄悄降溫。21日,市區照例是一番車水馬龍的繁忙景象,繁華路段一如既往地擁堵,一切似乎都與平時沒什么區別,今年濟南更是取消了“劃圈限行”的做法。
“無車日不論采取什么措施,光憑這一天的‘沖刺’是沒有用的,綠色出行是一個長期過程,需要每個交通參與者轉變出行理念。”專家建言道。
心塞:10年老司機無奈買摩托避堵
泉城路設置無車區,老城區試水“慢生活街區”,憑“慢行徽章”免費乘公交,“慢生活街區”設置免費自行車騎行點……與去年“無車日”的“泉城總動員”相比,今年濟南“無車日”前夕則顯得靜悄悄,市區道路依然是一番車水馬龍的繁忙景象。
21日上午8點30分,在經十路與營市街交叉口,壓車現象較為明顯,自東向西的車輛排成100多米的長隊。由于車流量較大,部分車輛紅燈亮后停在交叉口,加之人車混行,造成十多分鐘的車輛擁堵。
記者在營市街乘坐1路車,車輛駛過經二緯一站點不久便遭遇擁堵,走走停停十多分鐘才勉強走過一站路。一些著急上班的市民,一直催促司機提前開車門讓他們下車。“現在坐公交車或者開車都堵車。”有10年駕齡的路先生由于不堪忍受越來越嚴重的擁堵,今年7月份已經行動,花費5000多元購買了一輛摩托車。
市民路先生并不是個例。今年上半年,槐蔭車管所摩托車掛牌量是644輛,去年上半年為336輛,同比上漲一倍左右。
遇冷:隨機采訪60位市民,僅13人知道“無車日”
不僅路堵,不少市民對于即將到來的無車日更是“沒感覺”。20日,記者隨機采訪60名濟南市民,其中只有13人表示自己知道“無車日”。為何公眾參與“無車日”活動的熱情悄悄降溫?回顧濟南歷年“無車日”活動不難發現,不少活動被指形式化。今年濟南的無車日活動較為簡單甚至很多被取消。
作為發起部門來講,十年來參與部門也面臨越來越少的窘境。去年,濟南市委宣傳部、濟南市城鄉建設委員會、濟南市教育局、濟南市公安局、濟南市城市管理局、濟南市環境保護局、濟南市交通運輸局等十部門特別發出倡議。反觀今年,只有市規劃局向市民發出倡議,無車日選擇綠色出行。除此之外,今年濟南不再設定限制機動車通行區域,“無車日”的可參與性遠不如去年。
“就算設置了限行區,收效也甚微。因為‘無車日’只是一個活動,沒有法規禁令輔助,無法對違反者予以強制處罰。以前設置限行區的時候,限行區外圍都是水泄不通。”時至今日,市民對限行區域的劃定仍存在鮮明的觀點對立。有市民認為,無車日倡導的是綠色環保,封閉部分路段,就是為了喚起人們綠色環保的意識;但是也有市民認為,如果限行給市民帶來不便,那么無車日的意義就大打折扣。
專家:光憑一天的“沖刺”沒用 完善公共交通是關鍵
“產生交通擁堵的根本原因是交通供求關系不平衡,要想解決交通擁堵,一個是提高供給水平,一個是引導和管理交通需求。”清華大學交通研究所所長陸化普參加濟南交通治理高峰論壇上強調,人的交通行為對交通擁堵的影響非常大。他建議,充分調動全體濟南市民,參與討論濟南的交通發展何去何從。
“9月22日這天推行‘無車日’活動,是國內許多城市的普遍做法。”山東大學交通規劃設計研究室中心主任張汝華認為,“無車日”日益遇冷與當前公共交通系統不完善等諸多因素有關系。
張汝華介紹,治理交通擁堵與公共出行體系,市民出行習慣,交通路網結構等因素有關。解決上述問題則需要規劃、建設、交通、交警等多部門通力合作,依靠政府的頂層設計進行,如果單靠某一部門“單打獨斗”,根本無法解決擁堵問題。
“無車日不論采取什么措施,光憑這一天的‘沖刺’是沒有用的,綠色出行是一個長期過程,需要每個交通參與者轉變出行理念。”一位交通專家認為,這需要政府部門帶頭,社會各界形成合力,只靠交通管理末端的交警部門完全不現實。
[編輯:亞麥]大家愛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