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2017年青島力爭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增長7.5%
實體經濟是國家的本錢,工業是立國之本。一直以來,青島咬定實體經濟不放松,發展先進制造業的本土優勢,將本錢“越積越厚”。3月23日,市政府召開全市經濟和信息化工作會議,落實“青島制造”推進大會工作部署,總結2016年工作,安排部署2017年工作任務。記者從會上獲悉,今年預期目標敲定,力爭全市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增長7.5%,作為配套措施,抓緊制定促進先進制造業加快發展的15條政策的實施細則,開創“中國制造2025”試點示范城市建設新局面。
-新突破
工業增加值高于全國1.5%
市經濟信息化委主任項陽青介紹,2016年全年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完成產值18280億元,穩居副省級城市第3位;實現工業增加值增長7.5%,高于全國1.5、全省0.7個百分點,主營業務收入利潤率達到5.9%,創近年來新高,被工業和信息化部推選為工業穩增長和轉型升級成效明顯市,可見青島在提質增效方面成效顯著。而全市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業收入達到1608億元,增長23%,總量超過了大連、沈陽,全國第六個、全省第一個成功獲批“中國制造2025”試點示范城市,為全市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實現經濟總量過萬億做出了應有貢獻。
成績的取得離不開大項目這個強有力的抓手,記者梳理發現,去年滾動推進436個重點項目,中鐵四方高鐵檢修中心等118個項目竣工投產,一汽-大眾華東基地等236個項目開工在建,空客直升機等大項目落地,而十條千億產業鏈貢獻了七成的產值和利潤,裝備制造業、高技術產業和戰略新興產業的產值分別達到49.5%、41.7%和20.5%,比上年均有所提高。
在互聯網時代,全市的兩化融合也走在了全國的前列,融合指數達到了77.98,高于全省平均16.85個點,為“青島制造”插上了互聯網的翅膀。
-新形勢
企業要練好三項“內功”
“我市工業經濟正處于新舊動能接續轉換的關鍵時期,受市場環境偏緊和要素成本上升的雙重擠壓,仍然面臨諸多風險和挑戰,從國際看,世界經濟復蘇乏力等不確定因素依然存在,從國內看,長期積累的低端產能過剩與高端供給不足等深層次、結構性矛盾仍然突出,經濟下行壓力持續加大。”在項陽青看來,在多種不確定因素的交織下,現在談工業經濟筑底反彈還為時尚早。
面對錯綜復雜的經濟形勢,“著力振興實體經濟”被列為今年經濟工作的重中之重,項陽青說,青島將深入貫徹“青島制造”推進大會總體部署,堅持穩中求進的工作基調,保持奮發有為的精神狀態,搶抓政策機遇,應對矛盾挑戰。
方向比努力更重要,對于企業來說,實體經濟政策環境持續改善的良機要抓住,項陽青通過無數次調研總結了企業需要腳踏實地練好的三項“內功”,首先要理清戰略選擇,在謀長遠上爭主動,越是在困難的時候,企業越要堅守實業、專注主業,力戒盲目浮躁、急功近利,明確自身產業定位,選準技術升級路線。再就是完善制度安排,“好制度能讓壞人變好,壞制度能讓好人變壞。”他舉了一個例子,服務企業良子沒有不斷告訴員工服務要微笑等,而是告訴員工:客人如果記住你的工號,多提15元,而這家企業的服務一直受到稱贊,因此選擇合理的管理制度非常重要。最后需要強化文化塑造,在他看來,文化競爭是企業競爭的最高境界,正如“海爾什么東西別人都可以復制,唯獨海爾文化無法復制。”
-新目標
發力“中國制造2025”試點
2017年是實施“十三五”規劃的重要一年,是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深化之年。項陽青說,堅持穩中求進的工作總基調,大力發展互聯網工業、高技術制造和裝備制造業,積極培育智能制造、精品制造、綠色制造和服務型制造新模式,推動工業和信息產業創新發展、轉型升級、提質增效,夯實實體經濟根基,加快建設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先進制造業基地,開創“中國制造2025”試點示范城市建設新局面。
全年主要預期目標:力爭全市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增長7.5%,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業收入增長16%。為什么是這一數字目標?“去年,我們艱難完成了7.5%的指標任務,連續下滑的勢頭基本遏制,但是工業投資增速回落,制造業貸款余額下降的局面依然存在。”項陽青說,今年繼續保持這個指標,布局了六項重點工作,首先需要加強運行調度,健全工業經濟運行與“三去一降一補”協調機制,緊盯重點區市、重點企業和投資5億元以上工業項目,協調解決企業用電、用水等生產經營難題。
推進電網重點項目建設,落實售電側改革舉措,扎實做好電煤調運儲備、有序用電調度和成品油升級保供工作,引導金融資本投向制造業,力爭幫助企業解決低成本融資260億元,“抓緊制定促進先進制造業加快發展的15條政策的實施細則,提振企業信心。”項陽青說,加大市場開拓力度,組織舉辦2017世界互聯網工業大會、青島國際軟博會、青島國際時裝周、中外采購投資洽談會和青島名牌神州行系列活動,擴大國內外產能與裝備技術合作,幫助企業開拓“一帶一路”新興市場。
-新戰略
推進100個項目竣工投產
今年青島將大力實施制造強市戰略,培育發展新產業,項陽青說,全面推進制造強市建設,貫徹落實“青島制造”推進大會工作部署,建立健全“中國制造2025”試點示范城市建設組織領導、推進實施與考核評價機制,組織實施工業強基、產業升級、軍民融合、高端裝備創新、新材料研發應用等一批重點工程項目,及時總結推廣成功經驗做法和試點示范成果,積極爭取國家相關政策資源、重大工程和試點示范項目優先在青島布局。
在項陽青看來,項目是經濟工作的生命線,加快傳統產業改造升級,立足存量調強,制定實施新一輪技術改造行動計劃,出臺支持企業設備更新等內涵式技術改造的綜合獎補政策,擴大工業轉型升級股權投資基金規模,完善企業技術改造“雙百”跟蹤服務體系,滾動推進300個以上的工業轉型升級項目,力爭一汽-大眾華東生產基地等100個項目竣工投產,確保十大工業新型千億級產業的產值比重在75%以上。
推動新興產業高端集聚,立足增量調優,推進實施建設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先進制造業基地行動計劃,瞄準先進軌道交通裝備、節能與新能源汽車、智能制造裝備、航空航天裝備、新一代信息技術、新材料等重點領域和方向,引龍頭、抓配套、補短板,跟蹤引進電動車、機器人、通用航空、生物醫藥等一批高端項目與創新資源,打造藍色制造、高端制造和新興制造高地。
-新供給
新培育認定“青島名牌”50個
創新是制造業發展的原動力和主引擎,“今年我們將強化企業技術創新主體地位,積極創造新供給。”項陽青說,完善制造業創新體系,開展產學研對接和新產品新技術發布活動,辦好第四屆“市長杯”工業設計大獎賽,立項實施企業技術創新重點項目1500項,新培育認定市級以上企業技術中心和工業設計中心60家。突出特色優勢領域,加快建設先進軌道交通裝備、船舶與海洋工程裝備、家電智能制造、虛擬現實等4個省級制造業創新中心,探索培育一批市級制造業創新中心。
推動中小企業創新轉型,實施中小企業“專精特新”培育計劃,支持中小企業創新轉型、提檔升級,新培育認定15個中小企業“隱形冠軍”、30個“專精特新”示范企業和80個“專精特新”產品(技術),爭創一批全國制造業單項冠軍培育示范企業和山東省首臺(套)技術裝備及關鍵核心零部件,打造“131”中小企業專精特新成長梯隊,培育壯大“233”大企業集群。新培育認定“青島名牌”產品50個,爭創一批全國品牌培育示范企業、產業集群區域品牌和“三品”戰略試點示范典型。
“從去年調研的情況來看,企業普遍重視智能制造,但仍有半數的企業反映缺資金、缺技術、缺人才,針對這一問題,我們今年重點抓好對接服務。”市經信委主任項陽青說,推進制造業與互聯網融合發展,培育轉型新動力。
提升發展產業集聚區,開展“雙區雙示范”(戰略性新興產業、高技術制造業集聚區,“中國制造2025”、制造業與互聯網融合示范區)建設,培育新型工業化產業示范基地,力爭工業產業集聚度達到65%左右。培育建設小微雙創基地。制定實施小企業產業園和創業基地滾動培育計劃,大力推廣工業標準廠房分割出讓政策,培育認定6個市級小企業產業園和6個創業基地,爭創1個國家級“雙創”示范基地;拓展完善中小企業服務平臺。
大家愛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