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厲害了!青島這家公司“養活”了100萬非洲人
瑞昌棉業技術人員對當地農民進行棉花種植技術指導。
一朵朵小小的棉花,成就了一家青島企業在“一帶一路”的大事業,鋪就了中國企業走向非洲的新路徑,架起了心手相牽、同舟共濟的中非友誼之橋。
移植“訂單農業”
直到今天,到非洲種棉花,仍然被不少人認為是天方夜譚。而早在十幾年前,青島瑞昌棉業有限公司就堅定地踏上了這塊熱情奔放、美麗富饒的神奇大陸,開啟了中國企業在非洲種植棉花的先河。
作為近代工業革命重要的原料供應地,非洲的棉花種植歷史已經有幾百年。“2003年,公司初到非洲時,美國嘉吉、英國普萊克斯、印度奧蘭等世界農業巨頭已深耕多年,市場被瓜分殆盡,競爭異常激烈。”青島瑞昌棉業副總經理劉艷波說。
想要在夾縫中求生存,惟有另辟蹊徑。經過深入考察,瑞昌棉業將國內趨于成熟的“訂單農業”模式,移植到了非洲。“非洲土地遼闊,農村勞動力充足,但是缺資金、缺技術,而后者正是我們的強項,訂單農業可以很好地實現優勢互補。”劉艷波說。
說干就干。瑞昌棉業將管理服務劃分為地區、縣、村三級,發工資雇傭當地人做“路線經理”,負責與農戶簽訂合同,然后將種子、農具以賒銷的方式發放到各家各戶,并進行技術指導,待收獲季節,上門現金結算收棉并扣除農資費用,實現了統一供種、統一技術指導、統一物資供應、統一產品回收、統一產品加工、統一產品銷售的“六統一”。
這樣一來,當地農民幾乎不用花一分錢就可以開展種植,實現收益。這讓有著10個孩子的贊比亞人班達一家看到了希望。由于孩子多,開銷大,一家人日子過得十分拮據,可謂家徒四壁。雖然家里有地,但動輒幾百上千元的種子、化肥、農藥費用讓他們望而卻步。2014年起,班達跟瑞昌棉業簽訂種植合同,每年可領取5公頃土地所需的農資,解了他的燃眉之急?,F在,班達每年可收獲籽棉3噸左右,扣除公司的農資款,自己還能有不菲的收入。有了這筆收入,班達一家的生活條件得到明顯改善。
在非洲,像班達這樣通過瑞昌棉業推出的訂單農業模式擺脫靠天吃飯、孤立無援境地,并藉此走上致富之路的農戶目前已經有20多萬戶,直接受益人口逾百萬。
深耕“白色產業”
中國是目前全球最大的棉花需求國和進口國。而非洲是中國進口棉花的重要來源地,中國每年從國外進口棉花200多萬噸。這背后,有瑞昌棉業的一份功勞。
截至目前,瑞昌棉業已經在非洲多國從事棉花種植管理,覆蓋土地數十萬公頃,年收購籽棉10萬余噸,可生產棉紗8000余噸。這些棉花輸往中國,為國內的紡織服裝行業提供原材料支撐。
而瑞昌棉業“志不在此”,他們正在布一個更大的局,以謀求更大的發展。“棉花種植只是棉紡織行業上游的一個環節,而且利潤普遍不高,想要實現更大的發展,必須向價值鏈的下游延伸。”劉艷波說。
在非洲站穩腳跟后,瑞昌棉業整合行業資源,于2009年與中非發展基金、青島匯富紡織有限公司共同出資成立了中非棉業發展有限公司,馬拉維棉花有限公司是其在非洲投資的第一家子公司,也是我國當時在非洲投資的最大農業項目。
三方的攜手成為我國企業“抱團出海”的經典案例。“瑞昌棉業有著豐富的棉花種植資源與國際貿易渠道,匯富紡織有著先進的技術裝備和成熟的管理經驗,再加上中非發展基金的資本力量,三方強強聯手,如虎添翼。”劉艷波說。
風正好揚帆。瑞昌棉業以中非棉業為平臺,加快投資非洲的步伐。籽棉軋花、棉籽榨油、棉花紡紗、紗線織布……沿著“白色產業”的鏈條,瑞昌棉業加緊布局軋花、紡紗、榨油等環節,逐步構建起日益豐滿的棉紡產業鏈。
點亮“希望之燈”
在非洲這塊沃土的澆灌下,瑞昌棉業茁壯成長。而瑞昌棉業的發展也為當地帶來了巨大的利好。
在馬拉維,作為中國投資的首個產業項目,瑞昌棉業帶來的不僅僅是就業與稅收,還帶來了全新的發展模式和理念,在直接帶動馬拉維經濟發展的同時,還為中馬之間的經貿合作、人文交流架起橋梁,極大地豐富了中馬新型戰略伙伴關系的內涵。
在贊比亞,瑞昌棉業以非洲優越的棉花生產條件為依托,成為集棉花種植、加工、銷售以及棉油提煉為一體的大型企業,不僅帶動了贊比亞棉花產業的發展,也給當地人民提供了充足的就業機會。
莫桑比克的貝拉市是鄭和下西洋所到達的最遠地方,至今這里仍保存有見證中非友誼的大量文化遺跡。瑞昌棉業充分利用當地的地理條件、人力資源、自然優勢以及歷史淵源,大力開發農業,還一舉收購了在當地經營數百年的法國CNA公司,一躍成為莫桑比克五大棉花種植加工企業之一。
在津巴布韋,棉花是數百萬農民最主要的經濟來源之一。2014年,瑞昌棉業整合資源,并購了津巴布韋的2個棉花公司,一舉成為津巴布韋第二大棉花企業。
……
展開非洲地圖,聚焦其東南部、印度洋西岸,瑞昌棉業的布局像極了一只緊握的拳頭,五個指頭分別是坦桑尼亞、馬拉維、贊比亞、津巴布韋和莫桑比克。完成在非洲東南部的布局后,瑞昌棉業開始北上,目前已在非洲西北部的馬里落子。
在這片占據非洲總面積七分之一的廣袤土地上,分布著瑞昌棉業旗下七個子公司,這些公司管理著數十萬公頃的棉田、7個軋花廠、2個榨油廠、1個紡紗廠,直接養活了20萬個家庭、100余萬人。此外,雇傭各級經理達1300多人,工廠雇傭員工2000余人,各類臨時性員工5000余人,全面實現了用工的本土化。
埃德溫是瑞昌棉業贊比亞公司卡帕薩地區的一名“路線經理”,他的主要工作是管理合同、棉花種植和收購,動員更多農戶種植棉花。“去年,我的工資是每月170美元。因為干得好,今年漲到每月300美元。另外,公司還根據收購的棉花數量給予獎勵。今年,公司還給我配了摩托車。”埃德溫說。
瑞昌棉業的到來,不僅帶動了非洲各國棉花產業的發展,也給當地人民提供了充足的就業機會,提高了各國農民生活水平,讓這片古老的大陸煥發出勃勃生機。(青島日報/青島觀/青報網記者 沈俊霖)
[編輯:帛幼]大家愛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