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青島電影走在全國前列”
日前,由青島市政府主辦的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創意城市網絡“電影之都”峰會在我市落幕。峰會期間舉行的“電影與城市可持續發展”論壇上,中國電影集團公司副總經理盧安泰、中國電影家協會秘書長饒曙光、英國資深電影制片人史蒂夫·阿爾伯特等中外業內嘉賓在會上發言,對中國電影產業發展現狀及趨勢、青島電影和創意產業發展的愿景展望等發表看法。盧安泰表示,城市是電影票房收入的主要來源地,而青島的發展“走在了全國前列”。饒曙光則在肯定中國電影持續增長的大趨勢不變的情況下,也面臨好萊塢等五重挑戰。
饒曙光:
中國電影面臨多重挑戰
饒曙光表示,自2003年中國電影啟動全面產業化改革以來,中國電影以超過30%的復合性增長速度持續增長;2015年甚至達到了48%的增速,展現了中外電影史上罕見的“中國速度,中國奇跡”的獨特景觀。2016年開始,一直到2017年5月份,包括暑期檔、國慶檔、春節檔等重要檔期在內,中國電影市場出現了增速放緩乃至局部性下降的現象,但“可持續增長的大趨勢是不可逆轉的”。
饒曙光客觀表示,中國電影的高速發展不可阻擋,但也的確面臨多重挑戰,“首先是好萊塢的挑戰,其次是電影觀眾群體呈現出越來越年輕化的挑戰,然后是網絡大電影的挑戰。網絡大電影的觀眾群體與影院電影觀眾群體高度重合。再就是中國在贏得電影市場份額的同時,能否有效提升中國電影的思想文化價值和審美價值,最后是觀念跟不上電影實踐發展的挑戰。 ”
不過,饒曙光認為,中國電影增速放緩并非壞事,“我們或許可以把更多精力放在推動中國電影從數量型增長轉變為質量型增長,有效改變有數量無質量、有高原沒‘高峰’的現象。 ”饒曙光相信,中國電影經過深刻的結構性調整,實現結構性優化,明天會更加美好,富有藝術智慧和藝術想象力的中國電影、中國電影人一定能夠成功應對這些挑戰,“從世界電影地理版圖和文化版圖觀察,中國電影依然是風景這邊獨好”。
盧安泰:
青島電影票房收入超4億
盧安泰指出,中國目前已經是全球第二大電影市場,同時也是電影票房收入增長最快的市場之一,城市是電影票房收入的主要來源地,隨著城鎮化進程和電影制作技術、內容質量的不斷提升,中國電影產業有著美好的發展前景。但縱觀改革開放后的30多年,中國電影行業的發展并非一帆風順,中國電影票房收入情況也伴隨著電影市場先后經歷了“快速攀升——步入低谷——攀向高峰”的發展歷程。
近十年來,隨著電影產量的增加和票房容量的擴大,全國各地的影院建設在大規模進行。截至2016年底,全國新增影院1612家,新增銀幕9552塊。全國城市電影院線48條,全年放映場次6948.14萬場,觀眾人次13.743億,票房收入455.339億元。全國共有imax銀幕384塊,覆蓋全國31個省、自治區和直轄市的138個城市;中國銀幕巨幕總數為185塊、影院數量158家,覆蓋全國28個省、自治區和直轄市的83個城市,全球共有5家可放映120幀/3D/4K影像的電影院,中國2家,北京、上海各1家。 “影院數量和銀幕數量的爆炸性增長,為電影市場的發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礎建設條件。 ”盧安泰說。
作為國家文化產業較發達城市,青島電影產業伴隨國家整體電影市場發展,逐漸由弱變強。2010年,中國電影躍入“百億時代”之時,青島當年的電影市場總票房也首次突破1億元大關。進入“億元”時代后,青島電影市場進一步快速發展,2010年到2016年,影院數量年均增加7家,銀幕數量年均增加50塊,觀影人次年均增加172萬次,票房收入年均增加5263.5萬元。 2015年青島觀影人次超過1000萬,2016年達到了1301萬人次。 2016年,青島票房收入超4億,排名全國城市當中第26名,占山東省城市院線總票房的23.35%,其中票房收入1000萬元以上的院線達到11家。盧安泰認為,“青島當前城市電影發展已經走在了全國前列”。 (記者 王超)
[編輯:光影]大家愛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