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全民炒股時代終結”系誤讀
近日,A股市場股民有點忙,才“處理”了“打瞌睡”的證券賬戶,又將在7月1日迎來《證券期貨投資者適當性管理辦法》(簡稱《辦法》)。不過,此前有消息稱因《辦法》提到將投資者分類、部分投資者炒股或被“拒之門外”的說法把不少投資者嚇得不輕。難道炒了數年、數十年的股票突然就不能玩了嗎?有報道稱證監會投資者保護局局長趙敏表示, “全民炒股時代終結”是一種誤讀,并不會搞“一刀切”,會根據實際情況區別對待。那么既然并未被“拒之門外”,對于即將實施的《辦法》,投資者又要注意什么呢?
普通投資者將享有特別保護
根據此前安排,《辦法》將自7月1日起施行。經營機構則在《辦法》施行后,對新開立賬戶或接受服務的客戶以及購買新產品或接受新服務的老客戶進行分類、評估、匹配及動態管理等。
一張調查問卷通過分值大體可確定投資者的等級,普通投資者根據風險承受能力將由低至高分為五類等級。得分20分以下,為保守型投資者,可進行低風險投資,可購買或接受“包括但不限于國債、債券質押式逆回購業務、債券質押式報價回購業務、貨幣型產品、銀行保本型理財產品及相關服務”。
得分20-36分,為謹慎型投資者,可進行中低風險投資,可購買“包括但不限于地方政府債、政策性銀行金融債、AA+及以上級別的信用債及相關服務;國債、債券質押式逆回購業務、債券質押式報價回購業務、貨幣型產品、銀行保本型理財產品及相關服務”。按照新規,五類投資者中,保守型投資者和謹慎型投資者均無法進行正常炒股。
記者注意到,《辦法》中提到的專業投資者需要滿足金融資產(包括銀行存款、股票等)不低于500萬元,或者最近3年個人年均收入不低于50萬元,以及具有2年以上證券等投資經歷等多項條件。而專業投資者之外的投資者則為普通投資者,普通投資者在信息告知、風險警示、適當性匹配等方面享有特別保護。
綜合考慮收入來源等分類評級
“除了根據專業投資者的投資經歷等因素給專業投資者進行細化分類和管理,重點還是對普通投資者的分類評級。 ”近日,某券商從業人員告訴記者,公司將綜合考慮收入來源、資產狀況、債務、風險偏好等多種因素,對普通投資者做風險測評,再針對其風險承受能力對其進行細化分類和管理。
不過有意思的是,記者注意到,盡管不同的證券期貨經營機構測評問卷內容多集中在年齡、收入、投入金額、是否有投資經歷等方面,但是由于不同機構測評問卷問題、選項等可能有所出入,因此同一個投資者在不同的證券期貨經營機構所測評出來的五級分類的分類結果可能不同。
提供虛假材料“達標”不可取
“《辦法》實施后公司開戶權限統一為開戶崗,客戶經理不能直接為客戶開戶。”一家期貨公司的相關負責人介紹,開戶過程會全程錄像,客戶有義務提供真實信息,若信息虛假,客戶將依法承擔相應法律責任。如果客戶網上測評未達到期貨開戶的等級,則必須線下臨柜開戶,且簽署風險警示書,期貨公司將對其進行嚴格的風險揭示,并有權取消開戶資格。
據了解,經營機構通過營業網點向普通投資者進行相關內容的告知、警示,會全程錄音或者錄像,而通過互聯網等非現場方式進行的,也會完善配套留痕安排,由投資者通過符合法律、行政法規要求的電子方式進行確認。這意味著,部分投資者想通過填寫虛假資料等以達到評級要求的投機取巧方式并不可取。
對相關品種影響將趨向利好
“我們公司也正在對產品進行分級。 ”一家證券咨詢機構分析人士告訴記者,所銷售產品、所提供服務的信息等會根據風險特征和程度劃分風險等級,主要綜合考慮流動性、杠桿情況等。值得關注的是,目前不少經營機構正忙碌備戰。
“其實,無論是投資者還是券商,由于之前沒有對于產品適當性的分類,在風險把控方面缺乏指引,導致投資者在投資過程中對自身風險承受能力缺乏認識。相關機構在推銷金融產品的時候也存在急功近利的做法,導致出現很多問題和事件。 ”上述證券咨詢機構分析人士指出,其實未來實現投資者投資金融產品或者相關標的符合適當性,對于相關品種的影響,應該是趨向利好,市場大漲大跌的走勢可能會減少,穩健緩慢的慢牛格局才會值得期待。
本版撰稿 記者 李德銀
[編輯:亞麥]大家愛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