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島城再生水利用率達到35.3%,廢水變寶幫“解渴”
近期,島城天旱缺水,除了生活必需的自來水,中水(再生水)的利用也備受市民關注。近日,記者來到青島水務環境海灣中水公司海泊河凈化水廠探訪,據了解,中水是指廢水或雨水經適當處理后,達到一定的水質指標,滿足某種使用要求,從廢水變為中水一般需要經過反應、沉淀、過濾和消毒等環節。據介紹,青島水務環境海灣中水公司上半年已供再生水940萬噸,比去年同期增加20%。目前,島城城市再生水利用量達到40余萬立方米/日,城市再生水利用率達到35.3%。
中水生成需經過“四池”
“由廢水變為中水,需要經過四個水池。”青島水務環境海灣中水公司海泊河凈化水廠中水車間主任劉瓊說。在劉瓊的帶領下,記者來到第一個水池——混合反應池,池子高約五米,其中被分成48個“格子”,每24格為一座柵條反應池,提升泵將廢水打入兩條反應池,水在流動過程中,會被加入混凝劑聚合氯化鋁,當混凝劑遇到水中的懸浮物等雜質時,會發生絮凝反應,產生較大的絮狀顆粒物。
經過初步反應后,水流會進入第二個池子——絮凝沉淀池。“顧名思義,反應生成絮狀物的水流入,在這個池子中進行沉淀。”劉瓊說,沉淀池中間有一條水道,其兩側各被分成12個長方形區域,相鄰兩區域間有一條集水槽。水在沉淀時,絮狀物會沉到下層,上層的清水通過孔洞進入集水槽,各條集水槽中的水匯聚到中間的水道中。
絮凝沉淀池。
“沉淀池流出的清水,會繼續流入到四閥濾池,經過過濾后再進入清水池,消毒處理后,就可以供給用水單位了。”劉瓊說,中水車間緊靠污水處理廠,生成中水的原水,全部來自污水廠的一級A出水。
2.7米厚過濾層是關鍵
“在這四個池子中,四閥濾池是最重要的一步工藝,前面的兩個池子算是過濾前的預處理。”劉瓊說。記者看到,四閥濾池底部是一層活性炭和石英砂,沉淀池的水流入濾池后,會通過分水槽,落入池底,經過過濾后清水進入清水池。據介紹,池底的活性炭厚度在1.5米左右,石英砂厚度在1.2米左右,此外還有少量鵝卵石,“這個厚度是經過專家設計論證的,應用石英砂和活性炭對污水進行快速過濾,而達到截留水中懸浮固體和部分細菌、微生物等目的,保證凈水效果。”
濾池內,清水落到2.7米厚的濾層上。
清水進入清水池后,池中會添加次氯酸鈉消毒劑,經過一定時間的反應,就可以通過提升泵,將清水供給用戶了。記者看到,從外觀來看,自來水和中水沒有區別。
記者采訪得知,在中水生產過程中,也會產生廢棄物。例如在絮凝過程,產生的沉淀物經過兩側的靜態排泥閥,排放到廢水池,四閥濾池積攢的過濾物,經過反沖洗,產生的廢水也進入廢水池,廢水池通過廢水泵,將污水打回到污水處理廠的處理端。
上半年已供中水940萬噸
目前,青島水務環境海灣中水公司下設四個凈化水廠,日供能力達到12.85萬噸,主要用于河道景觀、水源熱泵、工業冷卻用水、園林綠化、道路噴灑等方面。“單純處理水的成本一定,但是銷售的成本是變化的,例如管道遠近、建設泵站等,都會導致成本的變動。”青島水務環境海灣中水公司安全生產與發展部部長劉莉說,2016年11月1日開始,物價部門規定中水價格每噸不超過1.7元。
從外觀看,自來水與中水無差異。
“2017年1月至6月,公司供送再生水940萬噸,比去年同期增加20%。公司向海泊河、杭州路河、李村河、水清溝河4條河道供送中水作為河道景觀用水,已達250萬噸。未來,我們想對現有工藝流程升級改造,進一步提升水質,只有這樣,中水用途就會更廣,例如可以用來洗車,甚至達到飲用水的標準。”據劉莉介紹,2016年,青島水務環境海灣中水公司外供水1800萬噸,市區已有31家市政養護公司,150多輛綠化園林綠化、保潔專業送水車在公司加水口加水,園林綠化用水共計40.2萬噸,同比增加95.14%,此外,河道用水600多萬噸,水源熱泵用水1000萬噸,工業冷卻用水五六十萬噸,近幾年每年供水總量呈20%至30%遞增。
鏈接:
島城城市再生水利用率達35.3%
據了解,2016年青島市內6區的再生水使用量已到1.1億噸,被廣泛用于工業冷卻和工藝、綠化、保潔、基建、河道景觀、水源熱泵等方面。
近年來,島城集中再生水利用設施不斷完善,目前已經完成了污水處理廠升級改造,一級A標準的處理能力為100萬立方米/日,配套建設了8座集中再生水處理設施,敷設再生水主干管道280多公里。再生水處理和輸送能力進一步提高。相關企業單位和居民小區共建設單體再生水利用設施78座,處理回用能力達到11萬立方米/日,部分單位實現了污水零排放。島城再生水利用范圍和利用量逐年擴大,城市再生水利用量達到40余萬立方米/日,城市再生水利用率達到35.3%。
文/圖 半島全媒體記者 王洪智
大家愛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