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dress id="brzxx"><nobr id="brzxx"><progress id="brzxx"></progress></nobr></address>

    <address id="brzxx"></address>

    <address id="brzxx"></address>

    <noframes id="brzxx"><form id="brzxx"></form>

    搜索
    信網手機版移動繼續看新聞

    四大因素助經濟向好發展 上半年主要指標超預期

    2017-07-19 09:53:15
    來源:經濟參考報
    責任編輯:乒乓

    原標題:發改委:上半年主要經濟指標超預期

    國家發改委18日召開宏觀經濟運行發布會,國家發改委政研室主任、新聞發言人嚴鵬程在會上表示,上半年我國經濟增長、就業、物價、國際收支等主要指標好于預期。消費、創新、供給側改革、企業發展環境四大方面因素的提升和優化成為推動中國經濟未來持續向好的主要動力。

    統計數據顯示,今年上半年,經濟增長6.9%,城鎮新增就業735萬人;CPI上漲1.4%,PPI漲幅由1月的6.9%回落至6月的5.5%;貨物進出口額13.14萬億元人民幣,增長19.6%,服務進出口繼續增長,6月末外匯儲備30568億美元,連續5個月增加。其他實物量指標和相關先導指標也都共振向好,指標之間的匹配度明顯增強,國內外機構和專家紛紛上調對中國經濟增長預期。

    對此,嚴鵬程表示,上述成績比預想的要好,為實現全年經濟發展預期目標并取得更好結果奠定了基礎。而中國經濟持續增長的動力則主要來自四大方面因素。

    一是消費已成為經濟增長主要推動力,對經濟增長的支撐作用正在進一步增強。經過近幾年持續擴大內需政策推動,我國居民消費潛力正在有序釋放,消費升級勢能持續增強。近三年來,最終消費支出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分別為48.8%、59.7%和64.6%,分別比投資貢獻率高1.9個、18.1個和22.4個百分點。今年上半年消費對經濟增長的貢獻達到63.4%,比投資高30.7個百分點。

    二是新動能正在加快成長。上半年,我國高技術產業和裝備制造業增加值同比分別增長13.1%和11.5%,增速比規模以上工業快6.2和4.6個百分點。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新產品不斷涌現并茁壯成長,“互聯網+”推動線上線下加快融合,特別是分享經濟廣泛滲透,跨境電商、在線醫療、共享單車等新服務模式層出不窮,這些都為我國經濟持續健康發展注入新的強勁動力。

    三是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效應正在逐步釋放,市場供求關系明顯改善。隨著去產能的推進,一大批僵尸企業逐步退出,企業經營狀況和市場預期明顯改善。今年上半年,工業企業效益繼續保持較快增長,前5個月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利潤同比增長22.7%,其中5月增長16.7%,比上月加快2.7個百分點。6月制造業PMI為51.7%,比上月上升0.5個百分點;非制造業商務活動指數為54.9%,連續兩個月上升。

    四是企業發展環境正在持續優化,有效激發了微觀主體活力。各地區各部門持續深化“放管服”改革,有效激活了各類市場主體的創業創新潛力和熱情。服務業、制造業等領域開放程度繼續提高。

    對于“上半年中國經濟增長依然是靠基礎設施等投資拉動”等觀點,嚴鵬程表示,近幾年來,我國投資結構正在不斷優化,大量投資與補短板緊密結合。有效投資不僅是推動當前經濟增長的動力之一,更是決定未來供給結構和經濟結構、提升中長期經濟發展潛力的關鍵因素。中國的經濟結構正在不斷調整優化,發展動能正在有序轉換,中國經濟完全有能力、有條件延續目前穩中向好的發展態勢,實現“雙中高”發展。(記者 李志勇)

    [編輯:乒乓]
    精彩美圖 更多 >>

    青島話題 更多 >>

    深度報道 更多 >>

    大家愛看

    信網手機版

    信網小程序

    青島網上辟謠平臺

    AI調解員

    Copyright © 2017 信網. All Rights Reserved 魯ICP備:14028146號 新聞備案:魯新網201653205魯公網安備:37020202000005號
    亚洲欧美精品一区二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