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dress id="brzxx"><nobr id="brzxx"><progress id="brzxx"></progress></nobr></address>

    <address id="brzxx"></address>

    <address id="brzxx"></address>

    <noframes id="brzxx"><form id="brzxx"></form>

    搜索
    信網手機版移動繼續看新聞

    青島首批海水稻9月底收獲 測產達標才能上餐桌

    2017-08-24 09:00:18
    來源:青島日報
    責任編輯:芃芃

    原標題:青島首批海水稻9月底可收獲 端上餐桌還得再等等

    8月27日起,中國工程院院士袁隆平將與4位專家在青島海水稻研發中心實驗基地為自己試種的174份耐鹽堿水稻(俗稱“海水稻”)材料開展授粉雜交研究。

    \

    據了解,青島海水稻研發中心實驗基地首批海水稻材料從4月開始陸續播種,其中,袁隆平帶來的174份不同父系母系來源的水稻材料主要在0.3%和0.6%鹽度的海水灌溉下,不斷測試其抗鹽堿性,8月底9月初是這批海水稻吐穗揚花的時期。

    \

    “這是一個非常關鍵的時期,直接決定了水稻的產量和品質,也鹽堿對水稻危害的重要時期。”青島海水稻研發中心實驗基地育種專家介紹說,“如果水稻不耐鹽堿,可能就不能吐穗揚花,或者是吐穗揚花了,它的結實率低。還有一種情況是,它結實了,但營養供給不足,顆粒不飽滿。葉子發黃,顆粒長得小,產量和品質都會下降。因此,未來一個月的時間,袁院士將和專家團隊將詳細觀察不同雜交配組品種的抗鹽堿性、結穗穗數、營養生長情況等,最后篩選出最強、最好的耐鹽堿品種進行下一步的雜交或者分子育種研究。”

    \

    據這位育種專家介紹,早熟的第一代雜交海水稻將在9月底進入收獲期,其它在10月中旬進入收獲期。

    據青島海水稻研發中心實驗基地負責人劉佳音介紹,海水稻進行雜交8代后,才能獲得相對穩定的品系。每年可以進行兩到三代的雜交實驗,也就是說,形成一個相對穩定的品種需要經過大約三年時間。

    “受北方氣候條件的影響,今年10月收獲第一代海水稻雜交種子后,育種專家將帶到海南三亞的育秧基地進行擴繁、雜交,明年3月收獲后,再帶回青島繼續雜交。”劉佳音說。

    在袁隆平首次試種174種海水稻材料的同時,全國各農科院及相關專家提供給青島海水稻研發中心35份性狀比較穩定并耐一定鹽堿度的海水稻種子。

    “袁隆平院士和各位專家達成海水稻雜交技術路線的共識后,耐鹽堿水稻研究的專家力量形成了研發聯盟。目前,這些性狀相對穩定的海水稻種子已在全國遼寧、江蘇等21個片區進行區試。”劉佳音介紹說,“根據氣候帶的不同,這些片區進入收獲期后將陸續通過國家農業部的測產。山東有金口、東營兩個區試片區,金口片區預計10月進行國家農業部的測產。經過三年的區試測產達標后,最終才能通過國家品種的審定,才能有資格走向市場,端上普通老百姓的飯桌。”

    相關鏈接:

    青島海水稻研發中心實驗基地是由青島市人民政府和袁隆平院士團隊領銜,青島市李滄區人民政府和青島海水稻研發中心負責項目實施、共同建設的國家級研發平臺。

    青島海水稻研發中心由中國特等發明獎、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和國家科技進步特等獎獲得者、“世界雜交水稻之父”、中國工程院院士袁隆平擔任主任和首席科學家。

    袁隆平院士牽頭整合國際水稻所、中國水稻所、中國農科院等水稻科研院所,聯手國內知名水稻育種專家從事耐鹽堿高產水稻、超級雜交稻和高光效應三個方向的科技成果轉化,以雜交路線為特色,以第三代工程不育系技術為核心,以耐鹽堿水稻為切入點致力于水稻育種與栽培技術的研發。

    研發中心實驗基地位于白泥地公園西側,占地39.24畝,總建筑面積4120.3平方米,總投資約3.5億元,包括兩大功能區,南側為種植區,北側為科研樓、設備間、生物育種溫室等。

    (記者 張華 通訊員 孫麗云 王瀟)

    [編輯:芃芃]
    精彩美圖 更多 >>

    青島話題 更多 >>

    深度報道 更多 >>

    大家愛看

    信網手機版

    信網小程序

    青島網上辟謠平臺

    AI調解員

    Copyright © 2017 信網. All Rights Reserved 魯ICP備:14028146號 新聞備案:魯新網201653205魯公網安備:37020202000005號
    亚洲欧美精品一区二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