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小藍單車死亡啟示:告別“燒錢”時代
“凡有的,還要加給他,叫他有余。沒有的,連他所有的,也要奪過來。”在摩拜和O-FO相繼完成了天量融資之后,上一周,被稱為是“窮死了的”小藍單車,用拖欠用戶押金和供應商欠款追償無果這樣的尷尬謝幕充分詮釋了馬太效應的力量。
11月15日上午開始,網絡上相繼出現了一些報道指向小藍單車目前已經倒閉,HR甚至已經開始在甩賣辦公家具。之后有報道稱,小藍單車公司內部已經人去樓空,僅剩部分技術人員。據稱,目前小藍單車拖欠供應商款項高達2億元,涉及70余家供應商。
在今年1月拿到A輪4億元融資的小藍單車,一度被認為是“最好騎的共享單車”。O-FO和摩拜雖然在一開始策略不同,但到了后期,成本控制成為了一致的選擇。但小藍單車算是一股“清流”,其批量車型不斷嘗試專業自行車才有的變速、減震,甚至是碳纖維車身、帶導航的電子屏。按照小藍單車CEO李剛的曾經設想,“用戶關心什么?車子好不好騎。市場關心什么?六個月后還能不能騎。”他預測,隨著7、8月雨季到來,鐵車架產品損毀率會變高。
但是不幸的是,用戶既沒有如他所判斷選擇最好騎的,而是選擇了離自己最近的。市場也沒有如他判斷的在乎六個月之后能不能騎,市場只在乎占有率。
更為不幸的是,在后來的7、8月,雨季并未到來之時,共享單車《指導意見》的政策重壓卻先行一步。限量、限廣告,使得曾經試圖在單車內置廣告屏幕、走精品高端路線的小藍單車尚未入夏獲得“甘霖”,就進入了萬劫不復的凜冬。
共享單車從發軔到如今批量死亡不過數年。從邊緣的悟空單車宣告死亡,到抱團取暖的第二梯隊永安行和哈羅單車,再到如今的“第三名”小藍單車。他們或是困于技術、或是毀于團隊,或是囿于政策。但這些表面死亡原因的背后,無非都是簡單的一句話,沒錢了。
小藍單車所顯現的馬太效應,不止在共享單車領域發生。在創業領域風口轉向速度越來越快的當下,資本開始越來越聚焦于頭部,不再有人愿意充滿不確定性的漫長等待,不再有錢愿意光顧那些商業模式的追隨者,即使是第三名。
不過,看起來更加急功近利的資本,或許可以說是回歸理性的抉擇——那個被認為是“人傻錢多速來”的創業泡沫時代,事實上正在通過各個行業的“小藍單車”們的相繼死亡而宣告結束。
相比當年中關村創業大街上熱衷用PPT講共享經濟故事的創業者們,通過商業模式變革一度獲得的大量資金與機遇,正在讓位于以AI為代表的技術流創業。這當然也不是壞事,從野蠻生長走向成熟謹慎,這是市場規律充分作用的結果。商業模式的創新固然能夠改變歷史,但改變世界的終歸還要回到技術創新。
當然不能否認,企業史大家錢德勒的論述依然有價值:新技術企業最驚險的一跳,是由以技術研究能力為主,轉到建立商業和職業能力上來,這是企業走向大發展的里程碑,也是判斷一個投資對象前景的關鍵標準。
而我們再回到個案,共享單車因其重資產,首先是一個極度依賴前期投資的行業,只有不斷燒錢供血,才有繼續廝殺的門票;而以小藍單車為代表的追隨者們,本質上并沒有不可替代的技術核心競爭力,這是它無法應對創業道路上不可預測風險的最關鍵原因之一。
對于創業者來說,在泡沫擠出、夢想破滅的那一刻,或許也是時候停下來反思以往追逐的風口本身。無論是怎樣的商業模式,無論是高端路線還是低端覆蓋,核心競爭力依然是不可或缺的最重要一步。如何拋開對互聯網“燒錢”思維的盲目追隨,探索那些小而美的可能性,這或許是當下創業者的挑戰,但卻是中國智造的機遇。
[編輯:三人目]大家愛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