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dress id="brzxx"><nobr id="brzxx"><progress id="brzxx"></progress></nobr></address>

    <address id="brzxx"></address>

    <address id="brzxx"></address>

    <noframes id="brzxx"><form id="brzxx"></form>

    搜索
    信網手機版移動繼續看新聞

    六旬青島老太的幸福年:土地“流轉”出致富路

    2017-01-30 10:37:59
    來源:青島日報
    責任編輯:亞麥

    古語道:靠山吃山,靠水吃水。

    離開土地,農民還能養家糊口嗎?在這個問題面前,代老太曾有過踟躕,更不止一次向身邊的人尋求答案。

    代老太名叫代得花,今年64歲,家住黃島區鐵山街道河南村。除夕夜,代老太一邊忙著包餃子,一邊和記者攀談起一年里的生活變遷。

    代老太是個地地道道的農民。因為丈夫腿部患有殘疾,從上世紀90年代末開始,家里近5畝土地的種與收,都是她一個人完成。

    沒日沒夜忙碌操勞,但代老太說,那些年,她還是深切感受到了家庭的“每況愈下”。“當時孩子還在讀書,花銷比較大,家里來錢的門路卻不多。”代老太坦言,尤其她種的小麥、玉米、花生等農作物,刨去家庭食用,收益寥寥無幾。

    代老太粗略估計,種植普通農作物,即使是在好年成,每畝地的收益也不過千余元。但如果遇上干旱或者洪澇,有時甚至連種子都“換”不回來。

    即便如此,代老太依然倔強地堅持著。“土地是農民的根。”代老太說。

    土地的流轉,使她的“尷尬”在近些年有了不少改觀——隨著青島惠澤農業科技有限公司引入河南村,村里的土地快速流轉了起來,現代農業漸漸融入村莊發展的血脈。

    幾經考慮,代老太把家中4.7畝耕地承包了出去,只留下幾分自留地。“每年每畝承包費1000元。”代老太說,看到自己多年耕種的土地上建起冬暖式大棚,種上草莓、青椒等有機農作物,收益翻翻增加,她的心里很是羨慕。“農業需要科技,農業增產和農民增收更離不開科技。”代老太由衷地說。

    大棚建起來,平時需要工人工作。正因此,代老太又機緣巧合地回到了自己熟悉的土地上。“干的活不一樣了!”代老太笑著說,以前種收都靠她,現在的大棚里,她多是負責收獲,“工資按照工作量來計算,平均每天有六七十元。”

    和代老太一樣,如今,村里有七八名婦女在蔬菜大棚里工作。她們把自家的土地流轉出來,繼而又回到土地上,既領取土地流轉收益,又有務工報酬,逐漸走出一條致富路。

    土地的流轉,也使更多的勞動力從田間地頭解放出來,他們到就近工廠企業務工,完成了從農民到“產業工人”的轉變。“日子也在一天天變好哩!” 代老太說。

    [編輯:亞麥]
    精彩美圖 更多 >>

    分享

    青島話題 更多 >>

    深度報道 更多 >>

    大家愛看

    信網手機版

    信網小程序

    青島網上辟謠平臺

    AI調解員

    Copyright © 2016 信網. All Rights Reserved 魯ICP備:14028146號 新聞備案:魯新網201653205魯公網安備:37020202000005號
    亚洲欧美精品一区二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