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轉型升級連跨四個“千億新臺階”
市十一次黨代會以來,面對全球經濟復蘇曲折乏力,國際環境復雜嚴峻,國內經濟發展步入新常態,經濟下行壓力持續加大的新形勢和新局面,青島堅持穩中求進的發展總基調,鎖定轉型升級這條主線,統籌推進穩增長、調結構、促改革、防風險、惠民生,經濟始終保持中高速發展,經濟總量不斷擴大,產業結構持續優化升級,經濟發展實現逆勢上揚、彎道超越、穩中向好。
1.經濟總量突破萬億,發展實現新跨越
記者從市統計局獲悉,2016年,青島經濟發展再上新臺階,經濟總量首破萬億大關,成為全國第12個GDP總量跨越萬億元的城市。
市十一次黨代會以來,青島經濟總量連續跨越“七千、八千、九千和萬億”四個千億新臺階——2011年GDP實現6615.6億元,2012年7302.11億元,2013年8006.6億元,2015年達9300.07億元,2016年青島昂首跨入“萬億俱樂部”。這是主動適應把握引領經濟發展新常態,堅持以提高發展質量和效益為中心,全面落實五大發展理念的勇敢實踐;是深入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堅持推進產業轉型升級,著力振興實體經濟的豐厚回饋;是發揚釘釘子精神,一張好的藍圖干到底的必然結果。
2.產業結構持續優化,服務業成新引擎
市十一次黨代會以來,青島在壯大經濟總量的同時,充分發揮穩增長政策合力,抓好運行調度服務,加快“轉調創”步伐,深入開展“調穩抓”活動,大力發展現代服務業,穩步推進高端服務業“十個千萬平米工程”建設,加快金融、總部商務、科技、商貿、物流、軟件及服務外包、文化創意、旅游休閑度假及會展設施、人才公寓、社會事業公共設施等十大高端服務業產業的發展,推動全市經濟轉型升級。第三產業比重逐年提升,三次產業結構持續優化。 2016年,三次產業結構調整至3.7:41.6:54.7。 “三二一”產業結構逐步鞏固夯實,青島經濟由工業主導逐步轉向服務業主導。第三產業發展呈現“三高一強”特征明顯,已成為經濟增長新引擎。
3.以“藍高新”為重點,助推產業邁向高端化
市十一次黨代會以來,青島立足本土優勢,順應產業發展趨勢,強化規劃和政策引導,突出藍色、高端、新興,發布建設國家東部沿海重要的創新中心、國內重要的區域性服務中心、國際先進的海洋發展中心和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先進制造業基地 “三個中心一個基地”行動計劃。
突出藍色引領,實施“海洋+”發展規劃,全力打造國家海洋強國戰略重要支點,推進海洋經濟產業結構不斷優化調整,對全市產業結構轉型升級貢獻明顯。突出高端帶動,立足“青島制造”這一優勢,厚植高端裝備制造產業,優先發展軌道交通、新能源汽車等高附加值產業,帶動產業結構優化升級,推動制造業向價值鏈高端攀升。突出新興培育,發布新興產業發展規劃,軟件信息、智能制造等潛力產業加速發展。惠普全球大數據中心等一批信息產業大項目相繼落地。
4.以創新驅動發展,新舊動能有序轉換
青島始終把創新擺在發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著力打造創新之城、創業之都、創客之島,大力建設國家創新中心。
突出抓好創新載體建設,重點引進“中科系、高校系、企業系、國際系”高端研發機構,高等教育機構增至29家,高端研發機構增至48家。藍色硅谷成功爭取科技部支持開展國家海洋科技自主創新先行先試,成為全國第五個科技興海產業示范基地。研發經費投入總量和產出雙增長。知識產權保護和創新成果轉化力度不斷加大。全市發明專利授權量、有效發明專利、PCT國際專利申請量三個指標的增幅均居副省級城市第一名。
5.以優化投資結構為先導,推動產業結構合理化
青島以調結構、促轉型為主線,以推進重點板塊和重點項目建設為抓手,充分發揮有效投資在社會資源配置中的關鍵作用。近幾年,青島投資產業結構逐步由工業投資領跑向服務業投資主導的格局轉型調整。 2016年,服務業投資繼續一路領漲,成為帶動青島投資穩中有進、結構改善的重要支撐。 2016年,青島第三產業投資3759.8億元,是2011年的1.9倍,第三產業投資比重占半壁江山。
圍繞“三中心一基地”建設戰略,加快推進全局性、戰略性、帶動性強的重大項目,充分發揮大項目對穩增長、擴投資、調結構、惠民生、補短板的支撐引領作用??偼顿Y30億元以上的一汽大眾有限公司青島工廠項目、國軒鋰離子電池加工項目等“藍高新”工業項目,中鐵博覽城會議中心項目等高端服務業項目的順利進展,打造了經濟發展新引擎。
6.以“一谷兩區”為平臺,構筑發展戰略新高地
以“一谷兩區”為重點促進板塊崛起,承接國家戰略實施,建設“藍色硅谷、西海岸新區、紅島高新區”新興板塊,帶動城市發展能級提升。藍色硅谷以創新為引擎,突出科技孵化和創新驅動功能,2016年完成投資239.9億元,聚集了海洋國家實驗室、國家深?;亍液Q笤O備質檢中心、國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藍谷研究院等17個“國字號”重大科研平臺,250余家科技型企業紛紛入住。
青島西海岸新區以靈山灣影視文化產業區、海洋高新區等9大功能區為載體,突出海洋經濟特色,持續推進海洋特色園區建設,加快新區轉型升級。 2016年,實現地區生產總值 (GDP)2871.07億元,增長12.4%,總量位居國家級新區前三,GDP總量超過了省內6個城市。青島高新區加快建設研發資源集聚區,打造科技人文生態新城,2016年完成投資156億元。青島財富管理金融綜合改革試驗區建設全面鋪開,躋身全球金融中心第46位,列內地金融中心城市第4位。
7.以國際化為取向,增創發展新優勢
堅持世界眼光、國際標準,“引進來”與“走出去”相結合,扎實推進“國際化+”行動計劃,著力打造“一帶一路”節點支點城市,雙向開放實現新跨越。全市實現到賬外資從2011年的36.3億美元增加到2016年的70億美元,占全省比重超四成,位居全國副省級城市前列。加快實施“一帶一路”戰略經貿合作行動計劃,重點推進境外經貿合作園區建設,不斷拓展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的通商合作,境外投資額從2012年的10億美元增加至2016年的52億美元,海爾、萬達集團分別收購美國通用家電和傳奇影業。
積極搭建經貿往來平臺,舉辦 “絲路對話”境內外經貿促進活動,獲國務院批復設立跨境電子商務綜合試驗區,被評為中國服務外包示范城市。在外需不振大環境下,貿易出口實現了逆勢增長,
8.以供給側改革為突破口,提升供給體系質量效率
2016年,青島市出臺了《關于深入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意見》,圍繞“三去一降一補”任務出臺50條具體政策措施,財政、金融、土地等領域圍繞擴供給、提質量出臺一系列配套文件,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取得明顯成效。
“去產能”穩步推進,嚴格控制過剩行業新增產能項目,將產業升級的著力點放在“藍高新”項目和服務業大項目上,重點推動“互聯網+”相關行業加速發展;“去庫存”效果明顯。
9.提高資源利用效率,強化經濟運行質量
堅持將發展循環經濟、促進低碳發展作為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和實現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抓手,在實踐中形成探索具有青島特色的綠色發展模式。加快老企業搬遷改造,加大過剩和落后產能淘汰力度,能源、土地等資源的利用效率明顯提升。單位GDP能耗進一步降低,2011—2016年,全市單位GDP能耗累計下降25%。堅持空間調整提速,以老企業搬遷為突破,將搬遷作為制造業升級的“加速器”,服務業發展的“新引擎”,縣域經濟提升發展的 “助推器”和節能環保的“調節器”。重點調整重塑市南、市北和李滄等城區空間布局,推動老企業完成搬遷和升級改造、老城區實現功能提升、縣域加快工業化進程、城區環境質量改善,實現“一舉多贏”。
10.共享發展成果惠民生,加快建設宜居幸福城市
青島在增進民生上持續發力,公共服務不斷改善。重點加大了社會保障、教育、醫療、三農、扶貧、公共事業6個方面的保障力度。通過優化政策措施服務實體經濟,幫助企業融資、減費降稅,助推經濟增長和提質增效。 2016年,全市安排民生支出973億元,占財政支出的72%。市十一次黨代會以來,民生投入年均增長17%,占全部支出的比重從64%提高到72%,大部分民生保障標準居全省首位,多項政策為全省唯一。
(青島晚報/掌上青島/青網 記者 王偉)
[編輯:亞麥]大家愛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