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線下線上“趕集忙” 青島年貨市場更多元了
1月24日,37歲的韓軒通過網購平臺訂購了紅酒、干果、進口牛羊肉、茶葉等,28日貨品即陸續抵達膠南老家。他從3年前習慣了逛互聯網年貨大集,省掉了舟車勞頓的搬挪之苦,過年歸家的路更輕便許多;在此之前,每至年關,他會到超市的“年貨大集”采購一番,“那時候好像只有雙手塞滿禮物才算回家過年。”
而他也告訴記者,童年時代,最盼的就是跟著父母趕年集。“必須在熱熱鬧鬧的人場里走過幾個來回,買到糖葫蘆、小鞭炮、糖果才算備足了年貨。”
經年累月,趕集的形式正在迭代,從鄉間路邊的人流如織,到大型超市的一片紅火鼎盛,再至如今的電商平臺“讓年貨先回家”。消費不斷升級的年代,物品種類增多、消費者分層、支付方式更加智能,“走,咱趕集去!”悄然折射著時代的變化。
“新”年集
42歲的鐘先生是春聯批發商,名副其實的“趕集大戶”,每年進入臘月,就穿梭在不同的年集上。記者在薛家島大集上見到他時,他正半膝跪在地上整理攤開的“福”字——紅紅火火。當天他共賣出了132張,每張均價是8元左右。
一張張福字,寄托著人們對新一年的期望。記者 楊志文 攝
“收入了1000多塊錢,超過一半是微信和支付寶轉賬。”鐘先生說,以前沒有網絡支付的時候,最稀缺的就是零錢,集前得想方設法換零錢。“趕集當天,還要防小偷,惴惴不安。網上支付省去了這些煩惱。”
記者在薛家島、王哥莊等大集上走訪發現,支付二維碼已經成為多數售賣點的標配。但一些商戶也告訴記者,傳統的年貨大集上中老年人居多,一些小攤位前還是現金交易。這些攤主多數是鄉村的農戶、漁民,將自家種的花生、芋頭或海鮮產品拿到年集上售賣,錢袋子、零錢、一桿老秤才是標配。
傳統年集上支付購買等形式越發多元。記者 楊志文 攝
一方面是傳統年集在互聯網的牽引下,支付購買等形式越發多元;另一方面,年集上的一些傳統業態也受到沖擊。同零食干果、生鮮果蔬等相比,受沖擊最大的是服裝售賣行業。
商戶老王是年集上賣衣服的大戶,前幾年他的忙碌從臘月前后一直持續到年根。“從2014年開始,生意越來越難做。”老王告訴記者,以往經常在集市上看到年輕人帶著父母來買衣服,挑選、比較、試穿。而現在網購盛行,市面上的成衣鋪也逐漸增多,大的優惠不斷推出,類似景象越發難見。“現在一天也就勉勉強強收入200塊錢,都賺不出成本。”
多元“趕集”
“趕集”“趕場”“趕墟”……除了傳統年貨大集正經歷著新的變化,越來越多的新型年貨大集憑借便利、多元的購物方式,在節前購物市場上也占得了較大比重。
截至1月28日23:59:59,天貓年貨節落幕。1月21日發放購物津貼,1月24日津貼使用,前后歷時8天。不同于“雙11”時復雜的搶紅包規則,此次年貨節的活動規則簡單明了,參與活動的用戶根據商品種類的不同,分別享受“每滿300減40”和“每滿600減30”兩種優惠活動,可跨店購買。
韓軒購買的年貨共消費1638元,通過購物津貼和店鋪減免等優惠,實際支付了1521元。“優惠力度并沒多大,但現在沒時間逛街購物,更多的是圖個方便。”
另一邊,京東的年貨大街還在繼續。不僅從洗化、吃喝、電子、生鮮等品類開辟了年貨專場,各家店鋪均送出優惠券或不同程度的折扣。京東還在年貨大街的“故事墻”專區對不同產品品牌故事進行了展示。從1月27日至29日,家居類產品跨店購買3件產品可享7折優惠、2件可享8折,家電產品低至5折……
一家零食干果電商向記者透露,天貓年貨節期間,店鋪共賣出1200多箱干果食品,利潤預計逾2萬元。
線上電商的年貨大集如火如荼,實體商場的年貨大集依然毫不遜色。“利群年貨大集市”從1月25日一直持續到2月9日,糖果、海鮮產品、牛奶、阿膠、酒類等均推出年貨特定產品,平均價格比平日略降了一成。凱德廣場不僅推出會員積分秒殺現金券活動,還在1月28日和29日下午邀請了網紅“同道大叔”前來助力,通過脫口秀、舞臺劇等多種形式為年貨大集壯大聲勢。(青島日報/青島觀/青報網記者 劉萍)
[編輯:芃芃]大家愛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