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青島少山紅杏遠“嫁”梁家河 助力當地農民增收
3月12日上午,位于城陽區夏莊街道的少山社區一片忙碌。居民們抱著一捆捆新修剪下來的杏樹接穗,送到社區內的東互包裝公司西院內接受收購。分類、過稱、整理……這些碼放整齊的杏樹接穗,將在十天后發往陜西省延安市延川縣文安驛鎮,用于改良該鎮梁家河村及附近村莊的山野杏,助力當地農民持續增收。
“去年,我們儲備了一批杏樹接穗,在此基礎上,我們準備再收集一萬五千公斤左右的接穗。計劃再過十天,我們社區的技術員將帶著接穗前往梁家河,幫助他們一起嫁接改良。”少山社區黨總支書記、居委會主任周宗賢告訴記者。
少山杏“遠嫁”梁家河的緣分始于去年4月。當時,周宗賢跟隨城陽區委組織部赴延安開展“兩學一做”學習教育。“在梁家河的時候,我看到山上遍開杏花。出于對杏的敏感,我就和當地村民聊起來,得知原來這成片的都是山野杏,掛果只有指頭肚大。”周宗賢告訴記者,自打那時起,自己就開始關注梁家河及附近村莊的山野杏。據他了解,梁家河大約有一萬多畝山野杏,最早是為治理荒山而種。因為“皮包核”,村民只能收獲每公斤2元的賣杏核收入。
經過考察當地的土壤、氣候等條件,周宗賢判斷,國家地理標志農產品“少山紅杏”適合與山野杏嫁接,嫁接后,可產出個大肉厚、酸甜適中的宜食用紅杏,推動當地發展采摘游。當時因為逗留時間短,周宗賢沒能對接上當地村委負責人,就留下了聯系方式?;氐角鄭u后,梁家河村委和周宗賢取得了聯系。聽了周宗賢的想法,對方非常歡迎。原來,早在多年前,梁家河村委已經意識到山野杏的改良問題,也從臨沂嘗試引進過杏樹接穗嫁接,但沒有成功。聽到周宗賢這位“專業人士”提供的改良想法,雙方一拍即合。
去年6月,第一批當年少山紅杏長成。當年6月7日,周宗賢精心挑選了十余種不同品種的少山紅杏,再次奔赴梁家河,給當地村民品嘗。“杏子三年就可以到盛產期,屆時每畝收獲1000公斤,通過銷售、采摘的方式,一公斤賣20塊錢,每年能達到兩億元的收入。”品嘗著紅彤彤的少山杏,聽著周宗賢的介紹,當地政府和村民充滿了干勁。
去年11月底,周宗賢收集了約三萬公斤社區居民修剪的杏樹接穗,自費給梁家河發去近九千公斤,并三去梁家河,指導當地儲存事宜,待到來年嫁接。眼下,延安市林業局下屬的林業投資公司正牽頭統計附近村莊村民的種植意愿,和少山社區對接采穗。
“我們不但要幫助梁家河嫁接萬畝少山紅杏,還要繼續將少山紅杏推廣到陜西省乃至整個陜甘寧地區,助力當地鄉村振興。”周宗賢說。
(記者 張晉 通訊員 王作巖 王曉順)
[編輯:芃芃]大家愛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