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青島留德碩士回鄉種花生 發明機器獲國家科技進步獎
谷雨后,花生迎來了播種的最好時節,平度市田地里大大小小的花生播種機來回穿梭。記者在該市店子鎮郭家煙村看到,返回本村五年的留德碩士郭寧,正忙著給農機手調試新研制成功的雙壟四行花生聯合播種機。從開溝、播種到施肥、噴藥,再到鋪膜、覆土,6道工序走一趟就全部完成,有需要滴灌的農戶還可以再加上滴灌管。
▲郭寧介紹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的花生聯合收獲機的最新改進型號。劉岱攝
37歲的郭寧戴著眼鏡、笑容可親,給人第一印象怎么都不像跟土地打交道的人,然而正是他參與研發的花生聯合收獲機今年獲得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他的另一項成果——花生撿拾收獲機打破了我國自走式花生撿拾收獲機依靠美國進口的歷史。
郭寧2004年畢業于青島大學機械設計專業,2006年赴德國斯圖加特大學農業機械專業深造,2012年取得碩士學位順利畢業后選擇回到自己長大的郭家煙村。他目前供職的青島弘盛機械公司位于郭家煙村頭,乍看上去并不起眼,卻是集新型農業機械研制、生產、銷售于一體的國家高新技術企業,這為郭寧施展才華提供了廣闊的空間。雖然也曾有大城市的大企業高薪聘請,但都被他婉言謝絕了。“我回來的目的,就是想改變家鄉傳統的耕作模式,改變那種面朝黃土背朝天的老式耕作方式。”郭寧告訴記者,他想給現代農業生產提供科學化、商品化、集約化、產業化的解決方案。
平度是山東半島規模最大的花生集散地,連續6年總產量排名全國縣級市第一。“平度大花生”成為國家地理標志保護產品,地域保護面積達到32萬畝。
但平度花生的收獲在農民眼中卻一直是需要耗時間、出苦工的“累活”。前幾年花生聯合收獲機的問世讓他們一度以為解放人力的春天來了,然而大大小小廠家產出的機型質量參差不齊,收獲的花生不是拖泥帶土就是漏果率太高,農民對這類產品并不認可。
“我們根據市場反饋,與青島農業大學合作,集中力量攻關,做了大量的試驗和優化。”郭寧說,他們研發成功的4HB—2A型花生聯合收獲機,最終解決了機械精準收獲倒伏花生難題,作為青島農業大學“花生機械化播種與收獲關鍵技術及裝備”項目成果,在今年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大會上獲得科技進步二等獎。之后,新型專利的4HJL—2500型花生撿拾收獲機也研發成功,填補了國內花生撿拾收獲機械領域的空白,打破了我國自走式花生撿拾收獲機依靠美國進口的歷史,為花生適度規模經營提供了有力保障。
學成歸來的郭寧,對中外農機都有著深刻的理解。“我留學最大的收獲就是學到了德國農機的‘整套技術’理念——不是單一的某種機型,而是全程、系統的概念,這也是我們今后組織農機研發生產的發展方向。”郭寧介紹,國外的農機舒適性、自動化和智能化程度普遍較高,但多以大型機械為主,且價格太高不符合中國國情,他立志做花生全程的機械研發,并降低使用成本,提高產品質量,每年賣出各型農機200余臺,平均單價8萬余元,產品遠銷印度、柬埔寨、尼日爾、坦桑尼亞等10余個國家。
“俺家3畝花生,都用這個機器播種,省事省力,而且覆膜特別好。”郭家煙村村民郭兆陽用了郭寧的播種機后連連點贊。
目前,郭寧正在研制花生植保機械。“我們正在做調研,加快設計研發進度,持續做花生的全程機械化,拉長產業鏈。”郭寧表示,在未來發展上,他們將進一步深化對合作社、大規模種植戶的服務,以大數據信息為依托,從播種、施肥、噴藥、管理到機械配置提供全程、可定制的個性化解決方案。”郭寧說,下一步將繼續與青島農業大學開展“產學研”深度戰略合作,推進花生全產業鏈條的協同創新,加快花生機械裝備產業化和標準化進程,讓科技成果更多地服務農業、惠及農民。(青島日報/青島觀/青報網 記者 劉岱 通訊員 張德杰 孫科強)
[來源:青島日報 編輯:芃芃]大家愛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