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dress id="brzxx"><nobr id="brzxx"><progress id="brzxx"></progress></nobr></address>

    <address id="brzxx"></address>

    <address id="brzxx"></address>

    <noframes id="brzxx"><form id="brzxx"></form>

    搜索
    信網手機版移動繼續看新聞

    建立農機服務體系 平度種糧大戶種地3000多畝

    2019-07-09 09:04:36
    責任編輯:芃芃

    原標題:別人種十幾畝地他種3000多畝,平度種糧大戶的幸福密碼

    半島記者 韓小偉

    在平度市,侯松山是當地出名的種糧大戶。在其他農戶只能種十幾畝地的時候,他已經流轉了3000多畝土地進行耕種。那么,老侯的的致富經驗是什么?請看鄉村振興背景下,一位種糧大戶的幸福密碼。

    用活好政策

    近年來,國家高度重視“三農”問題,實施了一系列的強農惠農政策,讓農民享受發展紅利,為農業發展提供政策資金支持。2019年,中央明確提出“藏糧于地、藏糧于技”的糧食安全戰略,要把飯碗牢牢地端在自己手中。一系列的農業補貼政策,極大地調動起了農民特別是農業大戶種糧的積極性。侯松山就瞅準了國家的大好形勢,用活了各級的好政策。

    在國家農機購置補貼支持下,侯松山成立青島西寨農機專業合作社,根據農情需要購置新型農機具,從事種、澆、管、收、運等農業全程機械化生產,在解決自己需要的同時還可以服務其他農戶。目前,農機合作社有大型農機50多(臺)套,中小型機械130多套,農機作業和維修范圍輻射周邊4個鄉鎮80多個村莊。針對天氣變化影響收儲問題,侯松山今年又將目光瞄準了烘干機,計劃以此解決因天氣等其他原因造成的晾曬收儲難的問題,提高糧食質量,讓小麥從種到賣,全部實現機械化。

    今年以來,青島試點部分實施農業生產社會化服務發展項目,選擇有實力的合作社集中實施,為農戶每畝冬小麥收獲、運輸和玉米播種補貼30%約30元,西寨農機合作社承擔了田莊鎮6萬畝的項目作業任務。而之前,合作社還承擔過市里統一實行的保護性耕作和農機深松技術示范推廣等任務。“通過這些補貼政策和惠農措施,看到政府對糧食生產是越來越重視,我們種糧大戶和農機人的信心也是越來越足了。”侯松山說。

    響應好形勢

    近年來農村年輕人紛紛外出務工,年輕勞動力流失非常嚴重,農業勞動力呈現結構性緊缺,農業用工成本大幅度攀升,土地出現大規模流轉需求和趨勢,迫切需要應用機械代替人畜力,降低生產成本,減輕勞動程度。

    侯松山敏銳地發現了這一問題,也找準了合作社聯合發展的道路。從2012年開始,他將本村和周圍村莊閑置、利用不高的土地全部流轉下來,大面積種植小麥、玉米、花生等,如今已流轉3000多畝土地,利用農機設備組織規?;a作業,基本解決了勞動力不足的問題,并提高了農業作業效率,降低了生產成本,增加了土地產出,提了高農產品質量,農民獲得實實在在的實惠,農業得以長期實足發展。

    更新好設備

    老侯一直關注著農機的發展,對于各種農機新設備、新技術、新信息,他盯緊農機市場,加大資金投入,精心考察選擇,積極引進更成熟的技術、更高效的設備,提高農業機械化生產能力和水平。

    在西寨農機合作社的庫房里,各種大中小型農機,琳瑯滿目,天上飛的、地上跑的種類齊全。“以前的老式背負式收割機一天割麥子二三十畝地,效率低,打出的麥子雜質多、質量差;而現在的大型聯合收割機每天割小麥120畝左右,效率高,收的麥子干凈,質量好。”侯松山介紹,這個麥收季,一臺臺“雷沃谷神”聯合收割機如機器人般在麥田里有序行進,齊茬打下麥穗,回到地頭就把脫好粒的麥子倒進了運輸車車斗,老百姓只要回家曬干即可收儲或出售,“有的地塊麥子已經熟到干透,直接在地頭就被收糧食的點錢收走,連運輸到家的車費和后頭晾曬的工夫都省了。”

    強大的農機技術和農技服務隊伍為農業生產帶來的技術性革命,解決了散戶投入大、收益低的問題,實現了既省力又增收。平時澆水有滴灌、噴灌,還有行走的自行噴灌車,連打個農藥都可以無人機操作。就是從前機手們擔心的機械維修管護問題,合作社也可以通過統一服務來解決。

    帶用好隊伍

    “農業的根本出路在于機械化”。西寨農機專業合作社是平度唯一“全國農機合作社示范社”,而老侯對農機有著深刻的理解和認識。在設備硬件水平和技術水平不斷提升的同時,西寨農機合作社建立了以農機推廣、培訓、維護為支撐的新型農機服務體系,積極推廣農機操作管理技術,培養農機操作專業人才,通過高素質的機手隊伍和更科學的管理手段,把現代農機轉化成真正的農業發展保障。

    合作社的路也并非一帆風順,農業的高投入、低回報、高風險也一度讓合作社陷入困境。侯松山也是同社員多方研究并長期實踐,最終實行每個社員分片管理,合作社統一購置作物種子、化肥農藥、農機設備,從種植到收售全程提供指導、服務,以強大的實力得到農戶和機手的信任,科學管理登記的機手和設備,真正實現了合作社的有序運轉。

    “離了政策沒好事,離了農機不辦事,離了隊伍不成事”,這才是他發展農業必不可少的幸福密碼。農機服務體系的日臻完善,讓老侯這些世世代代的老農民從“足蒸暑土氣,背灼炎天光”的艱辛勞動中得以解放出來,讓曾經代表貧窮落后的農業成為了有吸引力和發展前景的產業。

    [來源:半島都市報 編輯:芃芃]
    精彩美圖 更多 >>

    青島話題 更多 >>

    深度報道 更多 >>

    大家愛看

    信網手機版

    信網小程序

    青島網上辟謠平臺

    AI調解員

    Copyright © 2019 信網. All Rights Reserved 魯ICP備:14028146號 新聞采編許可證:37120180021 魯公網安備:37020202000005號
    亚洲欧美精品一区二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