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兩年完成600家中小企業數字化改造
青島日報/觀海新聞記者 周曉峰
青島再次拿出“真金白銀”支持中小企業。1月12日上午,市政府新聞辦召開新聞發布會,介紹青島市中小企業數字化轉型城市試點工作推進情況。
發布會上,青島明確提出試點建設目標——在未來2年的實施期內,汽車零部件及配件制造、軌道交通設備制造等四個細分行業數字化改造企業達到600家,每個細分行業規上工業中小企業數字化水平二級及以上比例達到90%以上,規下工業中小企業數字化水平二級及以上的比例實現明顯提升,實現上云用云中小企業達到300家以上,新增創新型中小企業、專精特新中小企業及雛鷹、瞪羚等優質企業100家以上,擬建設數字化車間及智能工廠20個,遴選一批“鏈式”轉型優秀案例和“鏈式”轉型模式,上線一批細分行業特定領域工業互聯網平臺,打造一批工信部數字化轉型城市試點示范項目,遴選一批細分行業中小企業特色產業集群、小企業產業園、特色園區,打造一批一企一技術中心、科技創新中心、產業技術研究院等載體,打造我市數字化轉型公共服務平臺及案例展廳,持續組織一系列數字化轉型培訓和產業對接等公共服務活動,助力我市中小企業數字化、智能化、網絡化水平顯著提升,實現產業綜合實力顯著增強。
做足“功課”探索轉型路徑
作為國民經濟“毛細血管”,中小企業是數量最龐大的市場主體,數字化轉型的關鍵在于它們,難點也在于它們。中國電子技術標準化研究院的一份報告顯示,近八成中小企業仍處于數字化轉型的初步探索階段。
中小企業轉型過程中普遍存在的“不愿轉、不敢轉、不會轉”等難點,既需要政府部門做好政策引導,也需要數字化服務商和專家團隊提供整體規劃和具體解決方案。
事實上,在促進中小企業數字化轉型方面,青島早已做足“功課”。近年來,青島不斷健全數字化基礎設施,開通國家級互聯網骨干直聯點,建成全國首批“千兆城市”,累計建設5G基站超3.7萬個,布局建設一批大型數據中心節點,全國首個國家工業互聯網大數據區域分中心平臺上線運行,為中小企業數字化轉型提供了基礎設施保障和基礎技術支撐。青島還強化雙創示范基地和公共服務示范平臺作用,開展工業互聯網、數字化賦能等相關講座,免費或低成本為中小企業提供數字化改造試用方案,開展專場技術對接活動。
據《青島市民營中小企業“四條賽道”培育發展成效評價報告(2023)》顯示,截至2022年,青島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中核心業務采用信息系統比例超過70%,業務系統向云端遷移企業超過40家,制造業與互聯網融合試點示范項目達到13個,擁有4個國家級智能制造示范工廠和9個智能制造優秀場景。
2023年,工業和信息化部、財政部在全國遴選30個城市,開展中小企業數字化轉型城市試點,青島成功入選,獲得1.5億元中央獎補資金。這也成為青島推動數字經濟提質增效加速發展的新起點。
四個細分行業“精準滴灌”
在青島200多萬市場主體中,超過73.4萬戶是中小微企業。
面對如此海量的企業群體,不能用有限的財政資金搞“大水漫灌”,必須是“精準滴灌”。青島的思路是打造細分行業“小范本”,即聚焦制造業領域的“汽車零部件及配件制造、軌道交通設備制造、家用電器及配件制造、通用零部件及配件制造”四個細分行業,作為本次數字化改造的具體領域。
具體來說,支持四個細分行業的600家中小企業開展生產制造等環節數字化改造相關的軟件、云服務支出以及網關、路由等數據采集傳輸設備支出,同時支持服務商提升能力水平和開展數字化轉型公共服務工作,按照“政府補一點,服務商讓一點,企業出一點”原則,加快推進數字化轉型城市試點工作。
除了1.5億元中央獎補資金外,青島市也將配套轉型政策措施,累計安排約2.5億元資金,重點從支持企業硬件設備數字化改造、打造數字化改造標桿、培育數字化轉型生態三個維度發力,持續激活中小企業數字化改造動力,助力更多中小企業積極開展數字化轉型工作。
每一條措施都是“真金白銀”,指向明確,對癥下藥,靶向精準,比如:對于規上企業實施的技術改造,可以按照年度設備投資額的一定比例給予最高600萬元獎補;對于專精特新企業開展的基礎設備改造,按設備投資額的一定比例給予最高100萬元支持;對新入選的國家級“雙跨”工業互聯網平臺給予一次性1000萬元獎勵。
[來源:青島日報 編輯:趙曉珊]大家愛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