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dress id="brzxx"><nobr id="brzxx"><progress id="brzxx"></progress></nobr></address>

    <address id="brzxx"></address>

    <address id="brzxx"></address>

    <noframes id="brzxx"><form id="brzxx"></form>

    搜索
    信網手機版移動繼續看新聞

    為“未來創新”筑牢根基 青島煉就海洋科學高地

    原標題:青島立足雄厚的海洋基礎研究實力,發力“有組織的科研”,“藍色藥庫”“藍色糧倉”“透明海洋”等科學計劃深入實施、形成品牌

    “海洋科學高地”是怎樣煉成的

    □青島日報/觀海新聞記者  李勛祥

    ●打造“藍色藥庫”

    青島是全國最早利用海藻開展海洋藥物研究的城市,對于海洋藥物與生物制品的基礎研究、應用研究,已長達半個多世紀。2013年,青島又創建了海藥院,并組建海洋藥用資源研發室、海洋糖工程藥物研發室、海洋功能制品研發室等多個板塊,通過“有組織的科研”,各團隊深入配合、合作,推動中國“藍色藥庫”開發計劃形成了“聚集開發、梯次產出”的發展態勢

    ●建設“藍色糧倉”

    青島牢牢把握我國海水養殖從近岸走向深遠海的發展趨勢,發起“藍色糧倉”計劃,通過產學研深度合作,攻克沉浮控制、減振降噪等基礎性、技術性難題,建成我國首個深遠海大型漁業養殖裝備“深藍1號”網箱和全球首艘10萬噸級智慧漁業大型養殖工船“國信1號”,引領我國以深遠海養殖為代表的第六次海水養殖浪潮興起

    ●發起“透明海洋”計劃

    嶗山實驗室在2015年成立伊始,就建立了“透明海洋”計劃,以“看得清、查得明、報得準”為目標,針對“兩洋一海”區域,力求實現深海觀測與探測能力從點、線到面、體的系統提升。目前,青島聯合駐青海洋單位已構建起全球最大規模“兩洋一海”觀測網,深海大洋觀測數據可實時回傳,并以此建立了多種海洋觀測模式,科學家在實驗室就能知道全球海洋正在發生的變化并作出預測,服務于海洋防災減災等工作

    ●深度參與“海洋十年”

    “海洋十年”是近年來聯合國發起的最重要的海洋倡議,不僅關注海洋基礎研究、科技創新,而且強調在全球海洋綜合治理中的應用,推動形成變革性的海洋科學解決方案。目前,青島是我國參與聯合國“海洋十年”程度最深的一座城市。繼2023年全國唯一的“海洋十年”國際合作平臺落地青島、亞洲唯一的“海洋十年”海洋與氣候協作中心在青島啟用之后,今年1月,全球海洋觀測伙伴關系(POGO)首個區域辦公室又落戶青島,將集聚國內外各方資源和力量,促進西太平洋區域的國際合作和海洋觀測

    近日,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科學”號考察船完成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西太平洋共享航次任務返回青島。本航次維護優化了西太平洋深??茖W觀測網,首次批量布放國產深海Argo浮標,標志著青島建設的我國首個深海實時科學觀測網再升級,青島牽頭打造的我國深海Argo區域觀測網進入常態化建設階段。這是青島在海洋觀測探測領域加強基礎研究取得的又一豐碩成果。

    基礎研究是整個科學體系的源頭。作為我國海洋科學城、海洋基礎研究重鎮,近年來,青島依托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等院所、高校,強化深海觀測網等海洋基礎設施平臺建設,加快認識海洋、關心海洋、經略海洋步伐。與此同時,發力“有組織的科研”,“藍色藥庫”“藍色糧倉”“透明海洋”等科學計劃深入實施、形成品牌,實現前瞻性基礎研究、引領性原創成果重大突破,煉就我國海洋科學高地。

    為“未來創新”筑牢根基

    今年1月,“深藍2號”網箱在青島順利出塢。這是目前我國應用海域最遠、適用水深最深、養殖水體最大、功能性能最先進的大型深遠海養殖網箱裝備,預計今年3月在青島國家深遠海綠色養殖試驗區投用。該“大國重器”的建成,是青島海洋基礎研究具有前瞻性的一份佐證。

    在黃海中部海域深層,有一片與山東省面積相當的水團——黃海冷水團。中國海洋大學教授董雙林在2012年提出了利用黃海冷水團養殖三文魚的計劃,并經過曲折探索,最終通過“深藍1號”網箱取得成功,開創了全球暖溫帶海域大規模養殖三文魚的先河。立足該先行先試基礎,青島于2020年獲批建設全國首個也是目前唯一一個國家深遠海綠色養殖試驗區。

    但很多人并不知道的是,早在上世紀50年代,開創并推進了我國海洋“水團”研究的物理海洋學家、中國海洋大學教授赫崇本就曾率先對黃海冷水團的形成、性質、范圍及季節性變化等問題進行了系統而全面的分析??梢哉f,赫崇本等科學家對黃海冷水團的基礎研究為后來的開發利用奠定了基礎。

    站在前輩們的“肩膀”上,進入21世紀以后,隨著我國海水養殖加快從近岸走向深遠海,董雙林逐漸認識到黃海冷水團所在海域中下部10-18度水層可用于開發冷水性魚類養殖,因此走上了開發黃海冷水團養殖三文魚的道路。如今,依托“深藍1號”網箱,青島養殖的國產深遠海三文魚已經走上市民餐桌。“深藍2號”網箱順利出塢,讓人們再次關注青島的深遠海養殖以及基礎研究的價值。

    中國科學院院士施一公談論研究型大學時曾表示,應該強調“學不以致用”。他對基礎研究的態度也是如此,并認為“學不以致用,并不意味著用不上,因為無法預測將來”。青島對黃海冷水團的開發利用就是一個例子。如果黃海冷水團沒被發現、不知其溫度變化規律等基礎問題,水到渠成的轉化根本無從提起。

    近日,長期從事深海大洋與氣候研究的中國科學院院士、嶗山實驗室主任、中國海洋大學副校長吳立新獲得2024年度AMS海洋科學最高獎。該獎被公認為全球物理海洋學家的最高榮譽,吳立新是該獎設立30年來首次獲此榮譽的亞洲海洋學家。像這樣在某個海洋基礎研究領域位于國內甚至國際“首屈一指”位置的科學家,青島不勝枚舉。

    目前,青島擁有全國30%的涉海院士、40%的高端涉海機構、50%的海洋領域國際領跑技術,特別是集聚了國家深?;?、嶗山實驗室、海洋所、中國海洋大學等一批“國字號”院所、高校,匯聚了一批頂尖海洋科學家,托起青島海洋基礎研究的“高度”。在很大程度上,這些院所、高校的海洋基礎研究“不以致用”,卻為“無法預測的創新”以及產業發展筑牢根基。

    發力“有組織的科研”

    基礎研究分為純粹理論型、自由探索型、目標導向型等。進入21世紀——海洋的世紀,經略海洋的廣度和深度層層遞進。在此背景下,僅僅進行相對自由、自主的海洋基礎研究遠遠不能滿足社會發展需求,圍繞目標導向,“有組織的科研”應運而生。

    所謂“有組織的科研”,簡而言之,是指圍繞重大戰略需求,堅持目標導向,以成體系建制化模式,聚力基礎研究、關鍵核心技術攻關以及科技成果轉移轉化等工作實現重大突破。在海洋領域,科技工作者不再“單打獨斗”或“小團隊作戰”,而是跨部門、多學科組建大科研團隊,關注為什么開展海洋基礎研究以及如何進行成果轉化。

    2023年底,由青島海洋生物醫藥研究院(簡稱“海藥院”)研發的II類醫療器械抗HPV婦科凝膠上市,這是山東省首例經過臨床驗證的抗HPV婦科凝膠,青島著力打造的中國“藍色藥庫”再添新成員。該產品的上市,正是青島發力“有組織的科研”的例證。

    追溯該產品研發歷史,其實來源于中國海洋大學研究生的一篇海洋多糖研究論文。2014年,科研人員發現,存在一種海洋多糖類物質具有較強的抗HPV活性。后來中國工程院院士、海藥院前院長管華詩提出,“能不能進一步研究這種多糖類物質,開發抗HPV相關產品”。最終在海藥院的攻關下,實現了該海洋基礎研究的成果轉化。

    這并不是偶然的結果。青島是全國最早利用海藻開展海洋藥物研究的城市,對于海洋藥物與生物制品的基礎研究、應用研究,已長達半個多世紀。2013年,青島又創建了海藥院,并組建海洋藥用資源研發室、海洋糖工程藥物研發室、海洋功能制品研發室等多個板塊,通過“有組織的科研”,各團隊深入配合、合作,推動中國“藍色藥庫”開發計劃形成了“聚集開發、梯次產出”的發展態勢。

    不僅僅是“藍色藥庫”計劃。作為我國藻、蝦、貝、魚、參五次海水養殖浪潮的發源地,近年來,青島牢牢把握我國海水養殖從近岸走向深遠海的發展趨勢,發起“藍色糧倉”計劃,通過產學研深度合作,攻克沉浮控制、減振降噪等基礎性、技術性難題,建成我國首個深遠海大型漁業養殖裝備“深藍1號”網箱和全球首艘10萬噸級智慧漁業大型養殖工船“國信1號”,引領我國以深遠海養殖為代表的第六次海水養殖浪潮興起。

    青島發起的“透明海洋”計劃同樣赫赫有名。毛漢禮、文圣常、胡敦欣、馮士筰……新中國成立以來,一個個在物理海洋學界響當當的院士和諸多研究成果表明:物理海洋研究是青島的一張“王牌”。依托這張王牌,嶗山實驗室在2015年成立伊始,就建立了“透明海洋”計劃,以“看得清、查得明、報得準”為目標,針對“兩洋一海”區域,力求實現深海觀測與探測能力從點、線到面、體的系統提升。“‘透明海洋’計劃就是要知道今天的海洋正在發生什么,明天的海洋將會發生什么。”吳立新說。他主持的“大洋能量傳遞過程、機制及其氣候效應”獲得2018年度國家自然科學獎二等獎,這是山東省海洋科學領域的第一個國家自然科學獎。目前,青島聯合駐青海洋單位已構建起全球最大規模“兩洋一海”觀測網,深海大洋觀測數據可實時回傳,并以此建立了多種海洋觀測模式,科學家在實驗室就能知道全球海洋正在發生的變化并作出預測,服務于海洋防災減災等工作。

    海洋科學計劃走向國際

    如果說青島發起的“藍色藥庫”計劃、“藍色糧倉”計劃和“透明海洋”計劃是以青島涉海單位為主體的“有組織的科研”,屬于國內范疇,那么,深度參與聯合國海洋科學促進可持續發展十年(簡稱“海洋十年”),青島牽頭發起的“海洋與氣候無縫預報系統”、“第二次黑潮及周邊海域國際合作研究”大科學計劃則將“有組織的科研”拓展到了國際領域。

    “海洋十年”是近年來聯合國發起的最重要的海洋倡議,其顯著特點是,不僅關注海洋基礎研究、科技創新,而且強調在全球海洋綜合治理中的應用,推動形成變革性的海洋科學解決方案。近五年來,海洋連續打破“最熱”紀錄,成為全球海洋最熱的五年。氣候變暖引起的強對流天氣頻發、海平面上升等成為全球性挑戰,嚴重威脅海洋生態環境與人類可持續發展。說到底,僅憑單個國家的力量無法解決世界性海洋問題,必須開展聯合攻關應對挑戰。

    青島憑借在海洋基礎研究領域的原創力、引領力,牽頭發起了其中兩項大科學計劃。“海洋與氣候無縫預報系統”大科學計劃由自然資源部第一海洋研究所(簡稱“海洋一所”)牽頭,聯合全球25個國家34家海洋與氣候科研機構和3個國際組織共同發起,旨在大幅提升海洋觀測能力,推動海洋與氣候預報能力大幅提升;“第二次黑潮及周邊海域國際合作研究”大科學計劃由嶗山實驗室和中國海洋大學聯合日本國家海洋地球科學技術局等8個國家16家政府和研究機構共同發起,旨在深入了解黑潮系統及其環境和社會經濟價值,促進該領域海洋科學研究,滿足漁業等社會發展需求。

    不言而喻,青島能夠牽頭發起國際大科學計劃,是以雄厚的海洋基礎研究作為支撐。例如,經20余年研究,海洋一所喬方利團隊在國際上原創建立了浪致混合理論,將海洋模擬與預報誤差減少了80%以上。2023年,該數值模式方案首次以聯合國報告的形式呈現給世界,彰顯了我國在海洋與氣候模式研發領域的重大科技突破,表明我國在這一全球海洋治理的核心科技領域從參與走向引領。

    目前,青島是我國參與聯合國“海洋十年”程度最深的一座城市。繼2023年全國唯一的“海洋十年”國際合作平臺落地青島、亞洲唯一的“海洋十年”海洋與氣候協作中心在青島啟用之后,今年1月,全球海洋觀測伙伴關系(POGO)首個區域辦公室又落戶青島,將集聚國內外各方資源和力量,促進西太平洋區域的國際合作和海洋觀測,提升西太平洋區域能力建設,推動海洋命運共同體和藍色伙伴關系建設。

    增強海洋科創策源能力

    應該說,青島海洋基礎研究強勢,與“國字號”海洋院所、高校大量集聚相關,也離不開相關單位科研經費、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等項目的強力支持。以中國海洋大學為例,作為我國著名特色高校,海洋基礎研究始終是其優勢所在。近年來,中國海洋大學科研經費保持穩定增長,到校經費連續兩年跨越9億元大關,其中,海洋基礎研究類項目的貢獻率超過了70%。2023年,到校經費更是歷史性突破10億元。正是在此背景下,青島“透明海洋”“藍色藥庫”等一批海洋基礎研究項目得以有效實施。

    當前,青島眾多海洋基礎研究類項目正在開展。比如,2023年6月,自然資源部中國地質調查局青島海洋地質研究所與上海海洋大學、中國科學院深海科學與工程研究所、自然資源部第三海洋研究所聯合開展“中國海域冷泉深潛調查研究計劃”,對我國海域的代表性冷泉及其伴生的礦產資源、基因資源等進行深入調查并開展系統研究,促進我國深海冷泉科學的創新發展,支撐國家深海礦產資源開發。當年12月,實施并完成了首批次冷泉載人深潛任務。

    這也啟示著青島:深海蘊藏著地球上遠未認知和開發的寶藏,但要得到這些寶藏,就必須在深海進入、深海探測、深海開發方面掌握關鍵技術。在“藍色糧倉”“藍色藥庫”等科學計劃均已取得明顯成效并在國內形成品牌影響力的基礎上,青島相關部門能否匯聚優勢單位,推動發起“深海開發”類計劃,進一步搶占深海領域制高點?這是當下我們迫切需要回答的問題。

    縱觀國內,廣東等城市已經快速行動起來。在青島舉行的2023世界海洋科技大會海洋觀測與探測技術論壇上,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介紹,他們正在建立“冷泉生態系統研究裝備”,打造“載人海底實驗室”。該海底實驗室最大工作深度達2000米,最大載員數6人,在自供電條件下,可工作15天;在充電條件下,可最長工作30天,很大程度上解決利用無人潛水器、載人潛水器等手段作業時間受到限制的問題,保障科研人員在海底長時間開展作業。該項目已列入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十四五”中長期規劃。

    當前,我國沿海城市越來越認識到基礎研究的重要性,競相布局。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相關舉措對于青島深化海洋基礎研究具有重要啟示意義。

    上海在全國率先設立“基礎研究特區”,通過選擇基礎研究優勢突出的部分高校和科研院所,面向重點領域和重點團隊,給予長期、穩定和集中支持,引導科研人員長期潛心開展研究。目前,首批“基礎研究特區”有復旦大學、上海交通大學、中國科學院上海分院3個,上海市政府每年向每個特區投入2000萬元,持續5年。三家單位以不少于1:1的經費比例共同投入;深圳在全國率先以立法形式固定財政對基礎研究的投入,確立了不低于30%的市級科研經費必須投向基礎研究和應用基礎研究,把基礎研究和原始創新能力建設擺在突出位置;浙江持續強化基礎研究布局,率先在部分省杰青項目中試行經費使用“包干制”改革,賦予科學家更大技術路線決定權和經費使用權,激發科研人員創新活力。

    當下的青島,正加快引領型現代海洋城市建設,在經略海洋上奮力爭先。不斷深化海洋基礎研究,增強海洋科技創新策源能力,在海洋強國、海洋強省建設中展現更大作為,青島逐夢深藍的步履更加鏗鏘有力。

    [來源:青島日報 編輯:孫寶震]
    精彩美圖 更多 >>
    2024 03/18 07:38
    · 來源 ·
    青島日報
    · 責編 ·
    孫寶震
    閱讀量
    掃描到手機
    用手機或平板電腦的二維碼應用拍下左側二維碼,可以在手機繼續閱讀。

    青島話題 更多 >>

    深度報道 更多 >>

    大家愛看

    信網手機版

    信網小程序

    青島網上辟謠平臺

    AI調解員

    Copyright ? 2014-2025 信網 All rights reserved. 魯ICP備14028146號-1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7120180021 增值電信:魯B2-20180061 魯公網安備:37020202000005號
    手機版 | 媒體資源 | 信網傳播力 | 關于信網 | 廣告服務 | 人才招聘 | 聯系我們 | 版權聲明|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
    亚洲欧美精品一区二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