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北辰先進循環科技(青島)有限公司董事長張濤:開拓技術“出海”之路
青島日報/觀海新聞記者 周曉峰
新年伊始,北辰先進循環科技(青島)有限公司董事長張濤就化身“空中飛人”,元旦當天晚上飛到深圳,再前往香港,緊接著到德國、土耳其等國洽談,一連奔波十多天……
忙碌是這位青年民營企業家過去一年來的常態,平均每五天就坐一次飛機,全年有316天在路上,飛行了十幾萬公里。別看他這家公司成立時間不長,但在很多投資人眼中已是不折不扣的明星初創企業,與跨國巨頭合作建設了多條退役動力電池循環利用產線。
“很多投資人會問新能源產業的問題,但我們其實屬于資源循環利用產業。”張濤表示,“北辰循環提供各種新興產業廢棄物的循環利用解決方案,比如儲能電池、光伏板、風電機組、充電樁、智能穿戴產品,并不局限于動力電池回收一條賽道。”
“出海”的邏輯
成立4年多時間,北辰循環已完成3輪融資,里程碑創投、偉翔環保、勁邦資本、青創投、招商局創投等投資機構紛紛入場。
北辰循環之所以被看好,很大程度上在于踩中了新能源汽車動力電池回收的風口。
現階段,行業內企業數量眾多,主要包括以比亞迪等為代表的整車廠、以寧德時代等為代表的電池企業、以格林美等為代表的電池回收企業,在少數正規企業之外還有大量小作坊搶占市場,存在大企業“吃不飽”、小作坊拼低價的現象。
面對這樣的行業格局,張濤選擇扮演技術輸出的角色,而非親自下場從事電池回收,并瞄準歐美、日韓、中東等市場,與跨國公司合作輸出解決方案。
相比于國內的“卷”,電池回收海外市場仍是一片藍海。“我們技術‘出海’有獨特的優勢,一是資源循環符合全球可持續發展趨勢,二是與偉翔環保、西門子等跨國公司形成合作,三是技術路線領先,全干法物理破碎分選工藝能夠解決安全、環保、效率等行業痛點。”張濤告訴記者。
從退役電池包、電池模組、電芯的梯次利用,再到報廢電池的拆解、破碎、分選、提取,北辰循環目前已掌握退役動力電池回收利用的全套解決方案,并與合作伙伴在上海和鹽城落地退役鋰離子電池低碳綠色循環產線。
做“有用的科研”
投身資源循環利用產業并不是張濤心血來潮。
資源循環利用產業被稱為資源的“第二礦山”,是實現綠色轉型的必由之路。早在碩士研究生時期,張濤就開始接觸并研究鋰電池回收,在中國礦業大學攻讀博士學位的研究方向依然是鋰電池回收,隨后留校從事資源循環利用、環境保護技術的科研教學工作。2018年,他辭職南下深圳,一邊攻讀清華大學博士后,一邊探索創業方向。2020年,借著參加博士后創新創業大賽的機會,他回到家鄉青島,最終把公司注冊在城陽區。
做有用的科研始終是張濤創業的初心。他至今對陳清如院士的一句話印象深刻:做學問要頂天立地——頂天,就要站在國際前沿,瞄準世界一流;立地,就要結合行業和產業需求,解決國家的重大問題。
2024年10月17日,北辰先進循環技術研究院正式啟用,標志著青島首條廢舊動力電池綜合利用示范線落地。“當這條產線生產出合格產品的時候,我的博士論文才算真正完成。”張濤感慨。
創業的路上往往布滿荊棘,對于科研出身的科技創業者而言,挑戰更是只多不少。
“創業公司不可能一開始就解決所有問題,一定是在不斷完善的過程中發展壯大。北辰循環目前還處于賣出產品、理順組織、繼續融資的第二階段。今年我們要爭取把過去幾年‘燒’的錢賺回來,實現盈虧平衡。”張濤表示。
[來源:青島日報 編輯:趙曉珊]大家愛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