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加快推進人才制度改革
青島著力打造產才融合發展新高地
□青島日報/觀海新聞記者 薛華飛
人才是第一資源,是評價一座城市競爭力的關鍵因素。在青島,有幾組數據值得關注:2024年,全市新集聚各類人才26.7萬人,集聚首次來青青年人才17.05萬人,人才總量達到287萬人;五次獲評“中國最佳引才城市”,連續13年入選“外籍人才眼中最具吸引力中國城市”前十;通過人才引領驅動,全市科技型中小企業達到9777家,高新技術企業達到8650家。數字背后,是一條條引才政策、一場場求賢盛會、一項項留才舉措,是青島加快推進人才制度改革、構筑人才集聚“強磁場”的生動實踐和探索。
人才虹吸效應的產生,得益于人才政策體系的改革創新、迭代升級。從2022年制定《關于實施新時代“人才強青”計劃的意見》,到2023年圍繞海洋產業、先進制造業、現代農業等重點領域分別出臺人才集聚專項行動,再到2024年出臺《青年人才集聚三年行動計劃》,青島引才匯智的脈絡愈發清晰、政策愈發深入。三年多來,青島發布人才政策20余項,涵蓋海外引才、人才金融、人才評價、企業專業人才等重點領域,構建起人才發展全周期政策體系。
產業是人才聚集的重要載體,人才是產業發展的核心動能。探索“以產聚才、以才興產、產才融合”新路徑,推動產業與人才“雙向奔赴”,是青島推進人才制度改革一直在追求的答案。為此,青島市積極探索“菜單式”人才工作新模式,量身定制人才政策,不斷提升人才與產業、企業的“適配度”。青島市委組織部、市發展改革委等九部門聯合印發《關于支持重點產業領域企業專業人才發展的政策措施》,面向重點產業鏈上下游企業,遴選市級產才融合項目,賦予其自主薦才權、按薪定才權,對其引進的產業高端人才給予薪酬補貼、獵聘補貼等支持,促進產業人才向企業集聚,引領企業向產業鏈高端攀升。與此同時,深化人才評價體系改革,堅持選什么人、用什么人,讓用人主體說了算、市場說了算。比如,在青島市“拔尖人才”遴選中,賦予產業鏈“鏈主”企業、海洋高能級科創平臺、重點產才融合項目自主薦才權,可直接推報進入“拔尖人才”專業終審環節,有效解決“企業認可的專家評不出、專家評出的企業不認可”的評價難題,持續放大產業發展與人才集聚的“互促效應”。
科技創新靠人才,人才培養靠教育。青島高校院所眾多,科研資源豐富,但是以往校地合作實踐中,高校教育與地方產業發展還存在一定“脫節”問題。為此,青島著力重構人才培育模式,變“單向輸出”為“雙向發力”,鼓勵頭部企業面向社會培養急需緊缺專業實用人才,駐青高校增設急需緊缺專業,重點企業與高校科研院所聯合培養應用型碩博研究生,構建產業鏈、創新鏈與教育鏈有機銜接的育才模式。目前,已促成中國石油大學(華東)、青島大學等駐青高校與海信集團、歌爾微電子等頭部企業建立校企人才聯合培養基地,實現人才培養供給側和產業發展需求側的有效平衡。
涵養人才發展“生態圈”,是推進人才制度改革的重要命題。青島充分發揮產業基礎深厚、創新資源富集的優勢,著力探索構建以人才鏈為總牽引,優化教育鏈、激活創新鏈、服務產業鏈的“四鏈”融合發展新生態。特別是聚焦解決教育、科技、人才、產業等部門資源配置不聚焦、聯動不緊密的問題,出臺《青島市教育科技人才協同工作機制》,建立定期會商制度,統籌研究教育發展、科技創新、產業升級、人才引育一體推進的思路舉措,從整體上增強“四鏈”融合發展合力。
當下的青島,正舉全市之力加快推進以科技創新引領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著力構建“10+1”創新型產業體系。全市上下以推進人才制度改革為契機,不斷深化教育科技人才一體改革,圍繞產業鏈精準布局人才鏈,推動形成產才深度融合的良性循環,必將為打造人才集聚高地、實現產業高質量發展蓄勢賦能。
[來源:青島日報 編輯:秦璐]大家愛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