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今年力爭海洋生產總值增長6.5%左右
4月1日,市政府新聞辦召開“強信心 亮舉措 促發展”主題系列發布會第五場,介紹青島市聚力建設引領型現代海洋城市,加快打造現代海洋經濟發展高地有關情況。青島海洋綜合實力穩步提升,2024年全市實現海洋生產總值5513.2億元,分別占全國、全省海洋生產總值的5.2%和30.6%,占全市地區生產總值的33%,海洋經濟貢獻率達到45.9%,拉動全市國民經濟增長2.1個百分點。今年,青島力爭海洋生產總值增長6.5%左右,全力打造現代海洋經濟發展高地。
170個重點項目投資2400億元
出臺實施《關于打造現代海洋經濟發展高地全面推進引領型現代海洋城市建設的意見》。推動一批重大項目、重大平臺和重大政策納入國家關于支持現代海洋城市建設的意見和國家“十五五”海洋經濟發展規劃。加快推動總投資215億元的26個擬申報超長期特別國債、專項債、中央預算內資金海洋重點項目,積極爭取資金支持。科學謀劃“十五五”海洋發展。以《青島市2035年海洋發展遠景規劃》為指引,圍繞“五區一中心”定位梳理建設路徑,啟動編制《青島市“十五五”海洋經濟發展規劃》。深化國際海洋戰略和全球現代海洋城市研究,提出差異化、具有青島優勢的策略路徑。完善海洋經濟發展工作機制。加快總投資2400億元的170個海洋重點項目建設,力爭年內40個項目竣工、20個項目投產,完成投資400億元以上。實施精準產業鏈招商、統籌聯合招商和載體平臺招商,力爭全年新引進項目150個以上、總投資過1000億元。
完善多元一體化海上旅游服務
加快現代漁業轉型升級。支持青島藍色種業研究院組建成果轉化平臺,加大水產種業領域重大科研攻關,加快即墨區、西海岸新區藍色種業園區配套設施建設。推動“國信2-1號”“國信2-2號”養殖工船交付運營,力爭實現3條工船聯運,推動“深藍”系列養殖裝備投用,提升海洋牧場現代化智能化水平。
做強做優海洋化工產業。加快董家口煉化一體化項目前期工作,推動海灣化學綠色循環經濟等項目竣工投產。支持海洋化工龍頭企業建設高端科研平臺,提升核心技術的自主研發和創新能力,促進關鍵技術突破和成果轉化。大力發展航運經營、海事仲裁、航運經紀等航運高端業態,加快航運貿易金融總部大廈、國際郵輪港區航運中心等重點項目建設。
培育海洋文旅產業新業態。編制青島市海洋旅游發展規劃,持續推進海上旅游市場整合和規范化發展。優化完善海上觀光、海上游覽、娛樂休閑等多元一體化海上旅游服務,加快推動青島灣(二中灣)旅游碼頭工程二期項目竣工,開通夜游青島灣航線。推進竹岔島、嶗山勝境等項目前期工作。推動國家海洋考古博物館主體結構完工。
推動海洋裝備產業鏈向高價值環節延伸。推進女島高端船舶海工基地建設前期工作。建造首艘31.9萬噸超大型油船,交付21萬噸LNG雙燃料散貨船、21萬噸氨燃料雙燃料散貨船、青武麥海上油氣生產平臺等高端裝備,推進濰柴(青島)海洋裝備制造中心一期等項目竣工投產。
壯大海洋藥物和生物制品產業規模。實施“藍色藥庫”開發計劃,推動抗腫瘤藥物BG136進入臨床Ⅱ期、抗乙型肝炎病毒藥物LY102進入臨床Ⅰ期試驗,推動新型抗凝血藥物LY103、抗慢阻肺藥物LY104等開展系統臨床前研究。深耕海洋大健康領域,加快推進修正(中國)海洋生物醫藥大健康科技產業基地等重點項目建設,圍繞海洋功能食品、海洋化妝品、海洋生物農用制品等領域,推出一系列高值化產品。
拓寬海水淡化與綜合利用場景。編制《海水淡化產業發展專項規劃》,布局建設一批海水淡化專供管網,穩步提升海淡水產能利用率。積極推進董家口海水淡化二期項目前期工作,推動海淡項目就近就地優先使用綠色能源,進一步降低海淡項目能源成本。
推動海洋新能源產業鏈發展。謀劃建設千萬千瓦級海上新能源基地,布局建設即墨女島綠色能源裝備產業園,積極推動寶鑒科技大型海上風電產品配套項目,推動東方電氣海上風電北方大基地項目開工建設,壯大海上風電產業鏈條。推動中電建即墨115萬千瓦海上光伏項目一期建成并網、二期開工建設。
搶占深海開發產業新賽道。支持中國海洋大學與央企共建“海洋工程裝備協同創新研究院”,加快深海礦產開發核心技術裝備攻關。圍繞“探、采、輸、運”等關鍵環節,推進深遠海資源保藏與環境模擬研究中心等重點項目建設,積極招引國內頭部企業在青布局深海開發板塊。
突破發展海洋電子信息產業。支持鐳測創芯等重點企業加快研發新一代立體監測、無人潛航器、水下機器人等海洋智能觀測探測裝備。深入實施“星?;ヂ?rdquo;科技示范工程,推進上合海洋物聯網產業示范基地建設。聚焦海上監管、海洋監測、海上基建、陸島運輸等領域,打造“海洋+低空”應用場景。加快海洋人工智能大模型產業集聚區建設。依托國產超算大科學裝置,打造世界領先的海洋高性能混合算力平臺,建設全國首個海洋產業領域數字孿生研究機構。
梳理海洋人才“兩張清單”
加快建設高能級創新平臺。支持嶗山實驗室建設,建立健全常態化高效運行機制,圍繞重點領域加強科技攻關,取得一批原創性成果。實施重大科技任務,推動“深海三大國家平臺”、青島海洋氣象研究院等高端研發機構建設,爭創自然資源部工程技術創新中心。推動中國海洋工程研究院(青島)聚焦海洋智能裝備、海洋新能源等重點領域開展共性技術研究和成果轉化落地。圍繞海洋信息、智能航運等領域開展30項海洋關鍵技術攻關。
構建海洋科技協同創新貫通體系。加大對中國海洋大學、自然資源部第一海洋研究所等駐青高校院所支持力度,完善海洋科技成果轉化產研對接工作機制,建立“一庫、一賬、一清單”,推動高水平海洋科技成果轉化落地。推動海洋產學研協同創新聯盟(青島)常態化、定期化、機制化運行,提升科技成果轉化效能。實施“項目+人才”專項行動,優化海洋領域創新創業生態。實施“海創計劃2.0”,推動完善海洋科技大市場,加快建設嶗山實驗室科技成果轉化基地,構建海洋科技成果交易“全鏈條”服務生態。
實施海洋人才集聚行動。建立全球高層次海洋人才庫,梳理全球海洋領軍人才、全市海洋緊缺人才“兩張清單”,為國內外海洋高端人才提供更優創業環境。建設青島海洋發展人才學院。支持中國海洋大學等涉海高校做強海洋領域學科力量,圍繞產業發展和企業需求,開展“訂單式”人才培育。
青島早報/觀海新聞記者 楊健
[來源:青島早報 編輯:王熠冉]大家愛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