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dress id="brzxx"><nobr id="brzxx"><progress id="brzxx"></progress></nobr></address>

    <address id="brzxx"></address>

    <address id="brzxx"></address>

    <noframes id="brzxx"><form id="brzxx"></form>

    搜索
    信網手機版移動繼續看新聞

    社區60位老人的“私人醫生” 熟記每位老人生日

    2016-02-02 10:29:52
    來源:青島晚報
    責任編輯:光影
    \
    \

    “大娘,你今天感覺怎么樣了?咱今天測測心電圖和血壓。 ”在一位87歲的腦血栓病人家里,劉堅一邊麻利地取出儀器,一邊問候著老人。 “這是你中午飯?你這個胃哪能吃涼的,等會兒,我走的時候給你加加熱。 ”老人躺在床上,樂呵呵地看著劉堅把飯菜放進鍋里,熟練地開火加熱。 “大娘,你還有半個月就過生日了,把身體調理好了,我給你買蛋糕。 ”劉堅是熱河路鼎泰祥中醫院的家庭病床科大夫,在他的腦子里,社區60名失能老人的住址、生日、病史甚至是家務事都一清二楚。他知道獨居老人家鍋碗瓢盆的位置,知道老人保姆的電話號碼,老人家因病而起的糾紛,老人和子女的溝通不暢都是他要管一管的事。 5年里,他守護著這些脆弱的老人。

    青島晚報/掌上青島/青網 記者 趙黎

    天天見面 5年里大夫成編外家人

    家住貯水山路的85歲的張女士臥床已經17年,雖然大醫院就在幾條街之外不遠的地方,但以前,老人每次有毛病,即使是發燒去醫院,也得動用120救護車。 “她不能動,我們又搬不動,跑一回醫院特別折騰。 ”女兒已經64歲了,說起母親幾次病危,幾次住進重癥監護室的經歷,她說老人遭罪,他們也是每每筋疲力盡。 “我母親心衰,腦血栓偏癱,各種慢性病,前幾年又得了種很怪的皰疹病毒。我清楚地記得,母親在醫院重癥監護室的時候,醫生巡診,檢查完她的身體,就跟后面的實習醫生說,7種疑難病,我母親得了4種,都成臨床教學課本了。”為了照顧老人,四個子女輪流值班,即使這樣,沒有專業的護理指導,姐弟幾個人還是手忙腳亂。

    2010年,社區家庭病床的政策出臺,張女士的子女認識了劉堅。劉堅是熱河路鼎泰祥中醫院的家庭病床科醫生,按照醫院的工作要求,凡是辦理家庭病床的病人,醫護人員會每個月至少上門服務8次。 “劉大夫就像是我們家的私人醫生,老人有什么癥狀,一個電話人就來了,不用掛號不用排隊,大夫拎著心電圖機和抽血化驗的一起就在老人床邊診斷,該怎么上藥,怎么護理,劉大夫也是手把手教我們。老人各種綜合征,光指望西醫也不行,劉大夫就叫上中醫大夫,床邊會診。”張女士的大女兒告訴記者,這個隨叫隨到的劉大夫每個月上門可不止8次。 “5年時間,劉大夫跟我們一起照顧老人,就像一家人一樣。有時候老人晚上不舒服,我們幾點打電話劉大夫都耐心地解答。”除去政府補貼的費用,家庭病床每3個月結算一次,張女士因為用藥較多,3個月的自費部分費用大約在200元左右。劉堅介紹,大部分的臥床病人不需要再自掏腰包。

    劉堅在給張女士做檢查,躺在床上迷迷糊糊睡著的老人醒了,一見是劉大夫,老人高興地咧開嘴,用含混的聲音和劉大夫說著什么。“我媽一會兒糊涂,一會清醒,一些從小一塊長大的老姊妹都記不起來了,但她認識劉大夫。 ”家人說。

    聽啥買啥 固執老人只聽大夫的

    常年臥床,再堅強的人也有煩躁的時候。 “特別是心腦血管病人,這么多年相處,我覺得有時候他們病后就像變了一個性格。”劉堅說,有時候病人需要的除了身體上的治療,還有精神上的安慰。曾有病人夜里打電話給他,訴說兒女和自己的矛盾,也有人謊稱不舒服,讓醫生天天上門,就為了跟劉堅聊聊天。 “社區有個陳老先生,86歲了,因為腦血管后遺癥癱瘓在床,他生病之前是個特別明事理的老人,溫文爾雅,但子女說,從醫院里回家之后,老人變倔了。為了排解情緒,老人天天聽廣播,聽到廣播里的廣告就要買,不管是養生酒還是收藏紀念品,不管是治什么毛病的藥,只要是他聽到了廣告,就一定要兒女給他買回來。他的孩子們勸他說家里不需要這些東西,他就發火,批評子女惹他生氣。我上門巡診的時候遇到他發脾氣,女兒被他氣得直抹眼淚。 ”劉堅自告奮勇做起了老人的思想工作,他先從健康角度入手,告訴老人他的身體狀況不敢亂吃保健品,更不能喝酒。劉堅慢悠悠地說理,老人竟然沒反駁。 “我給他看了5年的病,老人還是很相信醫生的,我勸了兩個多小時,他家里人說,比他們說了20天的話還管用。 ”那天,劉堅巡診完已經是晚上8點。這樣的加班,5年里是常態。“我盡量每天多跑幾戶,老人們都盼著。不過看病的時間沒法估算,不好好囑咐一番我不放心。 ”

    熟記生日 給病榻上的老人送鼓勵

    社區老人宋徐氏92歲了,子女年紀大顧不上老人,吃低保的老人多數時間由社區送時服務的志愿者照看。因為經常上門巡診,劉堅成了這個家最信任的編外人員。他知道老人的藥放在哪里,他諳熟老人家的市政公用卡位置,老人家的廚房里,劉堅可以熟練地幫老人做頓熱乎的午飯。 “有一些我做不到的,就通知老人的子女,我有他們的電話號碼。 ”因為鼎泰祥中醫院的位置和老人家不遠,家里人聯絡不到老人了,都會打電話給劉堅,讓他幫忙照看下。這些不是劉堅的分內事,卻是他割舍不下的心頭事。

    “我給家里人添了不少麻煩,害得劉大夫還得來看我。我跟他說你別管我了,他說我是這個小區里面最堅強的,他都把我的故事當榜樣講給其他病號。”王春雷老人因為腦溢血后遺癥癱瘓,臥床6年,他說劉大夫的生日禮物總能讓他激動好幾天。社區老人的生日他記得一清二楚。 “我沒有特意去記,但常翻病歷就會看到,特別是要判斷病情,會留意年齡。 ”5年里,劉堅記下了60名失能老人的生日,生日的時候他送出的小禮物或是蛋糕都能給躺在床上和病魔斗爭中的老人帶去鼓勵。

    [編輯:光影]
    精彩美圖 更多 >>

    分享

    青島話題 更多 >>

    深度報道 更多 >>

    大家愛看

    信網手機版

    信網小程序

    青島網上辟謠平臺

    AI調解員

    Copyright © 2016 信網. All Rights Reserved 魯ICP備14028146號
    亚洲欧美精品一区二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