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孩子在用電子產品嗎?臺灣地區規定2歲以下孩子禁用電子產品,2歲至18周歲兒童、少年每次使用不能超過30分鐘,否則家長或者監護人將被處以最高5萬元新臺幣(約1萬元人民幣)罰款。然而在我們周圍,隨時都可以看到小孩子手捧iPad玩耍的畫面,其中包括2歲以下的嬰幼兒。電子產品的普及,孩子也早早觸“電”,切水果、讀童話、看動畫離不開iPad,那么iPad對于孩子的視力是否真的有影響呢?
案例
iPad成了媽媽的安撫利器
手機、iPad對人們的生活影響無處不在。電子產品的風靡,讓人們的生活方式受到影響,也嚴重影響到了孩子?,F在的不少年輕父母,會用iPad作為安撫寶貝的“神器”??磩赢嫛⑼嬗螒?,聽故事,iPad儼然成了一個早教機。生活在現代化大都市里的孩子,幾乎無一例外地迷戀上了 “電子”生活,即使兩三歲的小孩子看見手機、iPad也欲罷不能。
今年春節大假,成都市民劉女士一家去樂山游玩。每次帶兩歲的女兒出門,媽咪包里除了孩子的日用品,還必須準備一個iPad。“我女兒最討厭坐車,一坐車就哭鬧,不僅影響大人的情緒,也容易讓司機分神,只有給她看動畫片才能一路安靜到站。”80后的劉女士并非不知道讓女兒使用iPad也許會影響視力,但她仍然抱有僥幸心理,“網上有些說法認為,小孩子的視力在3歲有個恢復期,之前的近視都屬于假性近視,只要不讓孩子長時間使用電子產品,應該不會近視的。”
相比劉女士,同樣有個兩歲女兒的馬女士卻已經開始憂心忡忡,“一歲半的時候,我帶女兒去社區醫院兒保,醫生用測試儀檢查后說我女兒近視25度,可把我著急壞了。”馬女士和老公都是上班族,平時是孩子的奶奶幫忙照顧孩子,“老人有時候想休息會兒,給孩子看會兒手機、電視,我們也不好說什么,誰知道就近視了呢!”有了檢查結果,馬女士當即召開家庭會議,要求奶奶嚴格控制孩子使用電子設備的時間,“現在孩子每天只能看2次電視,累積不超過半小時。老人的手機屏幕都比較亮,孩子堅決不能看,我們的手機都會把屏幕調暗了再給她看,也要嚴格控制時間。”
■醫生釋疑
玩iPad影響視力?
會使孩子朝近視方向發展
那么,有些小寶寶“近視”,到底是不是因為iPad影響的呢?據記者了解,目前沒有一項嚴格的調查顯示,電子屏幕本身對視力會有影響。事實是,只要是在較近的距離用眼,不論是看書、電視、電腦、電子書、繪圖、甚至刺繡,都會引起眼睛的疲勞。而iPad快速變化的圖像和相對較小的屏幕,以及在玩iPad過程中眼神的專注,會讓孩子的眼睛長期聚焦在某個點上,再加上兩三歲的小孩視覺系統發育還不成熟,很容易產生視覺疲勞。
成都市三醫院眼科主任廖志強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不少家長就這個問題前來咨詢,擔心孩子使用電子產品過度而影響視力。有些家長發現小孩子玩iPad后會一直揉眼睛,他們對此很擔心。廖醫生告訴記者,“5歲以前的幼兒,眼球還沒有定型,正處于發育過程,所以其實并沒有‘近視’一說。小孩揉眼,是因為眼睛受到刺激,對眼睛是有影響的,但談不上近視。”雖然如此,廖醫生仍然強調,“嬰幼兒如果過多使用電子產品,會使眼睛朝近視方向發展。”
3歲有視力恢復期?
孩子脾氣急躁應盡快就醫
至于網上流傳3歲幼兒有視力“恢復期”的說法,廖醫生也予以否定。他建議家長最好不要讓小孩子接觸iPad等電子產品,如果沒有辦法,最多也只能玩幾分鐘,“小孩應該多參加一些戶外活動和體育運動,放松眼肌、保護眼部。”此外,廖醫生認為家長應該起到表率作用,“在孩子面前盡量少接觸電子產品,多與孩子玩些互動類游戲。家長要經常帶小孩到戶外活動,降低他們眼睛朝近視方向發展的幾率。”
那么,幼兒眼睛有什么癥狀時,需要到醫院檢查呢?“比如眼睛經常疲勞,有的幼兒會反復發生霰粒腫、麥粒腫或瞼緣炎,還有神經失調:注意力不夠集中,反應也有些遲鈍,脾氣變得急躁,身體容易倦怠,且眩暈、食欲不振等癥狀,就應該前來就診了。”
■影響
不利于形成“親子依戀”影響社交能力發展
頻繁使用iPad,不僅會讓嬰幼兒的眼睛受到刺激,增高患近視的可能,還不利于親子依戀的形成,影響孩子社交能力的發展。美國兒科學會曾發聲明認為,低于2歲的幼兒可能無法從電視中獲取知識,看太多電視還會延遲語言發展并引發注意力方面的問題。0-3歲的寶寶必須在與外界的不斷互動中,獲得智力、聽力、運動和行為方面的發展,當他們沈迷于iPad,也就減少了心智發育所必須的與外界互動的時間。
0-3歲嬰幼兒接觸iPad等電子產品的原因,多是由于父母無法搞定寶寶的哭鬧,為了緩解寶寶哭鬧引發的緊張,父母過于頻繁地使用iPad或智能手機轉移寶寶注意力。但這無疑減少寶寶與父母之間的相處和磨合,也容易養成寶寶對挫折除之而后快的小霸王態度。
此外,兩歲以下寶寶處于完全依賴成人照顧的階段,通過與主要照顧者的相處建立情感的連結,即所謂的“親子依戀”。而親子依戀的發展,攸關寶寶人格、情緒、社會人際等多方面的發展。
父母安撫寶貝雖難,但這個過程卻是寶寶建立“親子依戀”的關鍵。
嬰幼兒心理醫師張老師指出,寶寶哭鬧,父母安撫這種磨合所累積的經驗,將是寶寶日后面對挑戰時,誰也不能奪走的韌性,“年紀還小的寶寶,雖然不會記得過程中的一點一滴,但是所有的知覺卻會存留在大腦深層的不同區域,成為日后自我情緒調節的基礎。成人后,若有不知如何抉擇的時侯,內心會自然連結到早期焦慮無助的情境。”
此外,有研究表明,過度依賴電子產品會影響大腦的生理發育,特別是對大腦額葉影響非常明顯,表現為孩子注意力不集中、沖動、易怒、情感冷漠、缺乏耐心等。
■教你幾招
讓電子“毒品”成為電子“營養品”
要讓孩子跟電子產品“絕緣”,對于一些父母來說,是一件難于登天的事情。那么,不妨從一些方式方法出發,給孩子恰當的引導,多發揮電子產品的積極作用,變“電子毒品”為“電子營養品”。
嚴格把控時間
2-3歲每天玩10分鐘;3-4歲每天玩15分鐘;4-5歲每天玩20分鐘;5-6歲每天玩30分鐘。
應該與孩子約定玩電子產品的時間,時長把控好了,對孩子的視力和大腦沖擊都可以降到最低。當然,單純地控制時間還不夠,還要給孩子一個概念:如果今天玩的時間長了,就要從你明天玩的時間里縮短,或者作為不遵守約定的懲罰,明天就不可以玩了。這樣一方面可以為孩子劃定一個規矩,使孩子從小就知道有規矩就要遵守的概念,另一方面也是在鍛煉孩子的意志力,并且從小養成孩子講信譽的好情操。
開一盞小燈
孩子在玩電子產品的時候,如果光線比較暗,旁邊最好要開一盞小燈。光線暗的時候開盞燈能有效減少屏幕內外光差較大所產生的對視力的影響。不論是大人還是孩子,都應該盡量避免晚上看屏幕,實在要看也不是不可以,家長勤快點,把周圍光線調亮就可以了。另一方面父母陪孩子一起玩的話也會增進親子交流,從而增進親子感情。
家長以身作則
孩子最擅長模仿大人,家長怎么做,孩子就怎么學。在對待電子產品的問題上也一樣。家長自己回顧一下,在家的時間里,有多少是沒有捧著手機度過的呢?家長這種“沉溺手機“的習慣,無形中也在告訴孩子:你沒事也要看手機,這樣才像大人。家長做不到完全不看手機不玩手機,但是一定可以做到,在陪伴孩子的30分鐘或者1個小時內,與手機“絕緣“。
給孩子更有趣的活動
孩子為什么沉溺電子產品?因為沒有更有趣的活動。家長可以多和孩子進行一些親子互動,每周堅持半天或一天帶孩子進行戶外活動,相信會看到,孩子臉上的笑容會更多更燦爛,同時,玩電子產品的時間也大大減少了。
天府早報記者劉睿實習生熊子蝶
[編輯:光影]大家愛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