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dress id="brzxx"><nobr id="brzxx"><progress id="brzxx"></progress></nobr></address>

    <address id="brzxx"></address>

    <address id="brzxx"></address>

    <noframes id="brzxx"><form id="brzxx"></form>

    搜索
    信網手機版移動繼續看新聞

    專家:中國人口結構惡化 90后數量斷崖式減少

    2016-03-26 18:29:55
    來源:中國青年報
    責任編輯:夜樓

    “少壯不養孩,老大徒傷悲。”3月25日,在博鰲亞洲論壇一場關于人口政策的分論壇上,美國威斯康星大學教授易富賢的發言引起一片哄笑。但他依舊一臉嚴肅地提醒:老齡化是經濟的阻力,中國已陷入“低生育率陷阱”。

    國家統計局發布的數據顯示,2015年中國總人口超過13.6億,其中60周歲以上老齡人口超過2.1億,占總人口的15.5%,65周歲及以上人口13755萬人,占總人口的10.1%。這兩項指標都超過了國際上公認的人口老齡化的“紅線”。

    人口結構老化,人口紅利結束后該怎么辦?

    易富賢研究人口政策十余年。根據他的研究,中國經濟在1978~2011年間能夠持續保持10%以上的高速增長,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年輕化的勞動力結構。但是從2011年開始,經濟增長速度突然下滑,其中很重要的一部分原因在于勞動力減少。

    按照他的預測,從2011年開始,中國的勞動力與老年人口的比例已降至7.5,2021年將降至4.2,這相當于日本1992年的情況,如果不能很好應對,有可能會爆發日本1992年的危機。

    在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經濟學研究教授、攜程旅行網董事局主席兼CEO梁建章看來,過去數十年中國經濟得以高速發展的一個根本原因就是人口結構和素質,但現在中國人口結構“已經惡化”。根據他的研究,中國在1980年代出生的人口比1990年代出生的人口多了30%~40%,而相比前幾代人,90后人口數量“可以說是斷崖式減少”。

    梁建章表示,雖然全面放開“二孩”后,很多人會“補生”,可能會迎來幾年的紅利期,但當本身數量就少很多的90后成為社會生育的主流人群后,嬰兒出生率和出生數量將會更低。

    老齡化的人口結構也拖累了經濟發展速度。根據易富賢和梁建章等人的研究,一個國家的人口結構老齡化,將會對社會創新和大眾創業帶來負面影響。

    梁建章以東北地區為例解釋說,東北地區集中了很多國企,是計劃生育政策執行得很好的地區;再加上資源豐富的地區一般缺乏創新活力,所以東北地區經濟缺乏足夠的年輕人引領創新,由此導致經濟衰退。

    清華大學就業與社會保障研究中心主任楊燕綏擔心,中國沒有完成農業和工業的現代化就進入老齡化社會,實質上已經是“未富先老”。

    面對老齡化的人口結構,中國該如何走出“低生育率陷阱”?

    目前80后、90后普遍生育意愿較低,生活成本較高,梁建章認為,未來需要更多地考慮推行鼓勵生育的政策,只有人口結構年輕化,社會和市場的創新活力才會釋放。

    “首先教育資源要公平,其次是居民,尤其是年輕人的住房要保證。”楊燕綏說。但這些想法落地面臨著巨大困難。楊燕綏指出,雖然我國設立了專門應對人口老齡化問題的全國老齡工作委員會辦公室,但這個部門難以協調其他部門,導致“政出多門”。

    梁建章認為,放開戶籍制度管理是值得考慮的一個出路?,F在越來越多的年輕人住在大城市,如果不放開戶籍限制,他們就很難在大城市生兒育女,因為在這些城市難落戶,家庭住房、小孩上學等都會成問題。

    但他提醒,戶籍管理的放開要與城市規劃同步,比如需要考慮如何提供更多的教育資源,如何增加大城市的土地和住房供應,如何改善交通,治療“大城市病”。

    老年人都是包袱嗎?楊燕綏認為未必。未來可以通過挖掘“銀發經濟”拉動經濟,以減輕年輕人養老負擔,實現養老壓力的代際平衡。在她看來,迎接未來的“銀發經濟”需要決策者提前做好準備,實現“有備而老”。

    [編輯:夜樓]
    精彩美圖 更多 >>

    分享

    青島話題 更多 >>

    深度報道 更多 >>

    大家愛看

    信網手機版

    信網小程序

    青島網上辟謠平臺

    AI調解員

    Copyright © 2016 信網. All Rights Reserved 魯ICP備14028146號
    亚洲欧美精品一区二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