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到3D打印,你第一時間會想到什么?是兒童玩具還是建筑材料?在3D打印火熱的當下,似乎一切都可以被打印出來。近日,島城首個醫學3D打印中心——城陽人民醫院醫學3D打印中心正式成立,并將3D打印技術與骨科、神經外科臨床應用相結合,為6名患者順利完成了手術。記者了解到,除該醫院外,島城多家醫院已經開始應用3D打印技術。
在骨科骨折手術中首先應用
城陽人民醫院副院長、骨外科學科帶頭人馬建林介紹,傳統的骨科開刀手術,術中會根據病人的具體情況,憑借醫生的經驗將鋼板預彎、固定,對于一些比較復雜的手術,因為無法掌握詳細的病灶紋理,做這些步驟會有一定的盲目性。但有了3D打印技術,在手術前,醫生可以利用CT斷層掃描來獲取患者特定部位的三維數據,這些數據可根據患者的需要由醫生做出調整,打印出仿真的創傷的骨骼系統,醫生就可以依靠3D打印的模型來設計手術方案,可以提前預想手術過程中可能會碰到的問題。目前,城陽人民醫院創傷骨科已經利用3D打印技術治療復雜骨折兩例,均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而這種新興的技術在未來用以治療各種關節損傷方面有著巨大前景。
打印受損顱骨快速完成手術
記者了解到,5月12日,在3D打印技術的支持下,城陽人民醫院神經外科成功為一名患者進行了顱骨修復手術。城陽人民醫院醫學3D打印中心主任藍孝全告訴記者,該患者左側顱骨有大面積的不規則破損,需要植入鈦合金網修復,傳統的手術需要打開患者傷口,根據傷口形狀來制作鈦合金網,匹配制作過程中患者的傷口將處于敞開狀態,容易感染,患者也較為痛苦。而用上3D打印技術后,手術前,醫護人員對患者進行頭部CT掃描,將數據導入建模軟件進行3D建模,然后按照1:1比例進行打印,打印好的受損顱骨模型與實際人腦誤差在0.1毫米之內,完全能達到手術需要。
隨后醫護人員將需要植入的鈦合金網在體外進行對比匹配修剪。手術中,可將修剪后的鈦合金網與患者的缺損部位完全吻合,直接打開傷口進行手術即可,手術一氣呵成,創傷小,時間短,出血量少,減少了感染的幾率,患者和家屬都十分滿意。 “原來做這么一臺手術需要90分鐘,其中大部分時間都花在匹配鈦合金網上,現在這臺手術只用30分鐘就完成了,對醫生和病人來說都是一件好事。 ”藍孝全告訴記者。
記者采訪了解到,醫學3D打印技術目前在城陽區人民醫院和青大附院得到了很好的臨床應用,島城多家醫院都有意向在將來引進該技術。
3D打印提高頜面修復精確度
記者了解到,青大附院與專業團隊合作,也已引入3D打印技術。前不久,市民劉女士因下頜骨惡性腫瘤到青大附院口腔頜面外科就診。由于腫瘤侵犯,必須要切除部分下頜骨。下頜骨切掉后,不能空著,否則臉部會塌陷,牙齒也難以咬合,所以需要從小腿上取出一塊腓骨,移植到下頜骨來修復缺損。 “這塊骨頭是帶血供的,移植過來以后要把血管等都吻合起來。 ”青大附院口腔頜面外科主任醫師袁榮濤說。
借助于數字三維重建和3D打印技術,袁榮濤首先通過軟件進行數字模擬修復,然后利用3D打印技術,打印出病人的病灶和修復后的理想效果兩個模型。第一個模型可以用來指導在哪里切骨,第二個模型上進行預彎,術中即可更快更精確地完成修補腓骨在下頜骨上的就位和固定。整個手術非常完美。
[編輯:劉雯]大家愛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