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個月前,一名終末期心衰的年輕患者還在死亡線上掙扎,而等到合適的心源后,一顆功能完好的心臟移植到了他的體內,使他重獲新生,他是今年青島第六位接受心臟移植的患者,12月22日出院。據介紹,目前,換心患者十年存活率可達七成以上。
移植心臟后,揭東海重獲新生。(醫院供圖)
半個月前在生死線上掙扎
12月22日,在青大附院心血管外科病房,興奮的揭東海正在收拾衣服行李準備出院,一旁的護士想幫忙,被小揭謝絕,“我想自己來。”小揭邊收拾著衣服邊笑著和護士說道。“手術后跟剛住院那會兒明顯不一樣了啊,所有事情都要自己來,整個人都積極了。”護士笑著跟小揭說。誰也不曾想到,這個看起來有些靦腆的小伙,在半個月前還在生死線上掙扎,而如今,在他身體里,跳動著的是一顆17天前移植的心臟。
今年31歲的小揭是廣東人,在老家做銷售工作,三年前,胸悶氣喘,總是感覺憋氣,在當地醫院檢查,才發現得了限制性心肌病,出現心衰的癥狀。為了治療小揭的病,家人一直在尋求各種辦法。但隨著時間的推移,小揭的病情越來越嚴重,行動都成了問題,非常痛苦。今年11月,小揭來到青島大學附屬醫院進行檢查和治療。醫生告訴小揭,他已經是終末期的心衰,病情已經非常嚴重了,治療他的病只有一種辦法,就是心臟移植,否則他的存活期不到一年,這個消息無疑將小揭和家人打入絕望的深淵。小揭和家人在絕望中等待心源供體的出現。
手術4小時有了一顆“新心”
小揭無疑是幸運的,一個月后,當醫生告訴他有匹配的心源時,小揭簡直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本來覺得自己死定了,這一下讓我看到活下去的希望。”原來,不久前,一名23歲的男子發生嚴重車禍,導致腦出血,在即墨當地醫院進行了多日的搶救。然而,雖經努力搶救,但醫生確定病人已經腦死亡。該男子的家人決定捐獻他的器官,并與紅十字會簽訂了器官捐獻協議,讓他的生命得到另一種延續。
為了節約心臟運輸的時間,在簽訂捐贈協議后,已經腦死亡的患者被送到青大附院心血管外科,準備與小揭進行換心手術。12月5日,青大附院心血管外科主任楊蘇民和團隊進行了原位同臺心臟移植手術,以最大限度地保證心源的功能。“心臟從供體到受體時間最好在6個小時之內,時間越短,越有利于心臟功能的保護和病人的恢復。”參與手術的心血管外科副主任王士忠告訴記者。
時間是進行同臺心臟移植手術最大的考驗,醫院心血管外科、器官移植中心、麻醉科等團隊全部上陣,由于準備充分,手術各環節均實現了無縫銜接,只用了90分鐘,加上其他輔助手術,整臺手術共用時4個小時左右。
腦死亡患者捐獻心臟
其實,這已經不是青大附院心血管外科的第一臺心臟移植手術,在今年4月19日,一名49歲的擴張性心肌病患者,接受了一名52歲腦死亡患者的心臟移植,順利存活。這是青大附院心血管外科的第一臺心臟移植手術,實現了青島心臟移植零的突破。
就在小揭手術的當天上午,一名14歲男孩的心臟移植手術也順利完成,男孩接受了一名19歲供體的捐獻。據介紹,在2014年,青大附院就為開展心臟移植手術進行了準備。楊蘇民還赴美國學習心臟移植的理論知識,為手術開展奠定了基礎,最終實現了心臟移植零的突破。截至目前,醫院已經完成了六臺心臟移植手術,患者年齡最大的52歲,最小的僅有14歲,分別來自浙江、廣東、江蘇等地,目前恢復狀況均良好。
大家愛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