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dress id="brzxx"><nobr id="brzxx"><progress id="brzxx"></progress></nobr></address>

    <address id="brzxx"></address>

    <address id="brzxx"></address>

    <noframes id="brzxx"><form id="brzxx"></form>

    搜索
    信網手機版移動繼續看新聞

    青島發布居民夏季養生保健指南 飲食莫要貪涼

    2017-05-16 07:36:39
    來源:青島早報
    責任編輯:亞麥

    原標題:養生保健指南 幫你健康度夏

    一年四季,自然規律表現為春溫、夏熱、秋涼、冬寒。從中醫傳統理論來看,季節不同,對人體各方面的影響也明顯不同。夏季養生強調人必須遵循夏天的特點,通過調養精神飲食起居,來適應夏天的氣候變化,以達到保養精神、避免病邪侵害、健康長壽的目的。昨天,市衛生計生委委托市中醫(中西醫結合)醫療質量監測考評控制中心“治未病”分中心,制定了《青島市居民夏季養生保健指南》(以下簡稱《指南》),從飲食調養、起居調養、情志調養、藥物調補、運動調養、冬病夏治等方面,為島城居民夏季養生保健提供指導。

    夏季養生原則

    養陽和養心脾

    《指南》中提到,夏季有立夏、小滿、芒種、夏至、小暑、大暑6個節氣,夏季分布在公歷的5到7月間,島城平均氣溫在18到24℃。夏季天氣漸熱,陽氣旺盛,植物繁茂,是自然界萬物繁榮,爭芳斗艷的季節。人們要適應夏季氣候的特點因時調養,使人體儲存足夠的陽氣,為適應冬季的嚴寒氣候做準備。夏天氣候炎熱,人體陽氣外泄,腠理開放,若貪涼夜宿露天,或大汗之后馬上吹風、洗涼水澡,或過食生冷損傷體內陽氣,則易患感冒、空調病、胃腸道疾病;持續高溫悶熱,人體出汗較多,易中暑、生痱子,中老年人易出現心腦血管疾病;暑濕當令,濕邪最易損傷脾胃,因此中醫有脾病起于長夏之說。而對于本來身體就比較虛弱,尤其是脾虛的人一到夏季就會出現低熱、身體倦怠、乏力、精神萎靡、食欲不振等癥狀,暑期過后癥狀可自行緩解,臨床稱為“疰夏”。

    無論是養生防病,還是治療用藥,都應該順應四時陰陽的自然變化,視人體氣血盛衰而調之。而夏季養生的原則是養陽和養心脾。夏季人體陽氣旺盛,生機最旺,從五臟來講,心為陽中之陽,屬火,故心的陽氣在夏季最為旺盛。中醫養神理論重視依據時令來調攝身心。炎熱的夏季,心神易受擾動而不安,出現心神不寧、心煩、心跳加快,因此夏天首先要心靜。夏季亦重養脾,青島屬于典型的海洋性氣候,長夏之季濕熱氤氳,最易傷脾夏。因而長夏是健脾養脾的重要時期,要養脾防濕。

    夏季飲食別貪涼

    講究飲食衛生

    夏季是一年里陽氣最盛的季節,此時是人體新陳代謝旺盛的時期。因此,夏季養生在起居、情志、飲食、運動鍛煉諸多方面,都必需順應夏天陽盛陰衰的特點,以保持人體內環境的相對穩定。

    夏季起居調養要求市民每天早點起床,以順應陽氣的充盈與盛實,晚些入睡,以順應陰氣的不足。夏季多陽光,勿因日長天熱而靜謐,仍要適當活動,以適應夏季的養長之氣。盛夏要防暑邪,長夏藥防濕邪,同時又要注意保護人體陽氣,防止因避暑過分貪涼,而傷害了體內的陽氣,不可只圖一時之快過于避熱趨涼、在室外露宿、臥居潮濕之處或者坐在冷石冷地上。

    夏季情志調節要求夏天要忌發怒,宜使機體的氣機宣暢,通泄自如,情緒外向,呈現出對外界事物的濃厚興趣。夏日炎炎,往往令人心煩,而煩則更熱,故寧心靜神尤為重要。現代研究發現,當人保持安靜的心態時,體內腎上腺素和去甲腎上腺素的分泌明顯減少,基礎代謝減慢,燥熱感減輕。諸如繪畫、書法、雕刻、音樂、下棋、種花、釣魚等娛樂項目,均能使人精神有所寄托,并能陶冶情感,從而起到移情養性、調神健身的作用。

    夏季飲食調養強調,夏季氣候炎熱,暑熱當令,心火易于亢盛,一般情況下,飲食上宜用寒涼清心瀉火、解暑之物,如西瓜、香瓜、綠豆、赤豆、苦瓜之類;暑熱出汗較多,可適當用些冷飲,補充水分,幫助體內散發熱量,清熱解暑。

    夏季人體氣血運行趨向體表,相對而言,消化道氣血供應減少,脾胃的消化功能減弱,若暑熱挾濕則更易傷及脾胃,致脾胃運行失司,升降失常,出現胸悶、納呆、肢體困倦乏力、精神萎靡、大便稀薄等癥狀。因此夏季尤其是長夏,飲食又以清淡、少油膩、易消化為原則,也可適當選具有酸味、辛辣香味的食物,以開胃助消化,增強脾胃的納運功能。夏季致病微生物極易繁殖,食物極易被污染而腐敗、變質,致胃腸疾病多發高發,因此要講究飲食衛生,謹防病從口入。對于剩飯剩菜要回鍋加熱,經常使用的炊具、飯具、茶具要經常消毒,妥善保管。

    夏季運動要適度

    提倡冬病夏治

    夏季藥物調補認為,夏季天氣炎熱潮濕,易出現中暑、頭痛、感冒及吐瀉等病癥,可備些防暑中藥,如藿香、佩蘭、荷葉等,中成藥如藿香正氣水(丸、膠囊)、十滴水、人丹等。另外,還可服用防暑方藥,如養陰祛暑湯、消暑益氣飲、解暑和胃飲等。

    夏天氣溫高、濕度大,應選擇合適的運動方式。除健身外,讀書習字、品茶吟詩、益友清談和觀景納涼等,亦是有益于身體健康的夏季養生活動。此外,適合夏季養生的運動鍛煉還有游泳、垂釣等。日常運動還可在清晨或傍晚天氣涼爽時進行室外運動鍛煉,適合的項目有廣播操、氣功、太極拳等。運動量要適度,不要過度疲勞;運動后雖會感到口渴,但不宜過量、過快進食冷餐或冷飲??蛇m當喝些鹽溫開水,最好洗個熱水澡,既可消除疲勞,又使人感到格外舒服。

    冬病夏治是在“春夏養陽”理論指導下,在夏天利用穴位藥物敷貼等手段治療冬天易發虛寒性疾病的傳統特色療法。冬病夏治是利用從小暑至立秋 (盛夏三伏天)全年氣溫最高,人體陽氣最旺盛的時候,借著天人之陽盛之時,趁疾病緩解之期,采用溫熱助陽的藥物對陽虛之體進行治療,取同氣相求之理。冬病夏治的方法很多,有針灸、拔罐、刮痧、推拿、穴位貼敷、薰洗等多種外治法,尤以穴位貼敷、化膿灸和藥浴運用最多,內服藥中有湯劑、丸劑、片劑等,還有藥膳、食療和體育療法等。

    冬病夏治的病種包括:老年慢性支氣管炎、過敏性鼻炎、小兒反復呼吸道感染及風濕、類風濕性關節炎等疾病。近年來又開展了冠心病、慢性胃炎、慢性結腸炎、凍瘡及頸腰椎病變、寒冷性蕁麻疹等的治療。其中,用中藥穴位貼敷治療冬天發作或容易發作的疾病臨床最為常用。如貼敷天突、膻中、肺俞等穴位治療支氣管炎、支氣管哮喘;貼敷中脘、足三里等穴位治療胃痛。貼敷療法一般在夏季三伏天貼敷為最好,于三伏天當天或前后二天內各敷一次,連貼三年。

    此外,還可食用冬病夏治食療方,如蟲草燉老鴨、姜汁牛肺糯米飯、四仁雞子羹、梨子川貝湯、冰糖蒸柿餅等。冬病夏治還可采用艾灸方法,如足三里穴灸、神闕、氣海、關元穴灸、背俞穴灸。

    本版撰稿 記者 黃飛

    (一)夏天氣候炎熱,人體陽氣外泄,腠理開放:

    ○不能貪涼夜宿露天○不能大汗之后馬上吹風、洗涼水澡○不能過食生冷損傷體內陽氣

    (二)夏季重在養陽和養心脾

    ○夏天首先要心靜○夏季亦重養脾,青島屬于典型的海洋性氣候,長夏之季濕熱氤氳,最易傷脾夏。因而長夏是健脾養脾的重要時期,要養脾防濕。

    (三)夏季別貪涼謹防病從口入

    ○夏季起居調養要求市民每天早點起床,以順應陽氣的充盈與盛實,晚些入睡,以順應陰氣的不足。○夏季多陽光,勿因日長天熱而靜謐,仍要適當活動,以適應夏季的養長之氣。○不可只圖一時之快過于避熱趨涼、在室外露宿、臥居潮濕之處或者坐在冷石冷地上。○夏季情志調節要求夏天要忌發怒。飲食上宜用寒涼清心瀉火、解暑之物,如西瓜、香瓜、綠豆、赤豆、苦瓜之類○暑熱出汗較多,可適當用些冷飲,補充水分,幫助體內散發熱量。但切忌貪涼而暴吃冷飲、冰水、涼菜、生冷瓜果等,否則會使脾胃功能受到影響,甚至釀生疾病。老年人、小兒體質較弱,對于過熱過冷刺激反應較大,更不可過貪冷飲之類。○夏天應選擇合適的運動方式,運動量要適度,不要過度疲勞。

    西瓜皮粥:西瓜皮250克、粳米100克、精鹽少許。將西瓜皮削去硬皮及殘留瓜瓤,沖洗干凈,切成細丁,用精鹽稍腌。粳米淘洗干凈。鍋內放入清水、西瓜皮、粳米,先用武火煮沸后,改用文火煮約15分鐘,以鹽調味后食用;

    綠豆荷葉粥:綠豆50克、鮮荷葉l張、粳米100克、白糖100克。將綠豆淘洗干凈,用清水浸泡;鮮荷葉沖洗干凈,粳米淘洗干凈。鍋內放入清水、綠豆,先用武火煮沸后,再改用文火煮至半熟時,加入荷葉、粳米,續煮至粥成,去除荷葉,以白糖調味后食用。

    [編輯:亞麥]
    精彩美圖 更多 >>

    青島話題 更多 >>

    深度報道 更多 >>

    大家愛看

    信網手機版

    信網小程序

    青島網上辟謠平臺

    AI調解員

    Copyright © 2017 信網. All Rights Reserved 魯ICP備:14028146號 新聞備案:魯新網201653205魯公網安備:37020202000005號
    亚洲欧美精品一区二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