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選擇宮頸癌疫苗 總體保護效力是關鍵
上周,我國內地首個預防宮頸癌的疫苗正式開打,引發各界關注。“在沒有疫苗之前,預防宮頸癌主要靠定期篩查,將病變阻斷在早期階段。”中國醫學科學院腫瘤醫院腫瘤流行病學室副主任趙方輝教授在接受新華網專訪時表示,新上市的疫苗對宮頸癌的保護效力和安全性已經得到國內外臨床試驗結果的證明,將有助于從源頭上遏制宮頸癌的發生,進一步降低發病。
宮頸癌發病呈現年輕化趨勢
宮頸癌是繼乳腺癌之后的女性健康第二大“殺手”。根據國家癌癥中心公布的數據顯示,2015年我國宮頸癌新發病例約10萬例,死亡約3萬例,意味著每天有近300名女性罹患宮頸癌、80余人死于該病,宮頸癌也是15歲至44歲女性的第三大高發癌癥。
“數據顯示,我國宮頸癌的發病率和死亡率逐漸升高,并呈現年輕化趨勢。相比于十多年前,目前宮頸癌的平均發病年齡提前了約10歲。”趙方輝指出,致癌型人乳頭瘤病毒(HPV)是導致宮頸癌的主要原因,近些年隨著人們的思想觀念和行為方式發生改變,病毒暴露的年齡有所提前,是宮頸癌發病年輕化的重要原因。
一旦罹患宮頸癌,有哪些有效的治療手段?對此,趙方輝介紹,手術、放療和化療是治療宮頸癌的主要方法。“感染HPV病毒、發生宮頸病變具有隱匿性,沒有明顯癥狀,很多宮頸癌患者在發現得病時已發展成晚期病變。而對于中晚期宮頸癌患者,采用手術、放化療治療并不能完全治愈,對于患者的身心健康和家庭都會產生很大的影響。”因此,趙方輝建議廣大女性應盡早檢查和預防,把宮頸癌“扼殺”在未發生或萌芽階段。
新上市的宮頸癌疫苗具備交叉保護效果
沒有疫苗之前,女性預防宮頸癌主要是靠定期篩查和早發現、早干預,將病變阻斷在早期階段。“新上市的疫苗更有利于女性主動預防感染HPV病毒,從源頭上遏制宮頸癌的發生,從而更有效地降低宮頸癌的發病。”趙方輝說。
據了解,目前世界衛生組織明確的致癌型HPV病毒型別共有13種,其中HPV16/18是導致宮頸癌最主要的型別,大約70%-80%的宮頸癌由HPV16/18所引起,而日前上市的宮頸癌疫苗就是以HPV16/18兩種病毒型別為靶向。趙方輝介紹,國內外的多個臨床試驗結果均顯示,該疫苗能夠有效預防HPV16/18感染及其導致的宮頸癌及癌前病變。
此外,趙方輝表示,該疫苗還具有一定的交叉保護作用,也就是說,接種疫苗不但能夠有效預防由HPV16/18引起的宮頸癌前病變,也能在一定程度上預防由HPV31/33/45/52/58等致癌型病毒所誘發的宮頸癌前病變,根據國際臨床數據顯示,該疫苗對于宮頸癌的總體保護效力超過93%。
“通俗來說,HPV31/33/45/52/58等型別和HPV16/18是一個種屬,類似于一個‘病毒家族’。雖然疫苗主要是針對HPV16/18兩個‘罪魁禍首’,但同時也能對其他家族成員起到一定的防御作用。”她說。
接種疫苗后仍需堅持定期篩查
目前,預防宮頸癌的HPV疫苗已經可以在各地社區醫院及社區衛生服務中心進行接種。那么,究竟哪些人群應該接種疫苗?對此,趙方輝指出,疫苗獲批的接種年齡為9歲到25歲,“年輕女性越早接種,所產生的免疫效果會越好”。她同時建議,孕期及備孕的年輕女性應推遲或中斷接種程序,待妊娠期結束后再進行接種。
“接種HPV疫苗后,定期篩查仍是必不可少。”趙方輝強調,目前市面上的宮頸癌疫苗均為針對特異病毒型別的預防性疫苗,雖然具有交叉保護效果,但仍有少部分致癌病毒型別未被覆蓋,因此即使接種了疫苗,女性仍然存在發生HPV病毒感染和宮頸病變的可能性。
“為了全面預防宮頸癌的發生,女性在接種疫苗后仍需堅持定期篩查,但是篩查間隔可以適當延長。”趙方輝稱。
[來源:新華網 編輯:乒乓]大家愛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