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dress id="brzxx"><nobr id="brzxx"><progress id="brzxx"></progress></nobr></address>

    <address id="brzxx"></address>

    <address id="brzxx"></address>

    <noframes id="brzxx"><form id="brzxx"></form>

    搜索
    信網手機版移動繼續看新聞

    8分鐘健身圈:青島將建成1萬處體育健身設施

    2017-01-19 07:51:11
    來源:青島早報
    責任編輯:可可

    近日,市政府發布《青島市全民健身實施計劃(2016—2020年)》,根據總體目標,到2020年,城鄉居民健康素質主要指標位居全國前列,每周參加1次及以上體育鍛煉的人數達到60%以上,經常參加體育鍛煉人數達到50%以上。島城將建設大沽河流域運動圈、環膠州灣休閑體育生活圈、古鎮口健身圈、鰲山衛藍色硅谷健身圈;發揮海岸線資源優勢,打造國家級全民健身精品工程“中國青島黃金海岸體育旅游休閑帶”,形成健身休閑運動場地“四圈一帶”總體格局。

    【場地規劃】

    打造“風雨無阻”活動場地

    ●在實現城區健身設施“8分鐘健身圈”、農村體育健身設施全覆蓋的基礎上,實現由量的積累向質的提高轉變,打造“風雨無阻”健身活動場地。

    ●區(市)全部建有“三個一”工程(一個公共體育場、一個全民健身活動中心、一個體育公園或健身廣場),鎮(街道)普遍建有“兩個一”工程(一個全民健身活動中心或燈光籃球場、一個多功能運動場),村(居)建成一個多功能文體廣場,全市人均體育場地面積達到2.8平方米以上。

    ●建設大沽河流域運動圈、環膠州灣休閑體育生活圈、古鎮口健身圈、鰲山衛藍色硅谷健身圈。

    ●發揮海岸線資源優勢,打造國家級全民健身精品工程“中國青島黃金海岸體育旅游休閑帶”,形成健身休閑運動場地“四圈一帶”總體格局。

    ●加快市民健身中心、水上運動中心、射擊運動中心、國家青少年足球訓練中心、網球中心等工程建設。

    ●以嶗山、珠山、大澤山、萊西湖等休閑旅游資源為依托,打造體育休閑精品旅游線路和高品質體育旅游賽事。

    【健身設施】

    建成1萬處體育健身設施

    ●在新建居住區和新型農村社區,嚴格按照“室內人均建筑面積不低于0.1平方米,室外人均不低于0.3平方米”的標準規劃建設社區體育健身設施。

    ●支持有條件的公園、廣場、公共綠地及空置場地,統籌推進多功能公共運動場項目建設。

    ●充分利用山、海、河、湖、林等自然資源,建設公共體育設施及健身綠道、登山步道等戶外運動設施;利用軌道交通站點周邊空曠區域建設休閑健身場地;利用舊廠房、舊倉庫、農村“四荒”(荒山、荒溝、荒丘、荒灘)和空閑地等閑置資源,改造建設健身場地設施。

    ●到2020年,建成1萬處體育健身設施,構建多層次、具有主題特色的全民健身體育設施網絡。

    ●健全公益性開放評估體系,探索建立中小型體育場館免費、低收費開放補助機制。

    ●新建學校和有條件的學校應對體育場館區域進行物理隔離改造,在教學活動之外的時間向社會開放。

    【大眾健身】

    倡導職工每周健身3—4次

    ●到2020年,經常參加體育健身活動的老年人達到60%。

    ●實施“助殘健身工程”,加大殘疾人自強健身示范點建設。

    ●政府機關、企事業單位、社會團體要把職工健身列入工作計劃,積極建設職工健身設施,廣泛建立職工體育俱樂部和體育健身團隊,開展符合單位特點和職工喜聞樂見的體育健身和競賽活動。倡導每周健身3至4次,每次不少于1小時。

    【校園體育】

    校內每天活動至少1小時

    ●提高以足球、田徑等傳統項目為主要內容的中小學生10項聯賽水平,繼續推行足球、羽毛球、帆船、武術等特色項目進校園活動。

    ●全面實施國家學生體質健康標準,開展青少年陽光體育運動,確保學生校內每天體育活動時間不少于1小時,每名學生掌握2項以上體育運動技能,養成鍛煉習慣。

    ●加強學生體質狀況和參加體育鍛煉情況的考核評價,將考核結果納入初高中學生綜合素質檔案,作為升學的重要依據或參考。

    ●加強學校體育場地、教學設備和健身設施的建設投入,推動校外體育設施對青少年優惠或免費開放。

    【基層扶持】

    建設健康促進服務中心

    ●加大對農村、山區、海島等欠發達地區的扶持力度,縮小城鄉差距、南北差距,推進全民健身公共服務均衡發展。

    ●在鎮(街道)層面探索建設健康促進服務中心,鎮和新型農村社區全面建成基層綜合性文化服務中心,實現行政村農民體育健身工程、健身組織、健身活動、健身指導全覆蓋。

    【體質監測】

    應用國民體質監測大數據

    ●完善區(市)級以上體質監測和健身技能培訓機制,建設區(市)級以上體質測定與運動健身指導站,并逐步建成市、區(市)、鎮(街道)三級科學健身監測和指導網絡。

    ●組織開展體質測定和運動能力評定活動,繼續開展國民體質監測“六進”活動(進機關、進企業、進社區、進農村、進學校、進部隊),建立針對不同人群、不同環境、不同身體狀況的運動“處方”庫。

    ●加強全民健身科技創新平臺建設,引導和支持“互聯網+體育”發展,完善體質健康監測體系,開發應用國民體質監測大數據,實現全民健身的科學化、智能化、掌上化。

    [編輯:可可]
    精彩美圖 更多 >>

    分享

    青島話題 更多 >>

    深度報道 更多 >>

    大家愛看

    信網手機版

    信網小程序

    青島網上辟謠平臺

    AI調解員

    Copyright © 2016 信網. All Rights Reserved 魯ICP備:14028146號 新聞備案:魯新網201653205魯公網安備:37020202000005號
    亚洲欧美精品一区二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