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dress id="brzxx"><nobr id="brzxx"><progress id="brzxx"></progress></nobr></address>

    <address id="brzxx"></address>

    <address id="brzxx"></address>

    <noframes id="brzxx"><form id="brzxx"></form>

    搜索
    信網手機版移動繼續看新聞

    一口“熱辣滾燙”男子吐血休克 “趁熱吃”可能致癌

    原標題:一口“熱辣滾燙”男子吐血休克,“趁熱吃”可能致癌

    立冬節氣過后,“吃點熱乎的”成為許多人的選擇。然而,就在近日,蔡先生(化名)只是吃了一碗剛煮好的泡面,竟然大量嘔血、血壓迅速下降,病情十分危急。

    事發當晚,家住江蘇常州的蔡先生在煮好泡面后,未等其冷卻便匆忙食用,隨后出現喉嚨及食管劇烈灼痛。起初他并未重視,但半個小時后,“胸骨后”疼痛依然持續。為了緩解不適,他嘗試咽下一口硬米飯,結果發生劇烈嘔血,并出現休克癥狀,家屬見狀立即將他送往醫院。

    胃鏡檢查發現,蔡先生的食管黏膜出現大面積糜爛、剝脫,創面充血嚴重。經過抗炎、止血、保護消化道黏膜、輸血等治療,他的病情得到好轉。

    這樣的情況并非個例,同樣在近日,福州一位網友分享了自己因吃了一碗很燙的福鼎肉片導致嘔血,并查出食管水腫的經歷。

    據網友回憶,“自己去廁所嘗試嘔吐時,直接嘔出了血,一大口鮮血從嘴里噴出,總共吐了兩次。”CT結果顯示,他的食管全部水腫損傷。

    一口下去“熱辣滾燙”  真會讓人“吐血”

    醫生介紹,進食過燙的食物很容易損傷口腔、食管和胃黏膜,可能導致黏膜破損、炎癥,甚至潰瘍出血,從而引起胸腹部疼痛、燒心等癥狀。

    雖然消化道黏膜上皮有再生和修復功能,但長期反復刺激,可能引起黏膜慢性損傷,并增加食管炎和消化道潰瘍以及癌變的風險。

    食管燙傷的癥狀有哪些?

    輕度食管燙傷可能并沒有明顯的感覺或癥狀,但隨著燙傷程度逐漸加重,可能會出現以下癥狀:

    1.疼痛:疼痛是食管燙傷最典型的癥狀。燙傷會損傷食管表皮組織,導致食管內部出現灼痛感或刺痛感。

    2.異物感:會造成食管黏膜損傷,引發局部水腫、充血,使患者感到食管中有異物存在。

    3.吞咽困難:會損傷食管軟組織,導致患者吞咽時感到不適,進而引發吞咽困難。

    4.聲音嘶啞:會對喉嚨黏膜形成損傷,造成咽喉部水腫,影響到聲帶。

    5.咯血或嘔血:若燙傷較嚴重,可能會引發食管破裂或血管出血,導致咯血或嘔血。

    6.黑便:食管出血可能隨大便排出,血液被氧化后呈黑色,從而引起黑便。

    食管燙傷后應如何處理?

    1.減少刺激:停止食用任何可能進一步刺激食管的過燙食物或飲品,可以喝一些涼開水,但要避免冰水或冰塊,因為過冷的食物也可能刺激已受傷的食管。

    2.使用藥物:如果燙傷導致明顯的炎癥或疼痛,可以在醫生的建議下服用一些消炎藥或抗酸藥物,幫助減少食管的刺激和炎癥反應,促進愈合。

    3.及時就醫:如果進食后出現胸骨后疼痛、吞咽困難或嘔血等癥狀,應立即停止進食并及時就醫。切勿自行服用止痛藥或誤以為是一般胃食管反流導致的輕癥,從而延誤治療時機。

    吃飯時要小心,這些食物更容易燙傷食管

    中心比較燙的固體食物:灌湯包、紅豆派、糖包子、湯圓、豆腐、炸丸子、烤紅薯等。

    各種熱飲:熱湯、熱茶、熱豆漿、熱咖啡、熱牛奶等。

    其他食物:火鍋、麻辣燙、砂鍋粥、煲仔飯、石鍋飯、熱湯面等。

    如何預防食管損傷?記住這四個“度”

    溫度:10℃-40℃

    食管黏膜相對柔嫩,適宜的食物溫度應在10℃-40℃, 而人們通常能耐受的最高食物溫度約為50℃-60℃,一旦超過這個溫度范圍,食管黏膜就容易被燙傷。

    速度:每口嚼20-25次

    狼吞虎咽會使食物在口腔中得不到充分咀嚼,無法與唾液充分混合。這種粗糙且缺乏充分潤滑的食物,很可能會對食管黏膜造成損傷。因此,最佳的進食速度是每口食物咀嚼20-25次。

    硬度:別總吃太硬的食物

    進食偏硬的食物會加重食物與食管黏膜之間的摩擦,造成食管黏膜,特別是食管狹窄處黏膜的機械性損傷。

    濃度:嘗試低濃度飲食

    盡量少吃高鹽食物,做到不喝酒,少喝濃茶。腌制的高鹽食物、高濃度酒精以及濃茶等刺激性食物和飲料,會對食管黏膜產生侵蝕或刺激,導致食管黏膜損傷。長此以往,可能誘發慢性炎癥和食管黏膜癌變。

    保護食管

    需從日常飲食做起

    減少食管黏膜損傷

    和炎癥的發生

    [來源:國家應急廣播 編輯:秦璐]
    精彩美圖 更多 >>
    2024 11/15 14:12
    · 來源 ·
    國家應急廣播
    · 責編 ·
    秦璐
    閱讀量
    掃描到手機
    用手機或平板電腦的二維碼應用拍下左側二維碼,可以在手機繼續閱讀。

    青島話題 更多 >>

    深度報道 更多 >>

    大家愛看

    信網手機版

    信網小程序

    青島網上辟謠平臺

    AI調解員

    Copyright ? 2014-2025 信網 All rights reserved. 魯ICP備14028146號-1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7120180021 增值電信:魯B2-20180061 魯公網安備:37020202000005號
    手機版 | 媒體資源 | 信網傳播力 | 關于信網 | 廣告服務 | 人才招聘 | 聯系我們 | 版權聲明|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
    亚洲欧美精品一区二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