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dress id="brzxx"><nobr id="brzxx"><progress id="brzxx"></progress></nobr></address>

    <address id="brzxx"></address>

    <address id="brzxx"></address>

    <noframes id="brzxx"><form id="brzxx"></form>

    搜索
    信網手機版移動繼續看新聞

    更個性、更精細:中國年輕人成為康養消費新勢力

    原標題:更個性、更精細:中國年輕人成為康養消費新勢力

    新華社記者吳燕霞、李曉婷、楊仕彥

    下午一點,重慶市渝中區一家大型商場里,28歲的白領李晴來到一家連鎖養生館,準備利用午休時間進行對癥推拿和艾灸。

    “這是對抗工作疲勞的法寶。”她笑著向記者展示手機里購買的推拿艾灸三次卡。此時,相鄰的幾個按摩房間里也有顧客正在享受艾灸,空氣里飄散著艾草特有的清香,與樓下咖啡店的現磨咖啡香氣交織成獨特的都市養生圖景。

    這種場景正在中國一些城市商業體中高頻次出現。從中醫按摩到草本茶飲,從艾灸理療到瑜伽課程,越來越多青年注重康養消費,提倡“精致養生”。

    所謂“精致養生”,是指在追求健康的同時,更加注重養生方式的個性化、科學化和精細化。與老一輩的傳統養生觀念不同,年輕人不再滿足于簡單的“多喝熱水”或“吃補品”,而是力求將健康理念滲透到生活的方方面面。

    “年輕人把養生拆解成了可執行的健康公式,他們對養生產品的品質和效果要求更高,也更注重養生的悅己體驗。”錦艾堂健康管理有限公司總經理劉俊康認為,年輕人愿意為高品質、高效能的養生產品買單,追求的是實際效果和個性化的消費體驗。

    根據中國產業研究院發布的《2025-2030年中國健康養生行業投資潛力及發展前景預測研究報告》分析,15-25歲的年輕人群體逐漸成為健康養生市場的主力軍,養生手段也呈現出多樣化的特點。

    在重慶市江北區中醫院門口的中醫奶茶店前,不少顧客排著長隊前來購買“中藥奶茶”。烏梅自在乳、當歸決明釀、棗麥合蓮湯等養生產品一經推出,就受到了養生一族的“追捧”。醇厚的奶香與獨特的藥香、茶味融合交織,俘獲了不少人的味蕾,“口感不錯,喝不出中藥味,不甜也不膩”。

    “每一款產品都是江北區中醫院營養食療團隊基于多年的營養食療經驗打造的,我們會根據不同時令的養生要點,適時進行產品的更新。”重慶市江北區中醫院營養科主任廖常英介紹,團隊充分發揮中醫藥優勢,堅持在營養食療領域傳承、創新名老中醫學術經驗,打造好吃、好看且有效的食療產品,受到年輕人的青睞。

    “年輕群體的養生觀念逐漸轉變,對中醫藥的效果與價值有了更深的了解與認可,營養科的門診量保持每年30%-35%的增長。”廖常英說,目前醫院中醫營養研發團隊已自主研制了腸內營養制劑38個、中醫特色食療產品40余種,類型涵蓋沖劑、茶飲、糕點、飲料、膏方、藥酒、果凍、棒棒糖等多個品類。

    在福州的一家超市里,25歲的健身愛好者劉詩婷正在冷藏柜前比對兩款酸奶。“這個含有LGG益生菌,每份蛋白質多1.2克。”劉詩婷的手機里裝著三個成分分析App,她說:“選食品就像選補劑,得看配料表說話。”

    這種精細的“成分黨”式養生催生了新消費現象,年輕消費者日益重視食物的營養價值和生產工藝。在健康零食方面,年輕人對零食配料表的關注度顯著提高,選擇精簡、少添加的高品質健康零食已成為趨勢,占據了零食市場的重要份額。

    科技手段也為年輕人的養生提供了新的助力,智能手環等智能健康檢測設備的普及,讓個人健康管理更加簡便和高效。長期伏案之后,32歲的程序員張陽腕上的智能手表發出震動提醒:“連續久坐超90分鐘。”他起身做完一組八段錦,健康管理App隨即更新了當日運動指數。

    這種24小時健康監護已成為不少年輕職場人的標配。根據國際數據公司發布的《中國可穿戴設備市場季度跟蹤報告》,2024年第一季度,中國可穿戴設備市場出貨量達到3367萬臺,同比增速高達36.2%,部分智能手表在健康監測方面的功能日益豐富,包括心率監測、血氧檢測等。

    “養生不再是長輩的嘮叨,而是可量化的生活美學。”劉俊康認為,年輕人的養生消費行為呈現數據驅動的精準養生、傳統觀念的創新完善、體驗優先的服務升級三大特征,這種轉變正在重塑價值萬億的大健康產業格局。

    [來源:新華社 編輯:秦璐]
    精彩美圖 更多 >>
    2025 03/17 10:31
    · 來源 ·
    新華社
    · 責編 ·
    秦璐
    閱讀量
    掃描到手機
    用手機或平板電腦的二維碼應用拍下左側二維碼,可以在手機繼續閱讀。

    青島話題 更多 >>

    深度報道 更多 >>

    大家愛看

    信網手機版

    信網小程序

    青島網上辟謠平臺

    AI調解員

    Copyright ? 2014-2025 信網 All rights reserved. 魯ICP備14028146號-1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7120180021 增值電信:魯B2-20180061 魯公網安備:37020202000005號
    手機版 | 媒體資源 | 信網傳播力 | 關于信網 | 廣告服務 | 人才招聘 | 聯系我們 | 版權聲明|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
    亚洲欧美精品一区二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