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地產告別“黃金時代”之后,島城開發商回籠資金壓力較大,尤其是一部分中小開發商因為資金不足導致“爛尾”,對于大開發商來說,憑借品牌優勢,市場份額持續增加。業內人士分析,未來市場競爭將更激烈,開發商之間分化加劇。遇到困難的開發商應該學會“自救”。
多項目因資金問題“停工”
房地產告別“黃金時代”之后,開發商回籠資金壓力較大,尤其是一部分中小開發商因為資金不足、盲目上馬,開發總量供大于求,導致大面積空置,無法回收前期投資,更無力進行后續建設,直至最后資不抵債,最終全盤停滯。據了解,目前青島多個項目因為資金問題而“爛尾”。“原本買房是為了孩子上學,哪成想買到爛尾房,到現在都已經延期交房一年了,說是在2016年春節前交房,到現在施工現場也沒有動靜,肯定又泡湯了”,劉先生是李滄中央公園業主,原計劃今年就已經入住,孩子也能順利入學。如今孩子都上初一了,新房鑰匙還沒有拿到。
島城近年來,像中央公園項目一樣因為資金問題,中途停工的樓盤依舊不少。記者了解到,唐島海岸、紫檀山、國隆·幸福城、同泰華府等多個項目原本計劃在2015年交房,如今因為資金方面的問題依舊處在“停工”狀態。而這些項目的業主同劉先生一樣依舊在“等待”。
房地產行業“大浪淘沙”
對于購房人來說,買到“爛尾盤”痛苦不堪。而對于這些樓盤的開發商來說,他們的日子同樣艱難。“整個市場大勢不好,資金問題沒法解決,我們手里沒錢,實在無米下鍋,”李滄區某爛尾樓的一個劉姓負責人告訴記者,“我們比業主們更著急,之所以出現爛尾,除了整個市場形勢不好之外,我們的企業運營可能也存在某些問題,這也是不容忽視的問題。”
記者了解到,該爛尾樓的開發企業是2007年起步加入“房地產大軍”的。而與該企業相似,同期島城大大小小很多企業加入到房地產開發的行業中來。一些很多原本從事其它產業的企業都倉促地加入這一正處在“黃金時代”的行業。
市場調控以來,房地產行業也進入“大浪淘沙”的階段,很多不具備“操盤”能力的開發企業明顯地后勁不足,部分無奈地推出,甚至無法善終地出現“爛尾”現象。“對于業主維權的問題,我們一直在盡力去解決,‘財神爺’不出錢,我們也實在沒有辦法。”劉先生告訴記者,遇到這種問題,我們首先得“自救”,但是銀行卻很難把錢再交到我們手上。
優勝劣汰市場“常態化”
記者走訪獲悉,除了“爛尾”的問題,還有部分項目通過“易主”解決了問題,部分項目通過其它房企的協助同樣也有了好收成。李滄區大嶗路某樓盤幾經周折,先后更名換帥,最后由于區域優勢明顯,目前銷售不錯。另外,市北區長沙路上某樓盤也正火熱的推盤中。
據了解,島城樓盤一旦遇到“爛尾”的現象,一般情況下,首先開發商會想辦法“自救”,運用各種渠道來籌集資金。其次,部分問題較為嚴重的企業,相關職能部門會在督促的基礎上,給以扶助,盡快督促開發商“交房”。此外,還有的部分項目不得不中途“易主”。
記者采訪中大部分受訪人建議,在目前市場形式下,四大開發商的房子買著靠譜。實際上,記者了解到,外來大鱷無論在市場信譽還是產品質量方面都占有很大優勢。像萬科、保利等外來大鱷在島城的市場份額正在逐漸地加大。“企業的優勝劣汰,首先是一種市場行為,大魚吃小魚,小魚吃蝦米這是市場規律,房地產業的發展同樣也不例外。未來,市場競爭激烈,房企之間的分化加劇。”一位業內人士表示,“對于購房人來說,買賣也是一種市場行為,只要是市場行為都得擔風險。所以,買房時一定要多方考察。”(青島財經日報/青島財經網記者 葛均艷)
大家愛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