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化時代的到來給各行各業帶來了深刻的變革,在校園里,在課堂上,面對求知若渴的孩子們,怎樣實現信息技術與教學的融合?近日,由市南區教體局、青島市實驗小學承辦的第十三屆全國小學信息技術與教學融合優質課大賽讓記者大開眼界。老師們對電子白板 、iPad、以及學校云平臺的熟練使用,和現場教學的高效互動,幫助孩子們實現了個性化、全時空的學習。
用iPad上課,學生的進度老師能直接看到
第十三屆全國小學信息技術與教學融合優質課大賽在青島市實驗小學舉辦,共有26個省市自治區的專家、學者及一線骨干教師近1100人參加。來自哈爾濱市香濱小學的簡曉東老師為孩子們上了一節智慧課堂現場觀摩課,主題是《用周長解決問題》,記者注意到每個孩子手里都有一個iPad,老師在講解的過程中,孩子們都可以通過iPad上的軟件完成各種圖形的設計,并在最短的時間內看到圖形和數據之間的關聯和變化,親眼目睹長寬之間的變化跟周長的關系。更為關鍵的是,老師能夠通過自己手中的iPad看到每一個孩子的操作進度,還可以通過點擊,讓孩子操作的iPad進程展示在展板上,讓外地來青的老師們直呼青島的教學設施真牛!一位五年級的小學生也告訴記者,他們在上語文、數學、英語等各種課程的時候,都經常會用到iPad,自己對這套設備的使用已經非常熟練。
私有云學習平臺實現家校教育無縫銜接
而在市實驗小學王霞老師的英語現場觀摩課上,王霞老師還“動用”了學校的秘密武器——私有云平臺。通過這個平臺,學生們可以戴耳機跟讀,發音不太準確的地方,還可以用iPad點擊重復跟讀,老師也能根據孩子們iPad終端操作的題目結果在第一時間得到錯誤率,并著重強調錯誤率較高的知識點。記者了解到,作為全國教學信息化應用展示學校之一,青島市實驗小學自主研發的學校“私有云學習平臺”,兼具備課、上課、評價、家?;拥裙δ?,實現了家校教育的無縫銜接。同時,學校的創客體驗中心由3D打印室、虛擬體感教室、機器人室、工程師工作室、科學實驗室、魔法廚房、陶藝室七個功能教室組成,讓科學信息技術全面融入學生的個性化學習中。
年底建成76間云課堂和電子書包教室
據了解,這次比賽市南區共有42名教師參加,共獲得四大項20個一等獎的優異成績,占全部市南參賽人數的47.6%。同時,青島市市南區教育體育局、青島市市南區教育研究中心、青島市實驗小學獲得區域組織獎,充分展現了市南區區域教育信息化的成果。市南區教體局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目前全區共有云課堂教室40間,平板電腦2055臺,無線AP設備105臺,無線AC設備4臺。
各校電子書包教室配備無線網絡、師生平板電腦、充電車等設備,電子書包無線網絡接入設備統一接入區網絡中心無線網絡管理設備,實現云課堂和電子書包項目的設備統一管理和策略統一分發。
同時,完成了電子書包教學系統的全面升級,將電子書包由原先的單校單班版升級為區域教育云版,在全國率先真正實現了虛擬化架構的云課堂。2015年繼續擴大試點規模,為31所學校擴容一間電子書包教室、為青島五中擴容十間電子書包教室,共建設41間電子書包教室。2015年底,市南區云課堂和電子書包項目將達到76間教室的規模。
自動錄播教室,讓三校同上一節課
記者了解到,市南區在國內率先創建了“雙向視頻同步課堂”,在12所學校完成各建設一間自動錄播教室,并將各校自動錄播系統接入區域錄播系統中心,建設完成“雙向視頻同步課堂”。“‘三校同上一節課’能實現多個教室同時上課,并能實現三個學校九個攝像機畫面同屏顯示且沒有色塊色差;實現了利用三臺高端快速攝像機和兩臺獨立跟蹤主機,保證能實時追蹤到學生發言;利用反饋抑制器和音頻優化模塊,解決了本地聲音傳輸異地后又返回本地所產生的循環回響”,市南區教體局相關負責人介紹。
市南區今年將完成區域所有中小學接入光纖千兆提速、無線網絡覆蓋校園辦公區域和專用教室、教師配備點陣數碼筆等建設項目;100%的學校建有一間自動錄播教室、一間機器人活動教室,一間3D打印創新活動室;100%的初中學校建設一間數字探究實驗室;在100%的中小學全面試點電子書包應用的基礎上為全區每所學校再配備一個班的電子書包教室;2016年100%的中小學建成數字校園。
文/圖 城市信報/信網記者 郝春梅
大家愛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