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dress id="brzxx"><nobr id="brzxx"><progress id="brzxx"></progress></nobr></address>

    <address id="brzxx"></address>

    <address id="brzxx"></address>

    <noframes id="brzxx"><form id="brzxx"></form>

    搜索
    信網手機版移動繼續看新聞

    武漢3000多小學生集體數落家長玩手機:沒完沒了

    2016-03-31 14:32:51
    來源:武漢晚報
    責任編輯:光影

    \

    在小學生眼中,成人身上有什么缺點,哪些毛病最難改?在剛結束的第32屆楚才作文比賽中,10000多名六年級學生有3000多人集體數落成人陋習,其中,家長玩手機成為所有陋習之首。

    昨天,楚才作文競賽所有試卷閱卷完畢。武漢晚報記者在閱卷現場發現,在一道名為《成人的“陋習”》作文題中,孩子們反映的陋習包括玩手機、喝酒、抽煙、打麻將、愛嘮叨、網購、說話不算數、攀比、亂扔垃圾,還有學生提到了老師的拖堂。

    家長“玩手機”意外地超過了喝酒抽煙打麻將,遭到了1000多個孩子不約而同的控訴和“攻擊”:因為沉溺于玩手機,父母之間關系惡化,親子之間有了隔閡,一個個都像得了“手機病”。

    在孩子們的筆下,隨時隨地低頭玩手機已經成為成年人的通病,手機炒股、搶紅包、玩游戲和刷微博微信等占據了大人們多數的時間,手機成為了父母的第二個孩子,他們的情緒也因為手機隨時發生各種變化。因為只顧著玩手機,餐桌上爸爸面前的飯菜不香了,媽媽陪孩子寫作業變得心不在焉了。

    家長玩手機,為何遭到這么多孩子的強烈批評?武漢晚報記者在閱卷現場翻看到這些吐槽的作文,深深為孩子們的思考及呼吁觸動。在作文里,孩子們依據平時對身邊成人的觀察,刻畫出了一個個癡迷手機不能自拔的形象,其中尤其以父母居多。以下摘錄自部分孩子作文中的文字,不便點出他們的學校和真實的姓名,但他們的苦惱是一樣的。

    玩手機忘記了孩子的早飯

    一大早,萱萱(化名)就發現爸爸在用手機玩游戲。

    “自從我上了五年級學會了獨立,爸爸媽媽就幾乎24小時捧著手機,像抱著一個還未滿月的嬰兒似的。”

    “一開始還好,只是聊聊QQ,聊聊微信,可現在好了,我爸愛上了網游,而且還上了癮,完全不管孩子的死活。”

    因為玩手機,這對父母忘記了給孩子做早飯。走進廚房,“我希望可以看到期盼已久的早餐,可桌子上空空如也,就是連個盤子也沒有。”最后萱萱只能自己出門買早餐,還順便幫父母帶了一份。

    “我學會獨立,本來是希望父母可以放松放松,可誰知,我一學會獨立,他們就想玩手機。”作文中,萱萱感慨,與其是自己的獨立解放了父母,不如自己不長大,可以獲得父母更多地陪伴。

    擠公交接孩子都不忘玩手機

    六年級學生許微(化名)的爸爸是一個不折不扣的“低頭族”。擠上公交車,他即便站著,甚至被擠來擠去,都不影響他玩手機。

    “接我放學時,他總是做著一成不變的動作——低著頭,用手指飛快地點擊屏幕。就是坐電梯的短短十幾秒,他都不愿浪費。”許微在作文里說,手機對爸爸有一份巨大的吸引力。“如果說他是一塊鐵,手機就是一枚強力吸鐵石;如果說他是一個小孩,手機就是一個有趣的玩具;如果說他是一頭老虎,手機就是一只美味的獵物。”

    因為手機,父子之間親密無間的關系慢慢變了。“原本我們父子都會談天論地,說南道北,可現在,兩父子間多了一份沉默。”

    輔導作業及不上玩手機魔力

    對很多父母來說,教育孩子的任何方面也許都可以忽略,但學習成績卻是最關注的。不過,在劉進(化名)的筆下,一向關注她學習的媽媽,因為沉迷玩手機,連輔導她做作業都沒有耐心了。

    “有一次,我寫作業遇到了一個難題,便想讓媽媽來教我做這道題。‘媽媽,您過來一下吧!’我大聲說。‘媽媽,請您過來一下吧!’我又說了一遍,可媽媽卻沒什么反應。‘媽媽,麻煩請您過來一下吧!’我開始有點不耐煩了。”

    “我走進了媽媽的房間,原來她正在開心地刷朋友圈。我生氣地看著媽媽,媽媽抬起頭來問了一句:‘兒子,干嘛呀?’就又把頭低下去了。”

    “大人們就是這樣沒完沒了的玩手機,忘記了一切,一時大笑,一時皺眉。”

    在劉進的眼里,這樣沉迷玩手機的家長都像得了神經病。

    一家9口年夜飯7人玩手機

    在考生小武(化名)的作文中,他們家今年的年夜飯吃得特別難忘和難受。春節期間,他兩位上大學的表姐回家過年,一大家子幾個家庭決定一起過。

    “除夕當天,我們一家9口人在小姑媽家吃團圓飯。吃了一會兒后,我機智地站起來,用牛奶向大家‘敬酒’:‘祝大家新年快樂,在新的一年里可以吉祥如意!’

    我本以為所有人會站起來碰杯,可誰知,只有奶奶一個人站起來和我碰杯說:‘小孫子,好好學習啊!’”

    這樣的場面意外地冷清和尷尬。剩下的人都在干什么呢?“兩位姑媽和爸爸媽媽在刷朋友圈,伯伯在聽歌,兩位姐姐全在打游戲。”

    這次的團圓飯對小武來說沒有了任何意義。“連過年熱鬧的氣氛都沒有了,這還叫過年嗎?”

    玩手機玩到夫妻吵架

    在小言(化名)的筆下,父母都愛玩手機,結果家里的氣氛變得非常緊張,甚至父母之間還經常因為玩手機吵架。

    小言的爸爸最喜歡在手機上看小說和玩網絡游戲。媽媽的手機病更嚴重。她是一名“果粉“,一聽到什么蘋果幾出了就要去買,然后向朋友顯擺。

    在小言的筆下,父母的問題他看得很清楚。“他們兩個總是說對方沉迷手機,可也不知道自己沉迷其中,因此就經常吵架,而夾在中間的我可就慘了。”

    為了緩和父母的關系,小言把父母兩個手機全部藏了起來,以為他們會找不到,就能夠好好說上幾句話。結果“媽媽卻拿出了她的舊手機蘋果4,打了個電話,兩個手機就都被找到了。”

    直到現在,小言還在苦苦尋找治愈父母手機病的好辦法。

    一名考生在作文里寫道:“現在,人和人之間的距離,就是隔著一部手機。手機就像一扇透明的玻璃窗,隔開了自己和家人們,看起來沒隔多遠,可是卻也不容易打破。”

    到底這扇玻璃窗如何打破,讓親子關系重新恢復融洽,讓家庭再次找回互相陪伴的溫暖,請讀者們一起來尋找突破口。

    快評

    陪伴是最好的教育

    制作精良的游戲、實時更新的信息……在這個技術飛速發展的時代,智能手機的魅力不言而喻。而在享受其帶來便捷的同時,因為沉迷手機有意無意忽略身邊人,也成了一個普遍性的社會現象。“世上最遠的距離,是我就在你面前,你卻在玩手機。”這句話本是對現在眾多“低頭族”的調侃之語,如今出現在了父母和孩子之間,其中的無奈無疑又增加了幾分。

    對于感情更為豐富、心理也更為脆弱的孩子們而言,即使物質上的保障再無微不至,被至親的父母所忽視的滋味,恐怕更不好受。一旦“父母更愛手機”的感受深入內心,孩子對冷漠和忽略習以為常,長期缺乏被愛被關注的心理體驗。在這種心理狀態下成長,對形成健康的心理和人格都沒有好處。

    另外,作為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其一言一行都對孩子有著潛移默化的影響。與其等到孩子成了“手機控”后再想方設法糾偏,不如現在就靠自己的言傳身教,給孩子一個良好的榜樣。

    不是所有人都是教育專家,但對于孩子們而言,來自父母的關注和陪伴往往就是最好的教育。這種陪伴,不僅僅存在于空間距離上,更需要真誠的交流和溝通。

    孩子的內心是純凈的,從他們筆下折射出的現實,更值得每一個為人父母者反思自省,并時刻提醒自己。畢竟,手機里的世界再精彩,父母都不值得因此而缺席孩子的成長。

    [編輯:光影]
    精彩美圖 更多 >>

    分享

    青島話題 更多 >>

    深度報道 更多 >>

    大家愛看

    信網手機版

    信網小程序

    青島網上辟謠平臺

    AI調解員

    Copyright © 2016 信網. All Rights Reserved 魯ICP備14028146號
    亚洲欧美精品一区二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