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dress id="brzxx"><nobr id="brzxx"><progress id="brzxx"></progress></nobr></address>

    <address id="brzxx"></address>

    <address id="brzxx"></address>

    <noframes id="brzxx"><form id="brzxx"></form>

    搜索
    信網手機版移動繼續看新聞

    6歲女童稱撿到挎包爸爸否認 法院判父親還錢

    2016-06-07 16:22:00
    來源:揚子晚報
    責任編輯:夜樓

    點擊進入下一頁

    家住徐州銅山的趙女士不慎丟了裝有大額現金的挎包,一名6歲女童稱撿到包并交給了父親,然而,女童父親斷然否認了孩子的說法。無奈,趙女士將女童父親告上法院。昨天,經過兩次開庭審理,徐州銅山法院針對該起不當得利糾紛案件作出一審判決,判決被告周先生于判決發生法律效力之日起十日內,返還原告趙女士人民幣18000元。

    案情回顧 有沒有撿到包?女童和爸爸說法不一

    去年11月,趙女士家正在進行新房裝修。11月25日,趙女士帶著一個挎包,準備給裝修工人結款。當天下午,她先到當地一所小學附近接孩子,誰知竟不慎將挎包丟失了。趙女士表示,包內裝有18000多元工程結算款。

    庭審中,趙女士回憶,她當時把挎包夾在腋下,可能是幫孩子拿書包的瞬間,挎包掉落了。回到家后,趙女士才發現情況并報警。第二天,她在學校附近尋找線索,校方老師幫忙在學校里進行詢問。有幾名孩子稱,他們曾看到一名叫甜甜的6歲女童撿到了一個挎包。趙女士找到了女童,孩子親口承認前一天放學時,撿到了一個包,回家交給了父親。據了解,事發地點沒有監控探頭。為保留“證據”,趙女士錄制了詢問過程。

    然而,校方反饋信息表示,女童父親否認了孩子的說法。趙女士稱,她曾與女童父親周先生當面對質,周先生一直否認自己把包收了起來,并說孩子根本沒有撿到。“當時孩子就在一旁,一直用稚嫩的聲音重復,‘我把包交你了’。”因為多次協調不成,一氣之下,趙女士把周先生告上法庭。

    法院判決 法官詳釋兩大爭議焦點

    因為案情復雜,銅山法院沒有當庭宣判,綜合訴辯雙方的意見,合議庭研究后認為,本案爭議焦點有兩個。

    焦點一:6歲孩子的話能否認定為事實

    法院認為,被告女兒雖然只有6歲,但其智力狀況和精神狀況均正常,對撿錢包交給被告的案件待證事實有足夠的認知能力,可以自己回憶并清晰的陳述該事實,該待證事實與其年齡、智力狀況及精神健康狀況相適應,故被告女兒的陳述可以作為認定案件事實的依據,據此可以認定被告女兒撿到原告丟失的錢包并交給被告的事實。

    原告趙女士在丟失錢包后,多方打聽得知被告女兒撿到錢包,并進行了詢問和錄像,是為維護自身權益采取的自助行為,被告女兒的陳述可以作為證據使用。在被告周先生拒絕承認撿到錢包的事實后,趙女士向當地媒體尋求幫助,在被告也在場的情況下,被告女兒仍陳述撿到錢包交給被告,該陳述與其之前向原告陳述的內容相吻合,綜上,足以認定被告女兒撿到原告丟失的錢包并交給被告的事實。

    焦點二:1萬8千元的數額如何認定

    對于原告趙女士主張錢包內裝有18000元,被告周先生認為無直接證據證明。法院認為,趙女士不可能預見自己丟失錢包的事實,無法提供直接證據證明錢包內的具體現金數額。在被告拒不承認撿到錢包的前提下,其只能提供間接證據證明錢包內裝有18000元。

    趙女士說,她準備用這些錢支付拖欠的建房工程款18700元,對于這點,包工頭朱某作為證人當庭予以證實。

    另外,第一時間的報警陳述往往最接近事實真相,趙女士與其丈夫兩次報警均聲稱錢包內有18000元,該陳述的真實性較高。

    原告已經證明攜帶該款項有正當合理性,報警陳述亦相互吻合,形成了完整的證據鏈。

    法院作出一審判決,判決被告周先生于判決發生法律效力之日起十日內返還原告18000元。

    法官有話說

    最受影響的是孩子

    談及本案,主審法官史良感慨很多,他表示,案件受影響最大的其實是被告的女兒。作為一名6歲的兒童,拾金不昧四個字可能她還不會寫,卻一定知道其中的涵義。在路上撿到錢包回家交給爸爸,是一件她認為無比正確的事情,卻因此遭到父親的多次訓斥,斥責其“胡說八道”、“不要再說話”,她不明白自己到底做錯了什么,對人間世事的懵懂認識和對父親的相信依賴相互碰撞,讓內心單純簡單的孩子的認知出現了混亂。直到現在,被告女兒還整天悶悶不樂,情緒受到很大影響。

    史良說,作為父母,要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孩子是個超級模仿者,有著很高的復制能力,而且是個忠誠的學習者。如果不做好自己,當你發現孩子身上有了壞脾氣和壞性格,莫要追悔莫及。

    [編輯:夜樓]
    精彩美圖 更多 >>

    分享

    青島話題 更多 >>

    深度報道 更多 >>

    大家愛看

    信網手機版

    信網小程序

    青島網上辟謠平臺

    AI調解員

    Copyright © 2016 信網. All Rights Reserved 魯ICP備14028146號
    亚洲欧美精品一区二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