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dress id="brzxx"><nobr id="brzxx"><progress id="brzxx"></progress></nobr></address>

    <address id="brzxx"></address>

    <address id="brzxx"></address>

    <noframes id="brzxx"><form id="brzxx"></form>

    搜索
    信網手機版移動繼續看新聞

    教育類APP各有利弊 誰來幫學生把關在線教育

    2016-08-08 08:49:52
    來源:人民日報海外版
    責任編輯:可可

    日前,教育APP風云榜新鮮出爐。背單詞APP“百詞斬”再次奪冠,蟬聯榜首,另有“學霸君”“作業幫”等四款搜題APP挺進中小學教育排名前十。近年來,隨著移動互聯網的興起和智能手機的普及,在線教育行業蓬勃發展、形勢大好,五花八門的教育類APP也隨之涌現,其中不少做題神器傳播甚廣,備受學生青睞。然而,就像一個硬幣存在兩面一樣,在線教育對學生雖有助益,但也暴露了不少問題。

    做題神器有利弊

    在“學霸君”的百度貼吧里,有贊賞的語言,也有吐槽的聲音。老師水平高、答題速度快、比家教便宜、科目齊全、使用方便等方面贏得了吧友點贊。但是,也有不少帖子針對漲價和教師質量等進行吐槽。

    黃岡中學的高一學生孔語菲回憶,初三的一段時間里,“學霸君”幫她提高了完成作業的速度和準確率。但當面臨考試時,她卻因為失去了獨立思考和嚴謹計算的能力倒在了“戰場”上。后來,只得與“學霸君”說再見。

    誠然,利用APP咨詢學習上遇到的問題,既省去了外出補課的時間成本,也比請家教便宜,還更加個性化、更具針對性。正如一名使用“學霸君”的學生所說,“去補課自己會的和不會的都要聽,浪費時間。”如果能合理利用這些APP,自然會對學習有所助益。但這種輔導模式也存在問題,比如APP可能淪為偷懶的學生花錢買答案的工具,老師水平參差不齊等。

    “答疑君”是一款學生付費提問、老師認領作答的APP。其管理員告訴記者,他們提倡老師給學生提供解題思路,對問題進行分析,引導學生思考以得出正確答案。而有的學生雖然付費咨詢,但其實并不關心解題思路和過程,只想更快地得到正確答案。“我們規定作文只能問寫作思路,但有學生會要求老師直接幫忙寫作文。”

    在線教育樣式多

    類似“學霸君”這樣的做題神器還有很多。它們一般利用海量的題庫為學生出題、答疑、進行輔導等,以此匯集用戶,多以APP為主。同時,平臺也會招募老師,為學生提供差異化的解答和輔導。當然,學生需要付費獲得這些服務。

    這種C2C輔導工具型的APP只是在線教育的其中一種,還有其他幾種模式。一種為現在占據主流的B2B2C平臺型,平臺通過與機構合作,讓入駐的老師向學習者提供在線和點播的網絡授課資源。典型的代表有網易云課堂、傳課網、YY教育、多貝以及各種公開課等。

    另一種為B2C服務型,即自主制造高質量內容,通過平臺服務用戶。目前此類在線教育平臺較少,“酷學習”便是這樣一個制作有趣的系列教學微視頻以服務在校學生的教學網站。此外還有網校型,即打造師生視頻交流平臺、網絡家教平臺等。它們有的是從線下發展而來,有的只做線上,如新東方、91外教、1號教室等。

    如今,在線教育已經從過去的藍海逐漸變成紅海,各大巨頭紛紛涌入,小型創業公司也初見雛形。8月3日發布的第38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顯示,截至今年6月,我國在線教育用戶規模達1.18億,較2015年底增加775萬;其中手機在線教育用戶規模為6987萬,比2015年底增長1684萬。面對越來越龐大的用戶規模,在線教育該何去何從?

    資源服務是核心

    無論模式如何優化、內容如何創新,每一個在線教育平臺最核心的問題都是讓用戶精準快速地了解自己的薄弱點和需求,降低試錯成本,同時更高效地獲取優質資源和個性化服務。

    如今,一些在線教育平臺廣泛引入各種教學資源,但由于資源質量參差不齊,用戶體驗差;即使資源是高質量的,也可能形成資源泛濫,給用戶增加選擇成本,同時因無法構成完整的學習閉環而收效甚微。

    此外,目前在線教育平臺除了視頻、課件和直播外,很多服務都需要人工主導或輔助進行。但一方面,線上人員篩選存在更多信息不對稱,難以保證師資水平;另一方面,線上的交流行為比線下更難以規范和約束,由此出現的一些投機情況可能對平臺形象造成影響。

    因此,某一個在線教育平臺要在眾多競爭者中脫穎而出,仍需要不斷改善。首先應堅持內容為王,精選優質資源來吸引和服務用戶仍然是王道;其次要設立更有效的篩選、監管和獎懲措施,保證師資水平和服務質量,通過互動、反饋、跟蹤等形式提升用戶學習效率;再次要積極探索更前沿的技術,可以預見未來在線教育一定是基于系統智能化來實現個性化學習,在這方面應持續深入和優化。更重要的是,不論是在線教育的投資方、企業方還是一線從業者,都應該持有教育服務于人的初心,教育不應成為逐利場。(記者 汪 瑩)

    [編輯:可可]
    精彩美圖 更多 >>

    分享

    青島話題 更多 >>

    深度報道 更多 >>

    大家愛看

    信網手機版

    信網小程序

    青島網上辟謠平臺

    AI調解員

    Copyright © 2016 信網. All Rights Reserved 魯ICP備:14028146號 新聞備案:魯新網201653205魯公網安備:37020202000005號
    亚洲欧美精品一区二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