職業學校招生難的客觀現實,把人們的認識引進一個誤區,以為只要有生源,職業教育的問題就解決了。事實真的是這樣嗎?
近年來,筆者所在地區堅持實行高中階段“陽光招生”政策,基本解決了職業學校招生難問題,好一點的中職學校學生規模都超出了普通高中,筆者任職學校已是連續3年生源爆滿。但是,普通教育學校的校長、教師,還是比職業學校的校長、教師要“牛”;教師應聘,學生選讀,還是優先申報普通教育學校。職業教育依然被人“看不起”。
為什么會出現這種狀況?歸根結底還是生源質量的影響。在人們的意識中,職業教育就是“差生教育”,能不低人一等嗎?政策雖然不是這樣界定的,但某些政策造成的后果就是這樣。就拿初中畢業生升學政策來說,各地幾乎無一例外都以文化成績優劣作為分流依據,文化成績達不到普通高中錄取線的才不得不進中職學校就讀。職業教育不是“差生教育”又是什么?
這種“差生教育”體制對學生的成長極為不利。職校學生絕大多數都是帶著失敗者心態走進校門的,也就心安理得以“差生”甚至是“壞學生”自居。整所學校都成為“差生集中營”后,學風、校風能好到哪里?有多少教師能夠駕馭這樣的班集體?有幾位校長不是一天24小時擔心安全問題?不久前有媒體報道,某普通高中學校發出通知,要求本校學生不要和職校學生混在一起。這種對于職校學生的明顯歧視行為雖然遭到輿論炮轟,但事實上代表了社會上的一種普遍心理。
這種“差生教育”體制也嚴重影響了技術技能人才質量。職校畢業生的高就業率其實只是一種假象,其一,教育向社會提供的技術技能型人才數量不夠,用人單位在無人可用的情況下,沒有其他選擇;其二,職校畢業生就業期望值低,基本都是中、低端就業;其三,職校畢業生的初次就業穩定率并不高,暴露出來的問題就是他們不能很好地適應用人單位的需求。不少企業老板感嘆:職校畢業生不僅文化素養低,職業素養也差,職業學校培養的優秀人才太少了。
職業教育深深陷在“差生教育”的泥沼里,如果不能擺脫這個困局,國家加快發展現代職業教育的藍圖就不可能實現。
究竟如何打破這個困局?作為一名中職學校校長,筆者根據多年的觀察、實踐與思考,認為唯一的突破口就是實行對口高考改革,建立與普通教育高考并行的職業教育高考制度。既然全社會最看重的還是高考,又沒有辦法改變,教育就應該從適應社會普遍心理需求的角度做出調整。
首先,建立職業教育高考制度才能從根本上提升職業教育吸引力。從多年的職業教育實踐來看,目前通用的以確定普、職比例和以考試分數決定初中畢業生分流去向的做法,雖然能在一定程度上解決職校招生難問題,但只是解決職校一時生存困難的權宜之計,不利于職校的長遠發展。因為這種做法不僅不能增強職業教育的吸引力,相反還加深了人們對職業教育是“差生教育”的認同,本質上是一種政策歧視,危害性不容低估。不從高考制度上改革,職業教育改變不了“差生教育”這個大局。
其次,國家人才發展戰略需要職業教育高考制度做支撐?,F代經濟發展不僅需要初中級技術技能人才,也需要高級技術技能人才?!秶抑虚L期人才發展規劃綱要》提出,到2020年,我國高技能人才占技能勞動者的比例要達到28%,使人才的分布和層次、類型等結構趨于合理。近年來,國家推動部分高等學校轉型為應用型大學,正是為了適應國家經濟發展和人才發展戰略需要而作出的重大決策,中職教育為高職教育輸送人才的任務愈顯突出,迫切需要建立新的職業教育高考制度來支撐。
再其次,對口高考的經驗為建立職業教育高考制度奠定了基礎。教育規劃綱要提出的重點舉措之一就是完善中等職業學校畢業生直接升學制度。事實證明,真正對學生和家長產生吸引力的還是高考。那些被迫進入中職學校的學生,優先選擇的還是對口高考。
具體怎樣改革?筆者的建議是分步實施、逐步過渡。
第一,調整中職辦學定位,為建立職業教育高考制度把握方向。中職教育作為一類教育的中間層次,理應具有就業和升學兩大職能。只要中職教育“升學就業并行”的機制真正建立起來,初中畢業生就會根據個人的興趣愛好和特長,自主選擇分流方向,高分學生同樣會被吸引到中職學校就讀。這樣一來,中職學校除了能夠直接為經濟建設培養高素質的技術技能型勞動者,也能為高職教育輸送更加優秀的人才資源。
第二,完善對口高考體制,為建立職業教育高考制度鋪平道路。一是擴充對口升學計劃。對口升學計劃要逐步與市場對高級技術技能人才的需求接軌,與國家人才發展戰略相適應,與高等教育結構相配套。二是對口升學計劃要向一流大學延伸。目前對口高考之所以吸引不了優質生源,最主要的原因還是對口的大學都是一般性大學。如果清華大學、北京大學等名校也安排有對口升學計劃,職業教育地位的提升就會立竿見影。三是將技術技能測試列入對口高考的主要內容。目前僅有少數高校將技術技能測試列入了對口升學要求,但也僅限于參考,并未放在與文化和專業理論考試同等重要的位置。
第三,科學推動高校轉型,為建立職業教育高考制度拓展空間。國家在引導高校向應用型大學轉型的過程中,要防止出現兩個“一刀切”。一是向地方本科院校“一刀切”。目前高校轉型主要指向二、三流的地方本科院校,中職畢業生的就讀愿望并不強烈。因此推動高校轉型不應局限在低端高校,一流高校也應參與進來。二是學校整體轉型“一刀切”。很多高校之所以對轉型發展感到茫然,很大原因就在于學校整體轉型難度太大,辦學條件配套、師資隊伍轉型、學科專業設置、人才培養模式改革等,不是說轉就能轉的。應該探索靈活的轉型思路,條件成熟的可以整體轉型,整體轉型條件不成熟的,可以先行選擇那些原本跟市場聯系比較密切的學科專業轉型,在校內整合成立應用型學院,這樣就會大大提升高校轉型發展的積極性。
實現應用型大學與學術型大學并行發展,就可以為建立職業教育高考制度搭建起平臺,有效帶動職業教育的繁榮發展。職業學校就會由“差生集中營”變為“優質技術技能型后備人才集聚地”,整個教育事業的發展就能進入良性循環。(作者孫光友,系湖南省岳陽市第一職業中等專業學校校長)
[編輯:可可]大家愛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