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十一假期,許多人選擇回歸家庭,與孩子共度美好的親子時光,但孩子經常像鏡子,照出家長的不足,有些家長甚至會反過來被孩子“教育”一番。
孩子咋反過來教起了“老子”?對此,專家表示,父母、孩子本該相互學習、共同成長,遇到“被教育”的情況,家長坦承及時認錯,不僅不會損害家長形象,還有利于親子關系。
講述:行為不當,娃反過來“教育”爸媽
故事1
野餐亂丟瓜子皮,被兒子“批評”
孫先生是新鄉人,兒子雷雷(化名)今年10歲。平日里,孫先生對兒子要求非常嚴格,父母是“絕對的權威”,然而這次十一假期的一次出行,改變了孫先生的看法。
假期里,孫先生和妻子帶兒子來到黃河灘玩耍,到了中午,一家人鋪開餐墊,擺上食物,席地而坐,開始野餐。
嗑著瓜子聊著天,孫先生和妻子非常開心。這時,雷雷“不愿意”了:“爸爸媽媽,你們不能把瓜子皮扔到地上。”說著,雷雷拿起手邊的一個塑料袋,遞了過去,示意他們要把垃圾扔到袋子里。
“我挺震驚的,沒想到他會這么說。”孫先生說,在他的心里,雷雷還是個“小屁孩兒”,這一舉動讓他既慚愧又欣慰。
故事2
垃圾“分類”扔,兒子為媽做榜樣
陳女士的兒子名叫童童,今年5歲半,正在上幼兒園。
假期里的一天,她和兒子一起逛街。走著走著,童童手里的飲料喝完了,找到垃圾桶后,童童問道:“媽媽,塑料瓶是可回收的,還是不可回收的,我該扔到哪個桶里?”兒子的話,同樣讓陳女士很吃驚,“兒子對垃圾分類的概念源于他讀過的一本繪本,沒想到他居然還記得,而且這么認真地執行。”
陳女士說,讓她羞愧的是,雖然自己比兒子懂得多,但總是隨心所欲,從沒有按照類別扔垃圾。事后,她反思了很多,還專門上網查了有關垃圾分類的知識,并講給兒子聽。
故事3
飯桌上太“強勢”,媽媽被女兒溫柔提醒
假期旅行中,柴女士從6歲女兒晨晨身上學到了謙讓。
十一假期,柴女士報團帶女兒去山西玩。柴女士所在的團大概有40人,每次吃飯,八九個人一桌,儼然一場“惡戰”。“飯菜倒豐盛,但好吃的不多,各人都是先下手為強。”
第二天午飯,風卷殘云之后,上了最后一道菜——紅燒魚。晨晨愛吃魚,柴女士愛女心切,便將魚轉到自己面前,“狠狠”地夾了兩筷子,把“戰利品”放到女兒碗里。不一會兒,她又將魚轉過來,正準備發起“進攻”,女兒趴到她耳邊說:“媽媽,有的叔叔阿姨還沒吃呢,讓他們吃幾口吧。”
“女兒的善良和純真很觸動我。”柴女士說,當天晚上,她表揚了女兒,并向女兒“檢討”。
分析:親子間應相互學習、共同成長
“在規則意識方面,很多時候孩子確實會比成年人做得好。”鄭州市經開區實驗小學老師陳建霞說,規則意識是最影響人們行為習慣的,這一教育大多在幼兒階段進行。孩子年齡越大,了解到的社會越復雜,價值觀越來越多元,曾經堅信的東西可能也變得動搖。在這方面,孩子反而更容易相信和堅守。
“父母和孩子是相互學習、共同成長的。”家庭教育指導師、國家二級心理咨詢師吳若瑜說,父母知識、經驗豐富,教育孩子無可厚非。然而,孩子本性中的天真無邪,使得他們在有些方面會成為家長的“老師”。
每個人都有自身局限性,無論成年人還是孩子,都需要通過學習、改變,一步步完善、提高自己。因此,當孩子對父母進行正確的“教育”時,父母大可以坦然接受,大方認錯,并積極改正。“客觀地面對自己,及時承認錯誤,不僅不會降低自己在孩子心中的地位,還可以為孩子樹立一個有錯就改的好榜樣,同時有利于促進親子感情。”吳若瑜說。
提醒:教育孩子,父母示范最關鍵
家長是孩子第一個老師,也是最好的老師,父母的示范作用非常關鍵。
陳建霞說,3歲~5歲,是孩子行為習慣培養的關鍵期,幼兒園雖會教育孩子,但影響孩子最深遠的還是父母。因此,成年人應嚴格要求自己,做好示范,這一時期如果形成好的行為習慣,會讓孩子終身受益。
“如果父母說一套、做一套,教育孩子時振振有詞,自己卻不能以身作則,父母的權威性也會大打折扣。”吳若瑜說。
父母要善于發現孩子的閃光點,及時給予肯定、表揚,幫孩子將優點保留、延續下去。“很多時候,孩子的優點是不需要培養的,父母只要發現并保護好它們就是最好的教育了。”吳若瑜說。(記者牛潔)
[編輯:可可]大家愛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