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dress id="brzxx"><nobr id="brzxx"><progress id="brzxx"></progress></nobr></address>

    <address id="brzxx"></address>

    <address id="brzxx"></address>

    <noframes id="brzxx"><form id="brzxx"></form>

    搜索
    信網手機版移動繼續看新聞

    硅谷精英大規模"回流":回國后"一天不是24小時"

    2016-11-16 14:00:21
    來源:人民日報海外版
    責任編輯:可可

    \

    杭州夢想小鎮互聯網村,成為很多“回流”精英的創業熱土。

    \

    河北香河機器人產業園引入硅谷創新企業。

    \

    深圳光啟,由5人海歸創業團隊發展到全球化創新集團。

    \

    海歸博士研發的柔性傳感透明鍵盤。

    今年11月11日,位于杭州的阿里巴巴、支付寶大樓徹夜燈火通明,大屏幕上滾動的數字不斷引起人群驚嘆。這個全世界最大的電商購物狂歡節,在每一個時間段都刷新了之前由自己創造的世界紀錄,僅在天貓,這一天的銷售數字就飆升到了1207億元。而支付寶每秒支付峰值則達到了驚人的12萬筆——這同樣是一個世界紀錄。

    在二十多年高速發展之后,中國互聯網已經迎來全面開花的階段,多項指標、多家公司走在世界前列。與此相吻合的是,在硅谷精英中占比很大的華人,開始出現大規?;亓鳜F象。中國這個發展快速而潛力巨大的市場,正吸引著越來越多游子歸來。

    過去許多年來,每一波海外歸國潮,都與時代背景息息相關。這一波硅谷精英“回流”現象,同樣代表并預示著一個新時代的到來。

    來自世界頂尖企業的人才

    總體來說,這些從硅谷歸國的人才大都是精英。

    在總部位于杭州的螞蟻金服內部,有一個海歸員工群,幾乎每個星期都有新人進來。而這些新人自我介紹時,說出的前“東家”都是人們耳熟能詳的名字,如Facebook、Google、Amazon、eBay、Microsoft。

    這當然不意味著,此前從硅谷回國的人水平不高。反觀中國互聯網的發展道路,一直不乏放棄硅谷工作,將先進理念與技術帶回國內后,使之在中國市場發展壯大的先驅。百度的李彥宏、搜狐的張朝陽等人,正是在感受到硅谷的互聯網熱潮之后,回國開拓了新的疆域。

    但與此前有明顯區別的是,這一波“回流”數量龐大,而且平均質量非常高。與當初中國互聯網近乎“一窮二白”的場景不同,今天中國已經既有BAT(百度、阿里巴巴、騰訊)這樣的互聯網巨頭,也有已經遍地開花的創業公司。他們在硅谷獲得的技術創新領先優勢,回到國內有著很大的用武之地。

    僅從幾家巨頭招攬的人才質量就可見一斑。百度已經將一大批頂尖硅谷技術專家招致麾下,如斯坦福大學副教授、人工智能和機器學習權威專家吳恩達,Facebook前資深科學家徐偉,美國新澤西州立大學統計學教授張潼,異構計算專家、AMD異構系統前首席軟件架構師吳韌等。螞蟻金服同樣如此,首席數據科學家漆遠是麻省理工學院博士、前普渡大學計算機系終身教授,人工智能部總監盛子夏是卡內基美隆大學博士、曾就職于Discovered Card,研究員俞本權此前是谷歌高級主管工程師等。而在騰訊、華為、360等企業,來自硅谷的人才同樣比比皆是。

    在本報采訪的國際獵頭中,有不少人認為,對于硅谷精英來說,最近這幾年的回國窗口期不容錯過。中國互聯網產業發展速度極快,很可能會“時間不等人”。

    人才服務公司Global Career Path合伙人Timothy Li認為,硅谷技術海歸的優勢不會超過未來3至5年。在他看來,雖然中國之前一直在學習硅谷模式,然后進行微創新,但很快會迎來質變,并已在很多方面超越了硅谷,甚至硅谷也在學習很多來自中國的創新。“技術層面的改變,中國速度不是一般的快。”

    而正是被國際獵頭公司發現并回到國內的俞本權,于今年4月回到國內,到杭州正式報到。他告訴記者,這兩年,幾乎每位在硅谷工作的華人工程師,每周都會收到來自獵頭公司的郵件甚至電話,開場白常常是這樣——國內互聯網發展勢頭很強勁,機會很多,要不要考慮一下?

    \

    中關村創業大街

    \

    歸巢 大 巢作(新華社發)

    \

    上海張江科技園正在打造“中國硅谷”。

    中國能提供的選項

    禾賽科技創始人李一帆發現,自己回國的決定很容易做出,也很容易就得到了周圍人的理解。2014年,他辭掉了硅谷一家有名的公司的首席工程師職位,辭職回國創業。

    他分析說,50年前回國的錢學森那一代人,是冒著生命危險回國的;20年前回國的那一代人,回來后面臨的可能是100倍的收入落差;但回過頭來看,他們都做出了正確的決定。

    從硅谷回到國內,既意味著打破之前按部就班的生活節奏,開始適應“太快、太忙、太累”的國內互聯網行業節奏,同時對這些人才來說,收入各方面也很有保證。中國互聯網行業為核心員工提供的薪資體系,早已開始和硅谷接軌,“現金+股票/期權”這樣的待遇,越來越具有國際競爭力。

    而他們愿意回到的,也不光是北上廣這樣的特大城市。杭州、成都、南京甚至一些二三線城市,都成為硅谷精英們愿意“淘金”之地。

    以杭州為例,這個今年剛舉辦過G20峰會的城市,已經有了阿里巴巴及其旗下的螞蟻金服等一眾世界領先的企業,人工智能產業也已走在全國前列,早已成為中國科技創新的重鎮。

    來自杭州市統計局和人才辦的數據顯示,2014年至今,杭州累計引進具有海外留學及海外工作經歷的人才共2.3萬人。其中典型人物包括國際大數據專家涂子沛、云計算專家王堅、人工智能專家漆遠、機器人專家李正剛等人才。落戶杭州的海外精英94.1%集中于信息軟件、生物醫藥、新能源、節能環保、金融服務等高端技術產業。

    不少城市已然意識到這股潮流,并想盡辦法吸引來自硅谷的人才到那里安家落戶。例如,此前南京組織過專門的硅谷創業人才懇談會,成都則專門設立了對接硅谷高端創新項目的高新孵化器。

    人才服務公司Global Career Path創始人吳杰一直在幫助中國互聯網企業前往硅谷招聘人才,在接觸大量的中國企業和中美投資人后,他預計說,在不久的將來中國科技企業將大規模進入美國,這為硅谷工程師們提供了新的選擇。

    回國后“一天不是24小時”

    即使對于硅谷精英而言,快速發展的中國市場,也有著不小的挑戰。

    在接受記者采訪時,盛子夏說起在美國時一個同事的“經典案例”。“他說我寫代碼,哪怕只要寫一個分號,這段代碼就寫完了,就可以交差了,但這時候到五點了,我一定不寫上那個分號就回家了。”

    盛子夏坦言,聽到這話后“我都傻了”。但這反映的就是在美國工作的真實狀態。盡管很多時候遇到問題大家很有解決的激情,但日常工作中,每個人都是一顆螺絲釘,各自負責一攤事情,“錢多事兒少”。

    這一點得到了芝麻信用資深數據挖掘專家趙星的共鳴。他告訴記者,如今的工作強度,是自己在美國著名個人消費信用評估公司FICO工作時的至少三倍。“回國最大的感受,是感覺一天不是24小時,而是48小時、72小時……”

    與此相應的是,在國內做事更有成就感。大幅度增加的工作量,帶來的結果是,產品推進速度是美國的十倍甚至百倍。他舉例說,FICO每更新一個版本的信用評分需要五年,但在螞蟻金服,數據模型迭代速度達到了平均每一兩個月就有一次。

    “這里是個全新的市場,沒有歷史包袱,沒有以新換舊的糾結,因為這里什么都是新的。”趙星告訴記者。

    而從硅谷帶著51支創業團隊回到中國的硅谷高科技創新創業高峰會創始人、執行主席雷虹,感慨說即使一到成都,她也“感覺整個城市都動起來了,遠遠超出想象”。這樣的現象,在當下的中國絕非孤例,而是普遍的。

    在接受記者采訪時,亞洲招聘公司Spring Professional上??偙OStephen Wu坦言,10年前留學生出去是不準備回來的,“但是現在你看看這些年輕的學生,他們希望回來,因為中國的經濟發展得很快。”

    做國外“想做而沒做到的事”

    業內人士分析,這波以互聯網精英為主的歸國潮,開啟于中國移動互聯網及創業井噴初中期,也就是2013年、2014年左右,國內的互聯網平臺、服務、產品、場景,以及構建的生態、用戶數量、商業機會等,迅速趕上甚至超過國際先進水平。中國互聯網巨頭公司的業務場景和用戶不僅開始遍布全球,而且創下一個又一個世界第一。

    在技術能力上,以阿里巴巴為代表的中國自主研發的操作系統,開始打破IT核心技術長期被歐美壟斷的局面,中國最前沿、最具創新、甚至國際輸出能力的技術能力,集中出現在互聯網公司。這為硅谷人才回國,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盛子夏分析說,以前我們總有一個慣性思維,要做什么事就先看看歐美、日韓是怎么做的,之后“Copy to China(復制到中國)”,如今我們已然成為被復制的對象。他舉例說,支付寶實名用戶4.5億,全球第一;滴滴打車用戶3億,全球第一;騰訊社交平臺總用戶數,全球第一……

    “以螞蟻金服為例,我們做成了全球金融機構想做而沒有做到的事情——把金融變得像可樂一樣,無論貧富、國籍、城鄉,都能享受同樣的服務。”說起這些,盛子夏不無驕傲。

    而關于中國互聯網的未來可能性,還有諸多更為樂觀的預計。

    近兩年,真格基金創始人徐小平發現,在跟哈佛、斯坦福等名校留學人員交流時,他們表達的回國創業意愿越來越強烈,其中大量硅谷人才甚至高管回國。“中國創業的黃金10年已強勁啟動,經濟在持續增長,留學人員回國創業面臨廣闊的市場,機會無限,未來可期。”

    而早在2013年,阿里巴巴董事局主席馬云就向硅谷華人發出呼吁,認為中國將帶給海外人才更多的發展機遇。那時,正值這一波硅谷精英回國潮流開始啟動。

    “雖然最大的互聯網公司依然是美國的,但是中國的公司依舊具有強大的競爭力和創新能力。”百度CEO李彥宏的這個觀點,早已得到許多人認可。最近,他在百度貼吧中發帖提問:“世界的創新中心會從硅谷轉向中國?”(本版照片均為新華社發)

    [編輯:可可]
    精彩美圖 更多 >>

    分享

    青島話題 更多 >>

    深度報道 更多 >>

    大家愛看

    信網手機版

    信網小程序

    青島網上辟謠平臺

    AI調解員

    Copyright © 2016 信網. All Rights Reserved 魯ICP備:14028146號 新聞備案:魯新網201653205魯公網安備:37020202000005號
    亚洲欧美精品一区二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