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子成龍、望女成鳳,這是中國家長典型且普遍的心態。為了讓孩子更好地學習,現在很多家長用金錢激勵孩子學習。近日,有家長在某論壇上發帖稱,與朋友談起小孩學習發現,雖然朋友夫妻平時忙碌不管孩子,但是孩子的成績卻數一數二,而學習好的秘訣就在朋友用物質激勵孩子學習,每次學習定好基準線,超過就獎勵錢,沒有就扣錢。對于這樣的教育方式,成都的家長們是否支持呢?
近日,天府早報記者通過調查發現,很多家長為了激勵孩子學習,會用獎勵的方式,像買禮物、給金錢、滿足愿望、出門旅游等方式獎勵孩子考出好成績。
物質激勵是暫時的,孩子更需要的是情感上的鼓勵。家長還是應該在情感上給予孩子更多支持、鼓勵,讓孩子從小養成良好的學習、生活習慣,端正態度,這樣才能讓孩子健康地成長。”
支持金錢獎勵
“從小到模擬考,大到期中考期末考,我們都會有規定,如果達到目標會有金錢或者其他方式的獎勵,如果沒有完成就會多加補習班來補過。”
“小的時候父母就曾經用獎勵零花錢的方式激勵我學習,當時雖然只是幾分幾毛錢,但我都沒有亂花,而是存了起來,所以對孩子也延續這種教育方式。”
反對金錢獎勵
“開始孩子用少量的金錢當做籌碼,隨著大人的要求變高,孩子的籌碼也可能越來越高,這樣不僅會讓孩子喪失了主動學習的求知欲,還會造成錯誤的金錢觀。”
記者調查
孩子學習好獎錢,不少家長認同
為了讓孩子更好地學習,家長用物質激勵孩子。記者通過調查發現,這種教育方式在成都市內的家長群中不在少數。今年上初二的成都某中學學生商子昂,平時學習成績位列班級前五,年級前三十。對于商子昂如何保持多年的好成績不下滑,商子昂的父親給出的秘訣是:雙方在每個學期前會制定詳細的學習條約,如果孩子在上一學期的成績上有所進步,寒假就出去旅游。
除了商子昂以外,許多家長比較認同獎分制,定好一分等于多少錢,并且表示如果金錢獎勵確實能對孩子的成績起到效果,不妨可以一邊試行一邊引導。在記者隨機采訪的幾位獎分制的家長中,家長們均表示獎分制只要適當,并且引導孩子在使用這筆費用的時候購買有意義的東西,就可以避免孩子亂花錢。一位支持獎分制的家長表示,自己小的時候父母就曾經用獎勵零花錢的方式激勵自己學習,當時雖然只是幾分幾毛錢,但自己都沒有亂花,而是存了起來,所以自己對孩子也延續這種教育方式。
不過,在采訪中,也有家長表示獎分制并不適合所有孩子,因為學習本身就是孩子目前的首要責任。
家長做法
達到目標就帶出去玩,否則多加補習班
“考進班級前十給買新手機,并且可以選擇一個旅游城市,考不好就多報兩個補習班。”仲瑤今年讀初一,開學之初媽媽就給她定下了本學期的學習目標。這樣的計劃,在每年的學期之初都會有一次,只不過每年的學習目標有變化。
仲瑤的媽媽表示,從仲瑤讀小學四年級后,每次仲瑤想要有什么東西,都需要通過學習成績來獲得。“一開始就是要求她每次考試在95分以上,就會滿足她當時提的要求,如果不能考到95分,就需要寫一篇自我分析來說明為什么沒有考好。”仲瑤媽媽說,雖然很多人說這種方式不好,但是從目前的效果來看,還是有可取之處。仲瑤媽媽舉例,上學期給仲瑤定的目標是考到班級前十五名,當時仲瑤提出的兌換條件是,暑假和姐姐去上海迪士尼游玩。等到暑假成績出來后,仲瑤順利進入前十五名,自然而然就去了上海游玩。“這一切都是她前期努力獲得,沒有前期的付出,就不會有后面的收獲。”仲瑤媽媽說。
和仲瑤媽媽一樣的,還有商子昂的家長。今年上初二的商子昂平時在班級的成績非常優秀,除了商子昂自身的努力之外,還得益于家里的一套獎罰制度。“從小到模擬考,大到期中考期末考,我們都會有規定,如果達到目標會有金錢或者其他方式的獎勵,如果沒有完成就會多加補習班來補過。”商子昂的爸爸說,商子昂如果成績低于之前的成績就會有懲罰,如果每次的成績比上一次的好,或者是保持之前的成績,就會給100~200元的金錢獎勵,“而這筆錢不會直接交給商子昂保管,而是用記賬的方式幫忙保留,如果他想買書或者其他物品,我和他媽媽會衡量之后,讓他拿自己的錢去購買。這樣既可以對他的金錢使用情況掌控,也可以激勵他學習。”
[編輯:可可]大家愛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