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dress id="brzxx"><nobr id="brzxx"><progress id="brzxx"></progress></nobr></address>

    <address id="brzxx"></address>

    <address id="brzxx"></address>

    <noframes id="brzxx"><form id="brzxx"></form>

    搜索
    信網手機版移動繼續看新聞

    青島中小學將研學旅行納入教學 實踐學習更直觀

    2016-12-28 07:51:15
    來源:青島早報
    責任編輯:可可

    \

    \

    建立研學旅行活動課程體系,小學階段以鄉土鄉情為主、初中階段以縣情市情為主、高中階段以省情國情為主……近日,教育部等多部門要求中小學開展研學旅行活動,將研學旅行納入學校教育教學計劃。記者采訪了解到,島城部分中小學實際上已將研學旅行納入到學校教學計劃。相比普通的游學,研學旅行通常有特定的主題、特定的設計,針對性也更強。學生以研究性學習為主,將課堂上的知識點與現場體驗相結合,通過身臨其境的實踐拓展延伸課本知識。

    講述

    自然課堂就是“活課本”

    “今年3月底,班里同學和老師去了貴州安順市,安順市是青島對口幫扶城市,安順舊州中學是我們學校對口幫扶學校。 ”青島實驗高中高二(2)班學生曲恬立說。出發前他們做了大量的準備,設計調查問卷、查閱資料,準備綜合性研究學習。 “前期查閱了很多資料,準備了一些問題。學校地理和生物老師也把課本里的知識,提前導入到了我們的平板電腦里。 ”曲恬立說。貴州龍洞堡機場是在喀斯特地貌上建立起來的,他們乘飛機到達機場,地理老師就結合平板電腦里的內容,講授喀斯特地貌特點,讓學生實地觀察。 “當地植物種類很多,分布較廣,而生物課本上提到的單子葉植物和雙子葉植物這里都有,自然的課堂里,老師把課本知識講透了。 ”曲恬立說。班里學生還結合當地古鎮特色,發起“奔跑吧古鎮”活動,將古鎮人文知識融入到其中。

    “去之前我擔心課程會落下,到了之后這種想法就打消了。在去的路上、在學校的課堂上、在古鎮里,時時刻刻都在學習,而且學到的知識更深刻,拓展了課堂上學不到的知識點。 ”曲恬立說,她用“神奇”來形容此次研學旅游。她告訴記者,自己之前也參加過游學活動,但主要是以游覽學校、景點為主,學習內容并不多。 “通過研學旅游我們不僅學到了知識,了解到當地的風土人情,跟那里的同學也建立了友誼。我們現在還通過QQ、微信跟他們保持聯系,班里同學還打算元旦時,集體為他們送祝福。 ”高二(2)班學生趙星云說。

    實踐中獲得知識更直觀

    記者采訪了解到,島城學校通過多種研學旅行方式,拓展學生們的學習空間,豐富學習方式。“學校每年都有研學旅行活動,學校會組織學生到清華、北大等高校游學。”青島17中學生成長中心主任高杰說,他們學校職業生涯規劃是校本課程,學生通過與高校教授、優秀學生等交流,提早了解大學的專業、課程等設置,從而更好地做好職業生涯規劃。“學校外出研學實際上是拓展了課堂的空間,將學校課堂搬到了校外,學生在此過程中學到的不僅是知識,還可以體驗人文文化,接受愛國教育,開拓眼界。 ”高杰說。每次研學回來,學生反映都比較好。“學生外出研學獲得的知識更直觀,記得更深刻。 ”高杰說。

    “課堂上,作為老師可以通過圖片、錄像等形式講授知識,讓學生有直觀的認識,但是如果讓學生親自到大自然中去感受,學生們的學習效果還是很不一樣的。他們可以更加直觀感性地認識事物,從而加深理解。除此之外,學生們的學習興趣也會被進一步激發。 ”地理老師劉紅紅說。

    發布

    研學旅行納入學校教學計劃

    近日,教育部等11個部門聯合下發了 《關于推進中小學生研學旅行的意見》,其中提到要讓中小學生在研學旅行中感受祖國大好河山,感受中華傳統美德,感受革命光榮歷史,感受改革開放偉大成就,增強對堅定 “四個自信”的理解與認同;學會動手動腦,學會生存生活,學會做人做事。教育部要求,相關單位要開發一批育人效果突出的研學旅行活動課程,建設一批具有良好示范帶動作用的研學旅行基地,打造一批具有影響力的研學旅行精品線路,建立一套規范管理、責任清晰、多元籌資、保障安全的研學旅行工作機制,探索形成中小學生廣泛參與、文化氛圍健康向上的研學旅行發展體系。各地可采取多種形式、多種渠道籌措中小學生研學旅行經費,探索建立政府、學校、社會、家庭共同承擔的多元化經費籌措機制。

    研學旅行要本著教育性、實踐性、安全性、公益性等原則。中小學要結合當地實際,把研學旅行納入學校教育教學計劃,與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統籌考慮,促進研學旅行和學校課程有機融合,要精心設計研學旅行活動課程,避免 “只旅不學”或“只學不旅”現象。學校根據教育教學計劃靈活安排研學旅行時間,一般安排在小學四到六年級、初中一到二年級、高中一到二年級,盡量錯開旅游高峰期。學校根據學段特點和地域特色,逐步建立小學階段以鄉土鄉情為主、初中階段以縣情市情為主、高中階段以省情國情為主的研學旅行活動課程體系。

    說法

    研學旅行是游學升級版

    研學旅行跟普通游學是不是一回事?青島實驗高中學生發展中心主任邱若東表示,研學旅行和游學有相同之處,就是學生都要走出校園,到國內或國外參觀當地名校、入住當地學校或寄宿家庭、參觀游覽國外主要城市和著名景點,在體驗中學習,增加對集體生活方式和社會公共道德的體驗。

    但兩者也有很大的區別,游學起源較古老,孔子周游列國治學精神是現代的游學始源,也算是一種傳統學習教育方式。現代教育意義上的游學主要是一種國際性跨文化體驗式教育模式。研學則是原先學校課外活動的一種延伸,學校由原先組織參觀一些當地文化宮、博物館、觀看教育性電影,演變為根據區域特色、學生年齡特點和各學科教學內容需要,組織學生通過集體旅行、集中食宿的方式走出校園,拓展視野、豐富知識,培養學生自理能力、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

    游學更偏重于學生“興趣”,個人興趣性更強、自由度更高,這其中以語言類和特色文化體驗類居多。研學傾向于學校組織學生根據自身需求,有針對性地參加一些項目,學習目標性更強,是課堂內容的向外延伸。游學在組織形式上更廣泛,多為社會上自發組成的游學團體或報名參加游學機構組織的游學團,人員相對分散,但社交性強。研學基本上都是由學校組織,最少以班級為單位,學生之間相互了解,互動性和溝通性更強,也更容易方便組織。

    延伸閱讀

    小學生境外研學旅行不宜超3周

    “現在做出國研學或游學的機構確實很多,教育部對此也有相關規定,我們也是嚴格按照規定來。 ”博鴻教育市場總監陰老師表示。今年寒假他們設計了去英國、美國兩條研學路線。“我們的項目都有一個整體規劃,基本是上午上課,下午到當地學校、著名景觀餐館游覽,學生可把課堂上學到的知識,在餐館游覽時運用,實際上就是讓學生對學到的東西,有一個更加直觀的認識。 ”陰老師說。

    此前,教育部發布了《中小學學生赴境外研學旅行活動指南(試行)》,其中提到在境外研學旅行中,教育教學內容和學習時長所占比例一般不少于在境外全部行程計劃的1/2。境外研學旅行要注重活動特色,豐富教育內容,可以選擇或者包含環保、科技、人文、自然、歷史、文學、藝術、體育等主題活動。團組的帶隊教師與學生比例一般不低于1:10。學生年齡結構偏小的團組,需酌情增派帶隊教師。一個學校有超5名學生參加同一個境外研學旅行的,學校應告知主管教育行政部門。

    境外研學旅行時長,一般小學生不宜超過3周,中學生不宜超過6周。每次活動安排不宜超過兩個國家,每個國家參訪城市不宜超過4個。除非特別需要,不宜組織跨國多地的境外研學旅行活動。

    記者 王世鋒

    [編輯:可可]
    精彩美圖 更多 >>

    分享

    青島話題 更多 >>

    深度報道 更多 >>

    大家愛看

    信網手機版

    信網小程序

    青島網上辟謠平臺

    AI調解員

    Copyright © 2016 信網. All Rights Reserved 魯ICP備:14028146號 新聞備案:魯新網201653205魯公網安備:37020202000005號
    亚洲欧美精品一区二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