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dress id="brzxx"><nobr id="brzxx"><progress id="brzxx"></progress></nobr></address>

    <address id="brzxx"></address>

    <address id="brzxx"></address>

    <noframes id="brzxx"><form id="brzxx"></form>

    搜索
    信網手機版移動繼續看新聞

    當孩子因為“性”而受到傷害 誰該來為此負責?

    2017-07-25 15:59:19
    來源:中國新聞網
    責任編輯:芃芃

    原標題:當孩子因為“性”而受到傷害,誰該來為此負責?

    最近,不知你有沒有被這樣的新聞刷屏:媽媽帶4歲兒子進游泳館女更衣室,被管理員罵哭;老人帶女孩上地鐵,女孩當眾裸露上半身。這樣的新聞會引發大規模轉發與討論,大概是因為它們有著同樣一個核心問題——性教育。性教育,永遠是個吸睛的詞。性,敏感又羞于啟齒的詞;教育,對孩子來說最不可或缺的資源。在大眾看來如此混沌的詞,自然也就造就了許多自相矛盾的行為事件,只不過在矛盾之間,受傷的永遠是孩子。

    杭州游泳館女更衣室入口貼著“異性兒童不得入內”。記者 鄭億 攝

    杭州游泳館女更衣室入口貼著“異性兒童不得入內”。記者 鄭億 攝  最近,網上一位浙江杭州女網友發帖說,天氣很熱,和小姐妹各自帶著兒子,4個人一起去游泳。在女更衣室里,管理員阿姨堅決不讓這兩個男孩在里面換衣服。 女網友覺得委屈,小孩都只有3-4周歲。“你看這么小,自己換衣服肯定不太行,要么就在這換換,還有是擔心到處是水不安全,就在這換換吧,小孩子也不大。”管理員阿姨還是堅決不同意。女網友說,自己被罵得眼淚都掉下來了。“以后去游泳,爸爸帶著年幼的女兒是不能去的?媽媽帶著年幼的兒子也是不能進游泳館的咯?”面對網友這樣委屈的疑問,小新在微博上發起了投票↓

    其中,62%的網友表示不接受,不但其他人尷尬,對孩子也不好。

    其中,62%的網友表示不接受,不但其他人尷尬,對孩子也不好。每當看到電視上那些男女主角接吻的畫面,大部分的家長也會迅速捂住孩子的眼睛,認為他們“不該看”、“接受不了”,教育孩子男女授受不親。但在街上孩子忍不住想便溺時,他們還是會選擇領孩子進入異性衛生間。我們教育孩子不能隨意裸露。

    來源:成都地鐵官方微博

    來源:成都地鐵官方微博 

    近日,四川成都地鐵上,一位老人帶著一個小女孩走上車廂,瞬間吸引了全車乘客的注意力。

    女孩上半身赤裸,下半身只著一條短內褲,淡然地站在車廂內。身邊的老人手里抱著女孩的連衣裙,沒有替女孩做任何的遮擋。

    圖片被傳上網后,引起網友激烈討論。

    有的網友這樣說:

    \

    “真的服了這幫人,你們是有多瞎看不到旁邊老人拿著臟的衣物,誰愿意讓小孩裸露在陌生人面前,若不是衣服濕了怕小孩感冒,不然脫了干嘛?服了這帶節奏的人 ”

    對此,有網友直接在下面反駁:

    \

    “就是有這種想法的網友越來越多,以為自己看到了不一樣的點……是小娃娃就無所謂嗎?小娃娃就不要臉嗎? 衣服臟了你打出租車啊,何必坐地鐵? 真的愛娃娃的話,重新買一件啊!明知道要坐地鐵,為什么還要把衣服打濕弄臟嘛?!” “衣服濕了不能買?隨便買件短袖總是好的呀,又不貴,幾十塊。這樣對娃娃傷害有多大你們難道都不明白? ”在一些人眼中,同樣嚴重的事情,發生在孩子身上就無所謂,孩子還不懂事,就受不到傷害。幾乎每個成年人都覺得,無論男女,在街上“裸奔”很不像話,失了尊嚴;幾乎每個父母都不會讓孩子看到過于裸露的圖像或影片,認為那樣不太道德,不要學。但現實中,又有多少人將給孩子洗澡的短片發上網,“分享親子時間”;有多少家長覺得天氣熱,就可以在公共場合幫孩子脫了上衣打赤膊。我們教育孩子成熟后才能結婚生子。\  

    24日,一則視頻刷爆了單身人士的朋友圈。

    在喜慶的鑼鼓聲,一對身著紅色禮服的年輕人疑似正在舉辦婚禮,男女雙方都剛年滿16歲,女方已懷孕。因為未達到法定結婚年齡,所以未在民政部門登記結婚。

    律師說,針對女方已經懷孕一事,如果女方未年滿14歲,在我國現行的法律法規下,則男方行為可能涉嫌強奸。

    這樣不具法律效力的“婚姻”與身為孩子就已經懷著孩子的“少女媽媽”并不是個案,媒體曾經就報道過類似的“少女媽媽”村

    \

    據媒體報道,這些地方的女孩大多未滿20歲就已經歷過至少一次“婚禮”與“懷孕”,除了未婚先孕外,這些“少女媽媽”還面臨著心理疾病、分娩安全、婚后分居再“成婚”等一系列惡性循環的問題。

    相信每一位父母都喜歡自己的兒女婚姻幸福,家庭可以子孫滿堂,但如此“早到”又“早退”的婚姻與家庭,奪走了她們“與一人成家、養子女于膝下”的權利。當我們談性教育,我們真的只是在談。

    上述類似的新聞早已不是第一次刷屏,網友們也不是第一次為了“性教育”而口舌相爭。每一次談論,都口沫四濺;談論完了,話題就煙消云散。仿佛大家都忘了,需要性教育的主體還是孩子們。話題永遠在談,孩子們卻不停在受傷害。希望每一位家長,無論是孩子的父母還是帶孩子的長輩,都能從自己做起,真正重視性教育,將注意力落實在孩子身上,而不是只讓“性教育”三個字停留在鍵盤上、唇齒間。否則當問題再次出現,沒有一種性別、一個孩子、一個家庭可以完全幸免于難。

    [編輯:芃芃]
    精彩美圖 更多 >>

    青島話題 更多 >>

    深度報道 更多 >>

    大家愛看

    信網手機版

    信網小程序

    青島網上辟謠平臺

    AI調解員

    Copyright © 2017 信網. All Rights Reserved 魯ICP備:14028146號 新聞備案:魯新網201653205魯公網安備:37020202000005號
    亚洲欧美精品一区二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