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dress id="brzxx"><nobr id="brzxx"><progress id="brzxx"></progress></nobr></address>

    <address id="brzxx"></address>

    <address id="brzxx"></address>

    <noframes id="brzxx"><form id="brzxx"></form>

    搜索
    信網手機版移動繼續看新聞

    成都一中學設"死亡"體驗課:戴眼罩躺倒 現場放哀樂

    2017-10-24 11:19:05
    來源:成都商報
    作者:許雯
    責任編輯:乒乓

    原標題:成都54名初中生體驗“死亡”課程 寫下自己墓志銘

    當生命的計時器停止擺動,當死亡悄然降臨……這一刻,你留在世上的會是什么?近日,一場集體“葬禮”在成都七中萬達學校的體育館里舉行,54名初一學生靜靜地躺在地板上,體驗著“死亡”地滋味。

    20分鐘的體驗“死亡”之后是重生,當再次面臨這個世界時,不少學生留下眼淚,有人說著對“前世”的后悔、有人感悟對生命的敬畏、也有人感嘆要活在當下。

    \

    “死亡”突然降臨

    來不及好好說句再見

    在學校的體育館里,身穿校服的學生蒙住了雙眼,靜靜地躺在地板上,放慢了呼吸……悲傷的音樂環繞著整個體育館,這是一場集體的“葬禮”。

    20分鐘后,音樂聲停止,所有人緩緩站來,唯有淚水掛在臉龐。體驗了“死亡”,學生們拿起手中的筆寫下了自己的墓志銘:“生命要是可以重來一次,我一定要做媽媽的乖女兒”“一生只有活出了精彩,活出了自己,一切想做的事情都做好了,人生才不會留下遺憾”……

    \

    面對“死亡”,12歲的王子懿寫下了這樣一句話:“人生不是用來享受的,而是用來完善自己的,人生就是不斷地戰斗”,他告訴記者,在“死去”的時間,自己最后悔地便是沒有好好珍惜過去,“我做得不夠好,比如上課不認真,也不怎么聽父母地話”,說起自己的不足,他紅了眼眶,直言在以后的日子,將改掉自己不足,努力奮斗,讓人生不留遺憾。

    \
    \

    同樣獲得“重生”地江俊瑋在自己墓志銘上寫下的卻是對父母的愧疚,12歲的年紀正處在叛逆期,與不少孩子一樣,父母面前的叛逆是家常便飯,“當死亡來臨時,我有過恐懼但更多的是對父母的愧疚 ”,江俊瑋稱,自己的脾氣不好,回想起過去自己在父母面前鬧別扭的場景,后悔不已。“我想對爸爸媽媽說聲對不起,請原諒我過去的叛逆,以后我會變得更好”。

    \

    生命是厚重的禮物

    它無法重來,它也不需要重來

    成都商報記者了解到,讓學生體驗“死亡”,并寫下墓志銘實際上屬于學校德育大課堂的一項,據學校專職心理教師易姜琳介紹,整個課程的設置長達1個半小時,20分鐘的“死亡”體驗,僅僅是其中一項。

    “在課程一開始,我們先讓學生欣賞一組圖片,從中感受生命的美好與頑強,讓孩子們知道每個人的生命都是一份厚重的禮物”,她告訴記者,課程以“向死而生”為主體,通過對生命的闡釋,讓學生從中領悟到生命的真諦,“生命沒有早知道,活在當下,珍惜當下”。

    面對僅有一次的生命,該如何過好這一生?易姜琳告訴記者,在學生體驗“死亡”后,更需要引導學生學會敬畏生命,“死并不可怕,它是每個人必須經歷的過程,我們要引導學生從有限的生命里去體驗生命的美好,珍惜眼前,把握現在的同時,也要學會彌補過去的不足,為將來進行規劃,讓人生不留遺憾”。學校學工部孫履震主任介紹到,學校正在進一步開發適合高中學段學生特點的死亡教育課程,力求盡快實現從初中到高中學生死亡教育的全覆蓋。

    據七中萬達學校校長劉強介紹,作為教育部命名的全國心理健康教育特色學校,學校在這方面共開設了藝體模塊課程、心理健康活動課程、心育技能訓練課程以及社會體驗課程等四大課程體系,此次讓學生體驗“死亡”則屬于心理健康課程中的一個重要內容。 “我們以敬畏生命的赤子情懷,以尊重生命規律的科學精神,以服務生命發展的無限激情;喚醒生命自覺,激發生命潛能,啟迪生命智慧,提升生命品質;讓每一個生命綻放最精彩的自己。”劉強說。

    \

    教育專家:

    知死而生,珍惜生命更要敬畏生命

    在不少家長忌諱談“死”,七中萬達卻大膽讓學生寫下墓志銘體驗“死亡”這一舉措,在成都市教科院基教所所長曹璇看來,這是大膽又具有現代教育意義的教學。

    她介紹,近年來,成都市教育局、成都市教科院也在積極引導中小學生加強生命教育,通過讓學生了解死亡,從而更好的幫助學生去了解生命的意義,她表示,學校讓學生體驗“死亡”同時寫下墓志銘的活動,實際上能夠更好地幫助學生認識自己的同時,更好地理解自己這一生到底想成為什么樣的人,又或者是想給世人留下一個怎樣的印象,起到重要的重用。

    \

    曹璇告訴記者,類似的課程最終的落腳點應為積極正能量的引導,“對死亡有思考,才能更好的認知生命的價值,同時,從長遠的角度而言,學生通過課程體驗,引發學生對生命的思考和關注等,同時學會敬畏并珍惜生命”。

    成都商報客戶端記者|許雯

    圖片視頻由劉彬提供

    [編輯:乒乓]
    精彩美圖 更多 >>

    青島話題 更多 >>

    深度報道 更多 >>

    大家愛看

    信網手機版

    信網小程序

    青島網上辟謠平臺

    AI調解員

    Copyright © 2017 信網. All Rights Reserved 魯ICP備:14028146號 新聞備案:魯新網201653205魯公網安備:37020202000005號
    亚洲欧美精品一区二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