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dress id="brzxx"><nobr id="brzxx"><progress id="brzxx"></progress></nobr></address>

    <address id="brzxx"></address>

    <address id="brzxx"></address>

    <noframes id="brzxx"><form id="brzxx"></form>

    搜索
    信網手機版移動繼續看新聞

    綠茵場成學校標配 青島校園足球擺出成功“陣型”

    2018-05-10 10:13:19
    來源:青島日報
    責任編輯:可可

    原標題:青島校園足球擺出成功“陣型”

    教育家張伯苓說,“教育里沒有了體育,教育就不完全。”足球是世界上最普及的集體運動項目,以校園足球為抓手,青島大力推動學校體育和教育綜合改革,將校園足球作為提高學生綜合素質的基礎性工程——

    青島校園足球擺出成功“陣型”

    res01_attpic_brief.jpg

    2018賽季中國足球超級聯賽備受各界關注,獲得本賽季中超注冊資格的485名球員中有21名是青島人,其中年僅16歲、畢業于青島宜陽路小學的譚凱元更是成為全中超最年輕的球員。

    自2015年4月成為全國青少年校園足球改革試驗區以來,青島將校園足球納入全市教育綜合改革發展規劃中,建立起教育教學、訓練競賽、人才成長、優化保障和文化建設五大體系。目前,市級足球特色學校302所,占學??倲档?/3;其中國家級校園足球特色學校131所,居計劃單列市之首;中小學經常參加各類足球活動人數達20萬,占全市學生總數的20%;我市已有近百名各年齡段足球人才入選國家各級梯隊和中超等職業俱樂部。

    在這座擁有著深厚足球底蘊的城市,足球,正以蔚然之勢在校園里生根發芽,校園足球改革的“青島模式”在全國叫響。

    校園里不應只有讀書聲

    2007年,當宜陽路小學的球場還是一片沙土地時,該校就確立了“以足球為龍頭、用宜人教育,成就陽光少年”的辦學特色。校長孫瑜說,學校從校外聘請了4名專業教練,在訓練校隊球員的同時,還給學生任教足球課。各班每周都有一節專門的足球課,體育室每月安排一次足球技能過關考核,學期末進行綜合等級評定并頒發校級等級證書。“為了讓孩子們盡快掌握足球基本要領,體育老師還將顛球、踩球、控球、傳接球、運球射門等基本動作創編成節奏鮮明、簡潔易學的足球操,真正做到寓教于樂。”

    “其實,2007年中國足球還處在低谷期,男足在賽場屢屢失利,許多人談論足球時都籠罩著一股‘負能量’,所以一些人對學校普及足球運動感到不理解。”孫瑜說,但是學校一直堅持初衷,也迎來了開花結果。幾年間,學校競技足球快速發展,在“市長杯”和國家級比賽中多次取得亮眼成績,包括譚凱元在內一批“足球小將”入選國家各級梯隊和中超等職業俱樂部。更可喜的是,全校學生身體素質和精神氣質有了很大提升。

    2014年,國家教育部體衛藝司司長王登峰曾到宜陽路小學調研校園足球工作。在細致觀察后,他提到了“三少”——這個學校課間隨意打鬧的孩子少、“小眼鏡”少、“小胖墩”少。“我想,這也是學校堅持發展校園足球所希望看到的氣象。”孫瑜說。

    2015年3月,國務院印發《中國足球改革發展總體方案》;同年4月,青島成為全國青少年校園足球改革試驗區;7月,教育部等6部門出臺關于加快發展青少年校園足球的實施意見……而作為“足球城”,更早之前,我市便構建了“小學、初中、高中、大學”四級校園足球聯賽體系,全市范圍設“市長杯”,各區市設“區(市)長杯”,學校設“校長杯”。其中“市長杯”校園聯賽已舉辦至第28屆,參賽規模和影響力持續擴大,今年有344支隊伍、近6000人參賽。每年區(市)級、校級聯賽超過10000場,參與學校700余所,參賽人數達1.7萬。

    綠茵場漸成學校“標配”

    校園足球“春天”的到來,讓許多學校告別沙土地,綠茵場成為越來越多學校的“標配”。城陽區實驗小學是2009年開展校園足球的學校,記者了解到,目前該校學生不僅可以在一塊標準足球場上馳騁,還可以在3塊籠式足球場地中享受足球的樂趣,學校還建有足球網墻1面、足球九宮格墻1面,并且為每個班級配備了足球箱和足球器材。近年來,該校每年投入30余萬元用于足球項目的訓練、學生保險、外出競賽等活動。

    “有了各級政府的政策和資金支持,校園足球的發展可謂突飛猛進、日新月異。”青島第二十一中學校長滕偉亮說,學校足球隊隊史幾乎與校史一樣長,以前學校要自己想辦法解決足球隊裝備購置、教練聘用、服裝配備、外出比賽、后勤保障等費用,近幾年學校發展校園足球有了市級、區級專項經費支持,每年累計約26萬元,上述費用都能得到解決。

    記者從市教育局體衛藝處了解到,近年來,我市構建“政府主導、社會參與、市場運作、統籌發展”保障體系,實現有資金踢球、有場地踢球、有安全踢球,保障了校園足球高水平、可持續發展。在資金保障方面,我市設立校園足球發展專項資金,通過比賽冠名等方式吸引社會各方參與,形成多元投入機制。近兩年,全市及各區市累計投入近6000萬元;在場地保障方面,投入4.6億元新建及改造學校足球場地450個,建設100處籠式足球場地支持校園足球的校外訓練;在安全保障方面,實施校方責任險、校方無責任險和學生平安保險,建立安全事故第三方調節處理機制,解決了學生踢球安全之憂。

    我市還著力構建現代足球教育教學體系,2017年發行了新版《快樂足球》教材,規范了教學內容。目前,各足球特色學校每學期安排20學時足球課程,其他學校安排10學時足球課程。在校園足球師資方面,我市開設D級教練員及國家二級、三級裁判員培訓班,加強對體育骨干教師的培訓,同時對非足球專項體育教師進行通識培訓,目前累計培訓5000人次。

    以足球帶動學生綜合素質提升

    作為提高學生綜合素質的基礎性工程,以球育德、以球健身、以球益智、以球礪志正成為青島校園足球學校的一致行動。

    青島二十一中校長滕偉亮說:“校園里不應該只有讀書聲,我們要為學生搭建包括校園足球在內的多元化發展平臺。”該校全面普及校園足球活動,全員在參與足球運動的過程中切實提升愛國主義、集體主義、拼搏精神和規則意識。在普及校園足球基礎上,該校加強軟、硬件建設,提高保障水平,進行足球競技水平提升。建立小學、初中和高中青少年校園足球后備人才培養與輸送銜接體系,暢通人才培養渠道。

    城陽區實驗小學將足球教育與“立德樹人”緊密結合,培養學生的意志品質、自主管理能力以及道德規范。該校校園足球活動都由學生來組織,學校設立了學生足球自主管理委員會,簡稱“足管會”,成員全部通過學生競聘產生,學校安排專業教師對其進行培訓,合格后“持證上崗”?;顒又?,“小裁判”“小記者”們各司其職,有模有樣。這樣一來,足球運動真正成為了學生體驗、適應社會規則和道德規范的有效途徑。記者了解到,在近3年國家學生體質健康標準抽測中,該校合格率均為100%。

    在宜陽路小學,令人矚目的不僅是足球比賽中的亮眼成績,還有教學成績、綜合成績的提升。孫瑜記得,2013年她剛調任該校校長時,全校只有700多名學生,如今則達到了1100多人,增長率57%,這一方面是學校知名度因校園足球而大幅提升,另一方面是足球運動的普及增強了集體凝聚力,帶動了師生的“干勁兒”,讓學生綜合素養得到提升。

    貫通足球后備人才成長通道

    加快發展校園足球,不僅要使校園足球普及水平實現整體躍升,還要完善足球人才培養體系,貫通足球后備人才成長通道。

    記者從城陽區實驗小學獲悉,該校每學期舉辦一次“校長杯”足球聯賽,共有90多支球隊參加。在實現班班有足球隊的基礎上,該校進行了1—2年級、3—4年級、5—6年級3個組別的梯隊建設,堅持每天下午兩節課后訓練,保證每天一個半小時、每周10小時訓練時間。為提高隊員技戰術水平,該校安排校隊外出參與“區長杯”“市長杯”以及全省、全國足球聯賽,與省內和市內的足球特色學校舉行對抗賽和友誼賽,參加省市區乃至全國校園足球集訓及夏冬令營活動。目前,該校1名同學入選了U13女足國家少年隊,3名同學入選了U14女足國家少年隊,3名隊員入選“全國U—12年齡組青少年女足后備人才精英訓練營”,向省市足球隊輸送運動員20余名。

    在青島二十一中,“足球小將”們不僅能在本土優秀教練的指導下進行訓練,還能接受外籍教練的點撥。作為“全國青少年校園足球外籍教師支持項目”中分配外籍教練的學校之一,2016年,荷蘭足球外教Robin Westerman曾在該校進行了一個學期的足球課堂教學和課后訓練。這位持有歐足聯B級教練資格證的“洋教頭”將自己的足球理念傳授給隊員,對提升校園足球水平起到了積極作用。

    為暢通足球后備人才培養渠道,青島二十一中與青島一中、青島實驗高中等高中學校攜手,建立“聯合培養足球人才共建生源基地”,為熱愛足球的孩子打造一條理想升學之路,培養更多足球技能、文化知識“雙發展”的優質足球人才。

    2015年,《青島市中小學生足球后備人才招收辦法》出臺,各足球特色學校均據此招收足球后備人才,同年起每年單列計劃招收1400多名足球特長生。我市形成了校園足球特色學校組成的青訓體系,按照小學、初中、高中6:3:1的比例建設了一批足球特色學校,小學階段從小學三年級建立球隊, 國家級校園足球特色學校的校級球隊不少于4支(含男女隊),市級校園足球特色學校的校級球隊不少于3支(含男女隊),分年級、分年齡段開展足球教學和比賽。我市還引入國際一流青訓體系,與國外足協、足球俱樂部合作,構建“中西合璧”足球青訓合作模式,通過青島中德生態園、黃海俱樂部將德國、西班牙青訓體系引入青島。數據顯示,2016年全國青少年校園足球精英冬令營中,青島隊員占比超過20%。

    以校園足球改革為突破口,推動學校體育改革發展,我市的改革經驗曾兩次被教育部以簡報形式進行推廣,還在全國學校體育工作座談會上得到高度評價。

    (青島日報/青島觀/青報網記者 王沐源)

    青訓:青島足球復興之本

    隨著中國職業足球聯賽進入“金元時代”,受制于財力有限、人才流失等因素,青島職業隊連續5年無緣中超,但青島足球仍是“墻內開花墻外香”的典范。獲得2018賽季中超注冊資格的421名國內球員中有21個土生土長的青島人,他們不乏姜寧、王永珀、于大寶、鄭龍、鄒正、姜至鵬等“國腳級”,而那些像雨后春筍一樣破土而出的小將和新秀,更是讓人欣喜。

    已豪取中超七連冠并在2013年、2015年兩奪亞冠冠軍的廣州恒大,目前坐擁4名青島籍球員,卻只有一名廣東籍球員。剛剛被2006年世界足球先生卡納瓦羅從恒大足校擢升上來的青島少年譚凱元,生于2001年8月19日,是全中超最年輕的球員。上賽季獲評中乙最佳青年球員的青島籍小將鐘義浩,本賽季被恒大斥巨資從青島中能購入。在中國男足主帥里皮現場觀看的中超預備隊聯賽首輪中,未滿22歲的鐘義浩與2013年亞洲足球先生鄭智并肩作戰并率先破門,給里皮留下深刻印象。而山東魯能的22歲青島籍小將劉洋、北京國安的21歲青島籍小將王子銘,均在中超首輪披掛上陣,王子銘還在中超預備隊聯賽首輪破門得分。

    在中國足協不斷升級“U23新政”大背景下,絕大多數中超球隊如今備受優秀U23球員匱乏的困擾。而2011年,中能取得中超第六的隊史最佳戰績時,鄭龍、鄒正、栗鵬、宋文杰、朱建榮、朱世玉均屬U23球員,前三個是雷打不動的絕對主力,后三個則是不可或缺的重要球員。那個賽季,中能的37粒進球中有29粒由國內球員攻入,是對外援依賴程度最低的球隊。引進能力遠超國內球員的天價外援,固然可以在短期內顯著提升球隊的戰斗力,但中國足球想完成從虛假繁榮到真正強大的蛻變,終究還要靠國內球員。

    “足球從娃娃抓起”,這是我們喊了幾十年的口號,也是所有人都明白的道理。青訓和校園足球是中國足球的金字塔基,沒有它們做依托,職業隊和各級國家隊終將成為無源之水、無本之木。青島足球人才輩出,靠的正是完善的青訓體系和蓬勃開展的校園足球。

    一年一度的青島“市長杯”校園足球聯賽,已連續舉辦了28屆,從中涌現出的希望之星不勝枚舉,其中便包括曾憑借一段進球視頻在互聯網上一夜爆紅、被譽為“中國小梅西”的城陽區實驗二小學生李明。過去幾年,李明一直跟隨西甲勁旅馬競俱樂部的梯隊訓練、比賽。而譚凱元在前往恒大足校深造前,曾在青島崇鼎俱樂部的校園足球網點學校宜陽路小學訓練。除崇鼎外,中能、黃海、鯤鵬、追風少年、東清、未來之星等俱樂部也不遺余力地深耕校園足球,派駐專業教練員向孩子們傳授技藝。王東寧、湯樂普、曲波、邱忠輝、喬倫、史漢軍、鄭燚等退役球星紛紛“降尊紆貴”,通過各種方式在校園足球領域發揮余熱。

    在中國足協日前公布的U20五人制國足第二期選拔集訓名單上,有4個青島孩子,其中便包括來自青島一中的孫鑫凱,而就讀于青島實驗高中的鄭一鳴和李培昊在今年初參加了首期選拔集訓。

    校園足球著眼于普及,青訓抓的則是提高。在青訓方面,青島兩家職業俱樂部黃海和中能擁有得天獨厚的優勢。雖然一線隊已降至中乙,但中能早在多年前便搭建了完善的青訓體系,如今擁有不同年齡段的9支梯隊,許翔執教的U15梯隊連續兩年在全國大賽中位列第六。它山之石,可以攻玉。攜手西甲豪門巴薩的黃海不僅將巴薩足校引入青島,還聘請了20多名西班牙外教,他們分別任職于一線隊、預備隊和各級梯隊。中能則與克羅地亞足協深度合作,6名來自克羅地亞的青訓專家令島城足球少年大開眼界,獲益良多。

    在足球后備人才培養方面,青島已搭建起科學合理的金字塔結構,擁有了一條高效的“球星生產線”,也積累了豐富的成功經驗。只要臥薪嘗膽,踏踏實實地從點滴做起,青島足球肯定會守得云開見月明,憑借不斷涌現的后起之秀,在短期內實現“足球城”的復興。

    (青島日報/青島觀/青報網記者 孫 飛)

    [來源:青島日報 編輯:可可]
    精彩美圖 更多 >>

    青島話題 更多 >>

    深度報道 更多 >>

    大家愛看

    信網手機版

    信網小程序

    青島網上辟謠平臺

    AI調解員

    Copyright © 2018 信網. All Rights Reserved 魯ICP備:14028146號 新聞備案:魯新網201653205魯公網安備:37020202000005號
    亚洲欧美精品一区二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