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機關園去身份全部公開招生
孩子在家門口上好幼兒園成為現實。臧磊 攝
記者從市教育局了解到,在2011到2016年新建、改擴建1029所幼兒園的基礎上,2017年全市新建、改擴建幼兒園100所提供學位約2萬個,2018年又新建、改擴建60所普惠性幼兒園,提供學位約1.3萬個。全市通過深入推進城鄉幼兒園建設,不斷增加幼兒園總量,應對入園高峰;不斷優化布局,推進就近入園;不斷改善辦園條件,助推質量提升。
“真金白銀”投入學前教育
“家門口上學”是所有家長的期盼,而配套幼兒園是保障孩子方便就近入園的關鍵。我市出臺了《青島市城鎮居住區配套幼兒園管理辦法》,新增城鎮居住區配套幼兒園采取劃撥方式供地,由區市政府投資建設,全部辦成普惠性幼兒園。以李滄區為例,2018年投資2.25億元新建配套幼兒園7所,讓3150多名市民子女進入了“家門口的好幼兒園”,極大緩解了就近入園難題。目前,青島市幼兒園達到2137所,在園幼兒25.3萬人,學前三年毛入園98.5%,學前教育普及水平位居全國同類城市前列。
在學前教育投入上,2017年青島市各級財政學前教育投入14.96億元,同比增長16.93%,基本建立以政府為主、家庭合理分擔的學前教育成本分擔機制。市本級財政每年安排專項資金1億元左右,重點支持區市幼兒園建設、認定普惠性民辦園、提高幼兒教師工資待遇等。如李滄區,從2017年以來陸續建成并交付使用了7所幼兒園,全部是獨立建制的公辦幼兒園。這些幼兒園分布在李滄區北部、東部和中部等學前教育資源緊缺的地段,讓這些區域從“入園困難戶”一步升級成“學位供給大戶”,極大緩解了周邊居民子女的入園需求。
“機關”幼兒園變身平民園
公辦幼兒園收費親民、質量有保障,大部分家長希望孩子能上公辦幼兒園。為此,全市一方面增加公辦幼兒園數量,每個鎮(街道)舉辦一所公辦中心幼兒園;通過集團化辦園、公辦園開分園等方式,著力擴增城區公辦園,僅2017年以來各區市在城區新開辦公辦幼兒園51所,能容納約1.6萬名幼兒,極大緩解了“入公辦園難”問題。青島西海岸新區第一幼兒園是當地的一所優質公辦幼兒園,建園初期僅能接收約180名幼兒。近年來,該園通過集團化辦園改革,先后建立香江路園、怡和嘉園園、盛世江山園、長白山路園、石雀灘園等6個園區,能接收幼兒約2000名,辦園規模提高了約11倍。根據青島西海岸新區未來三年規劃,該區還將建設不少于5個像青島西海岸新區第一幼兒園這樣的教育集團,新增公辦幼兒園40余所。
另一方面,在公辦園的招生制度上也進行了改革。通過公開招生、網上報名、電腦派位等一系列措施,使幼兒園招生更加公開公正。目前,全市所有公辦幼兒園全部參與了招生改革,全部面向社會公開招生。位于市南區安徽路的一所公辦幼兒園,該園建于上世紀50年代,在很長一段時間主要招收機關干部子女。通過招生改革,該所幼兒園已經由原來主要招收機關干部子女的“機關”幼兒園,徹底轉變為通過“電腦派位”公平接收廣大市民子女的“平民”幼兒園。
民辦園政府“貼金”變普惠
受歷史因素影響,長期以來部分區市、城區部分區域的幼兒園以民辦幼兒園居多。因為部分民辦幼兒園收費較高,“入園貴”問題日益突出。在這種情況下,我市率先建立了普惠性民辦幼兒園發展制度。一方面改革投入模式,建立公共財政扶持普惠民辦幼兒園制度。按照每生每年不低于2400元標準,支持民辦幼兒園向市民提供普惠性服務。
另一方面,建立分類定級制度,激勵普惠性民辦幼兒園不斷提高服務質量。統籌考慮辦園條件、辦園質量、保育教育成本等因素對普惠性民辦幼兒園分類定級,按照等級確定收費標準、財政補助標準。市北區海貝兒幼兒園位于市北區同安路埠西花園小區內,原收費標準每月超過1000元。市北區政府補助,使該幼兒園收費降至每月880元。截至2017年底,全市普惠性民辦園達150余所,提供學位約3.7萬個。目前,通過公辦和普惠性民辦“雙輪驅動”,全市80%的幼兒進入到普惠性幼兒園,基本建成了以普惠幼兒園為主體的學前教育公共服務體系,解決了“入園貴”問題。
青島晚報/掌上青島/青網 記者 王曉雨
[來源:青島晚報 編輯:亞麥]大家愛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