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dress id="brzxx"><nobr id="brzxx"><progress id="brzxx"></progress></nobr></address>

    <address id="brzxx"></address>

    <address id="brzxx"></address>

    <noframes id="brzxx"><form id="brzxx"></form>

    搜索
    信網手機版移動繼續看新聞

    推動家庭救助 疫情之下孤獨癥兒童需格外關注

    2020-04-03 10:22:20
    來源:新華網
    責任編輯:三人目

    原標題:世界孤獨癥日:推動家庭救助,讓“星星的孩子”融入社會

    “孤兒院嫌他大,養老院嫌他小”——國內首部關注孤獨癥群體的電影《海洋天堂》里的這句臺詞,道盡了一些“星星的孩子”長大后無地收留的辛酸。

    4月2日是第13個“世界孤獨癥關注日”。今年的中國主題是“格外關心 格外關注——推動建立孤獨癥家庭救助機制”。在疫情之下,專家呼吁,盡快建立孤獨癥家庭的救助體系已刻不容緩。

    0到6歲是黃金干預期

    孤獨癥也稱為自閉癥,是一種神經發育障礙,多發生在3歲以前。據有關統計,我國孤獨癥患者可能超1000萬,其中0到14歲的兒童患者數量可能超200萬。孤獨癥已成為嚴重影響兒童健康的全球公共衛生問題,世界衛生組織將其列為兒童精神疾病第一位。

    由于孤獨癥患者往往表現出交流障礙、社會交往障礙、興趣狹窄和刻板重復行為,他們往往沉浸在自己的內心世界,就像“來自星星的孩子”,因此更需要全社會“格外關心、格外關注”。

    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兒童醫院精神科主任崔永華說,孤獨癥的核心癥狀尚無藥物可以治療,早期發現、早期行為干預和教育可顯著改善不良預后。他建議,0到6歲是黃金干預期,每周要有40小時以上的密集干預,保持連續、正確的干預2年以上,并且家庭要與學校目標一致,共同參與。

    孤獨癥家庭需要全方位的社會支持

    但是,新冠肺炎疫情打斷了不少孤獨癥患者系統的治療和干預。由于不能去專業機構上課,線上干預治療對家長和孩子要求很高,不少孤獨癥患者家庭難以勝任。

    專家表示,要為“星星的孩子”建立從孤獨癥早期篩查和診斷、早期搶救性干預,到幼兒教育、學齡期隨班就讀,再到職業培訓、就業、養老等全生命周期的支持體系,單靠孤獨癥家庭本身是無法完成這一龐大“工程”的,必須為孤獨癥群體提供全方位的社會支持。

    中國殘疾人協會孤獨癥康復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委員,五彩鹿兒童行為矯正中心創始人孫夢麟說,目前孤獨癥干預和支持服務主要集中于兒童階段,對大齡孤獨癥人群的社會支持則存在“斷崖式”的斷層。

    孫夢麟說,在科學干預下,有15%的輕度孤獨癥孩子可以回歸社會,還有70%的孤獨癥孩子可以實現庇護性就業。因此,家長、教育機構、全社會都不應該“談病色變”,每一個人都應該科學認識孤獨癥,用愛和理解接納這些“星星的孩子”。

    讓大齡孤獨癥患者更好地融入社會

    在電影《海洋天堂》中,身患肝癌晚期的父親決心要讓21歲的孤獨癥兒子大福學會生活自理,在海洋館獨立工作。為此,父親不厭其煩地教他打雞蛋、坐公交、拖地……這一幕幕曾讓不少觀眾潸然淚下。距離電影首映十年過去了,我國政府、社會、專業機構一直在探索讓大齡孤獨癥患者更好地融入社會。

    壹基金發起了“海洋天堂”公益計劃,呼吁更多公眾了解、理解和接納孤獨癥群體。九年來,該計劃已幫助超23.7萬人次特殊需要兒童以及47.2萬個孤獨癥患者家庭,有效減輕了他們的經濟負擔,使其能堅持干預和康復。

    25歲的孤獨癥患者越越目前就職于深圳的一家外企公司SAP。原來,他受益于該公司與中國精神殘疾人及親友協會、北京“星星雨”合作的一項孤獨癥人才招募計劃,并通過工作習慣、態度、溝通方式的評估,最終成功入職。

    一些孤獨癥兒童早期康復干預機構也在探索培養他們的社交能力。2日,國內首個針對孤獨癥兒童社交障礙研發的評估系統發布,線上版本向所有孤獨癥家庭免費提供。

    研發者之一、深圳“大米和小米”教育康復機構創始人姜英爽說,針對孤獨癥兒童的社交能力,國內一直缺少科學的測量工具,而科學的評估是有效干預的開始。此外,很多家長、老師和干預機構更偏重于教授孤獨癥兒童學業和語言,忽視了社交能力的早期培養。

    “我們希望更多的家長能用這套評估系統持續觀察孩子的康復效果,讓孩子在科學的干預下發展社交溝通等技能,改善核心障礙,并最終融入社會,快樂生活。”姜英爽說。

    “你沒長大,我不敢變老——很多孤獨癥患兒的家長都有著深深的擔憂,自己離世后,孩子怎么辦?”孫夢麟說,要想解決這個問題,需要來自國家頂層設計的融合教育體系和社會支持體系,才有可能有效地幫助每個孤獨癥人士在生命全程中不斷地走向成功,幫助解決大齡孤獨癥人士的養護、安置等問題。

    越越曾問過何美芬:“媽媽,我要在這里工作多久,是一輩子嗎?”

    何美芬不知道如何回答。對于普通人來說,這個問題似乎沒有那么重要——工作不合適,那就換一個。但對于越越來說,這可能是一個關乎生存的問題。

    [來源:新華網 編輯:三人目]
    精彩美圖 更多 >>

    青島話題 更多 >>

    深度報道 更多 >>

    大家愛看

    信網手機版

    信網小程序

    青島網上辟謠平臺

    AI調解員

    Copyright ? 2014-2025 信網 All rights reserved. 魯ICP備14028146號-1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7120180021 增值電信:魯B2-20180061 魯公網安備:37020202000005號
    手機版 | 媒體資源 | 信網傳播力 | 關于信網 | 廣告服務 | 人才招聘 | 聯系我們 | 版權聲明|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
    亚洲欧美精品一区二区